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正文

怀念父亲——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2018-04-02 16:56 来源:《祖国》


作者简介:杨承军,火箭军参谋部退休研究员。教授,博导,大校军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父亲杨禕1918年10月30日生于山东金乡城西杨庄。1936年6月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班长、教导员,中共金乡城区区委书记,金乡县委组织部部长,嘉祥县委组宣部部长、县委副书记,南旺县委书记。菏泽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党校校长,地委副秘书长,地委常委、单县县委第一书记、菏泽地委常委、宣传部长,济宁、菏泽地委常委、书记处书记等。

摘自地委书记悼词----“杨禕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党无限忠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生命历程闪耀着共产党人的光辉;他谦虚谨慎、顾全大局、作风民主、关心群众,具有很高的威望;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德高望重、高风亮节,处处表现出领导干部的崇高风范;离休后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维护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持了革命晚节;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工作作风,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学习和传承。杨禕同志逝世后,治丧委员会收到来自中组部、第二炮兵、山东省委、云南省委、贵州省委、深圳市委等单位及各地老领导的唁电、唁函700余份”。

今年是父亲诞辰100周年。父亲离开我们14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和留下的精神财富,一直都伴随着家人和亲友,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


忠诚——忠诚于党、忠于人民


1952年父亲离开南旺县委时的合影。前排右四为父亲

 

父亲原名杨淑己,字自修,曾用名宗尧、毅锋、丁一。他在村里上私塾、乡师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金乡县一中,在班主任老师、地下党员秦和珍(文革前山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后任山东省人大主任)带领下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父亲画像被汉奸政府悬挂在城门悬赏。为了掩饰身份,他把名字改为“丁一”,说这是笔画最少的两个字,写起来方便。抗战胜利后,为了纪念这个在湖西地区曾很有影响的化名,父亲把名字改为杨禕,后一字同音,他说“禕”是美好的意思,体现了我们党对奋斗目标的理想和追求,也与杨字笔画相近,书写或篆刻也协调。

忠诚信仰。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建国时期,父亲对共产主义事业信仰、对领袖和党的忠诚,从来没有动摇过。建国初期,按照中央要求,时任中共南旺县委书记的父亲,通过深入调研后撰写、上报了《关于深入开展“三反”工作的建议》,得到了毛主席、党中央的肯定性批复和高度评价,并转发全党,对此他一直引以为豪。1958年父亲在北京参加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期间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并合影。在任单县县委书记期间,针对历史上与邻县鱼台、金乡因水利问题多次发生纠纷甚至群殴,父亲每次都亲临现场调解。经过调研,父亲就此给中央和国务院写了专题报告,1964年国务院批准恢复鱼台县及父亲提出的整治措施,自此彻底解决了多年存在的民事纠纷。父亲在文革中多次被批斗、游街、抄家、关牛棚,但他从来没有动摇过对党的忠诚。1967年初寒冷的一天,父亲在菏泽南华广场受到造反派批斗,我在台下看到几位白发老领导被拽头发、拧胳膊、拳打脚踢的场面,会后还让他们挂着牌子车载游街。回到家里,孩子们都心情沉重的围在父亲床前,他艰难地叮嘱着,“不要有怨气,这是党和群众帮助我改正错误。解放这么多年,老区群众生活没有多大改变,我应该受到批评教育”。在父亲被中断党组织生活的三年里,他每月按时把应缴的党费都存起来,恢复工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缴纳党费。

刚正不阿。1967年我家和其他领导都被赶出地委大院,住进原地区行政干校的小岛上。这里很偏僻、房舍陈旧潮湿、蚊虫很多。一个夏天,西安两人来搞外调,父亲在小客厅和他们谈话,我在隔壁看书。外调人突然提高了嗓音:“我们来调查周惠林的罪行,可是你只说他的好,你们这些走资派真是死不悔改”!听到父亲心平气和地说“惠林同志是老红军,他18岁就当了营长,和日本鬼子打仗,子弹打完了用大刀还砍死了四个小鬼子;平时他对同志就像亲兄弟,说他要复辟资本主义,说他反党,打死我也不相信”。历史证明,周伯伯是清白的,父亲的话是公正的,他那些掷地有声的话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

廉洁自律。平时凡是别人带来贵重物品,父亲都会让他们带回;有时亲友带来水果和土特产,即使收下也会回赠相应物品。每到春节,都会有很多人来拜年,父亲总是天不亮就让全家起床,客厅里摆好瓜果,给孩子们准备好压岁钱。父亲非常珍视这种淳朴的亲情、友情和同志情,从来拜年和串门同志的言谈、态度和眼神里,我也深切感到了他们对父亲的敬重。

淡泊名利。父亲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1955年他被定为行政12级,直到1983年离休时调至11级。其间曾有多次晋升机会,但每次他都找到上级请求提拔其他同志,并讲出这个同志哪些方面更出色、更有能力。他认为与牺牲的战友相比,能活到现在已经很幸运,不能再向党和国家伸手索取什么。

严于律己。父亲在生活中一直坚持低标准。1994年8月,地委派车送父母去烟台疗养。中途在淄博住宿,随行同志安排了住宿。父亲得知房费一晚要120元,就提出调换便宜房间,随行同志告诉他这符合规定而且可以报销,父亲说“那也不行,我住一个晚上够群众吃好几天的饭,不换我睡不着”。在父亲坚持下,还是换到了普通客房。父亲从不轻易丢弃物品,家具、厨具等都使用了多年,家里存放着解放初期的报刊杂志,珍藏着各方信函,用过的信封,他总是翻过来、粘贴好再用。对于饮食、衣着他都很随意,除了出席重要会议时要穿的毛呢中山装外,很多衣服都有补丁。各种家具如桌子、床、书柜、洗漱架等都是按规定配发的,从来没有因为家人多而超配。

置根群众。抗战时期,已担任区委书记的父亲一次替一个新兵站岗(这个新兵年龄小且刚参加革命),时值寒冬,冻得他发抖,房东大娘拿了件棉衣给他穿上,天亮后才看到这衣服有几十个补丁。父亲对此感慨万千,他多次谈到,“没有群众支持就没有革命胜利”。文革中父亲“靠边站”后,每个星期天都会带着孩子到附近农村去,他用自购的理发工具给村民理发,让我们把一路上捡的牛、羊粪倒在村里积肥坑里。其间父亲了解了很多基层情况,并以地委顾问身份提出工作建议。文革期间父亲先后参加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及五七干校,每次离开时他都把毛毯、被褥、水壶等留给当地困难群众,他尽一切可能为群众做事。


勤奋——努力学习,博才多艺


父亲上学不多,但凭着他的悟性和勤奋,掌握了渊博的知识,特别对历史文化,诗词曲赋,书法篆刻,地理名胜、乐理乐器、园艺手工等知识和技能,都有很高造诣。孩子们平时问到的任何问题都能得到圆满解答,父亲堪称是一部百科辞典。

善书法。父亲自幼喜欢书法,特别是楷书和行书很有功底,多年来他撰写文章和批阅文件都用毛笔;在每次写大字前,都会精心计算布局;他喜欢篆刻,战争年代连区委、县委的印章也是他自己刻制的。离休后曾任菏泽地区老年书法协会名誉主席,其书法作品被评为山东省老干部书法大奖赛第二名。父亲注重培养孩子的书法修养,从小让我们临摹字帖,他下班很晚,就让我们把写的字放在桌上,翌日清晨,我们总能看到父亲的批语和圈注。他给不同对象书写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对受到坎坷的儿子写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条幅;给孙女写的孟郊《游子吟》,让孩子从小就记住母亲的慈爱。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家里还搞过书法展览,我写的字被评为二等奖;在1981年全国书法大奖赛中,我写的篆书由湖北省呈送获国家书法大奖赛一等奖。家里孩子的字都写的很好,这都归功于父亲的严格要求和耐心指导。

父亲和他种植的花草

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看望父母


喜园艺。父亲喜欢种植,他懂得什么季节应该种植什么,什么植物何时应该浇水与施肥。在所有住过的地方和最后定居的干休所里,种满了多种植物、树木、花卉和蔬菜,如无花果、葡萄、牡丹、玫瑰、香椿、石榴、西红柿、黄瓜等。父亲在干休所小院里还自建了半地下温室,即使在隆冬季节,温室里也是花木茂盛。孩子们每次回来,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也总是能品尝到多种水果、果干和他制作的玫瑰酱等;他还常把果实送给左邻右舍和寄给外地的孩子们。

精器乐。父亲博才多艺,他虽然出身乡土,但有很强的艺术天赋。他会拉二胡、京胡和板胡,会吹箫,还会唱豫剧、大平调、四平调、山东梆子、柳子戏等。在空闲或心情好时,我们常会听到父亲拉的优美曲调和吹奏的悠扬箫声。我们也曾断续学过乐器,但多是半途而废,都没有达到父亲的演奏水平。

勤手工。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们到郊外放风筝,风筝都是他动手制作的,有老鹰、知了等,还有长长的飘带。父亲做的风筝总是飞得最高,我们那时总是欢快地跟着父亲奔跑。文革岁月里,父亲和母亲一起使用树条、纤维带编织了多种美观精致的篮子、筐子和手提袋送给孩子和邻居使用,他会根据不同的用途设计造型和持重能力;父亲不会做饭,但在每个春节前他都会戴着老花镜用小镊子把猪头、猪蹄子上的毛拔除干净,并做成肉冻;父亲还从书上学会了做美味烧鸡和香肠。我在云南深山沟部队担任连长、营长时,曾运用父亲教的办法带着炊事班做出了深受官兵喜爱的山东风味香肠。

扬传统。父亲曾分管宣传工作,他高度重视对“戏曲之乡”地方戏如山东琴书、山东大鼓、山东快书、山东落子、曹州花鼓、弦子鼓、坠子、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挖掘、整理和创新,还多次在全省汇演中获奖;我们经常看到父亲动笔修改厚厚的剧本,至今记忆犹新的有《社长的女儿》、《三世仇》等。

博闻强记。父亲有着惊人的记忆力,直到弥留之际,他还记得自己小学开学典礼舞台两侧的对联、记得校长讲话的内容,仍能够背诵多首诗词曲赋和剧目唱词,能清晰讲出战争时期的往事,记得自己幼时同学、老师和战友、同事的姓名,甚至还能喊得出孩子的同学、战友及他们家人的名字。父亲之所以具有这样记忆力,来自于他多年的学习沉淀、善于抓住事物规律,更来自于对别人的尊重和欣赏。


孝顺——孝敬老人,亲历亲为


每到春节,父亲总会给在农村老家的爷爷奶奶和叔叔们寄些钱,老家的叔叔、舅老爷等也喜欢来家里过年。我们的老奶奶——父亲的祖母,老人享年近百岁,晚年住在我家。父亲给老奶奶枕边放了个木制点心盒,盖子是推拉的,盒子里从来没有空过,哪怕在生活困难时期。老奶奶看到重孙子们谁表现好,就会摸出点心作为奖励,我们常为能得到老奶奶奖励而欢呼雀跃。父亲通常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问候“奶奶睡得好吗”?他会亲自倒掉和冲洗老人的便盆。每当过年,父亲把煮好的第一碗饺子送给老奶奶。平时只要有空,他就坐在老奶奶床前和她聊天,老人耳聋,父亲就一遍一遍地说,直到老人听明白。那时冬天地委没有暖气,老人怕冷,父亲就让我睡在床头为老奶奶暖脚,他让我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孝敬老人。父亲晚年时,各地工作或服役的孩子会经常寄回特产和营养品孝敬父母,每当家里收到包裹,都会引来邻居们羡慕的目光。

父亲和子女合影--父亲前排中,大哥中秋前排左二,大姐秀英前排右二,二姐瑞英后排左二,二哥进军前排右一,三姐爱民后排中,作者前排左一,四弟进省后排右二,五弟建军后排左一,六弟杨刚后排右一

 


善良——尊敬师长,衷爱子女


父亲在对待师长、同事、家人和朋友的做法上堪称楷模。

尊师重道。1980年我在武汉二炮指挥学院学习时,父亲让我去武汉大学看望他幼时老师周兆锐教授。到了校区当我询问路人周教授住址时,一位中年老师主动带我走了很远找到他家。我看到周教授虽然鬓发斑白、身材消瘦,但精神很好;家里简陋整洁,到处都是书。周教授说,“你爸爸作文很好,我常把他的文章当作范文宣读。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打仗了,我随着学校到了开封、襄樊和武汉,一直当老师,前不久还当了《辞海》的地理编委会主任”。从周教授身上我感受到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也深切感到了他对父亲的赞赏。

善良敦厚。父亲心地善良,从来都是想方设法去帮助别人、宽慰别人,而从不给别人找麻烦。1973年我在西安二炮工程学院就读,父母从山东和我一起去看望了还在被审查中的舒同伯伯(曾任西北局第三书记)和史兰阿姨。看到他们居住的简陋土房和拮据生活,父亲落泪了。他安慰老领导:要坚信中央一定会给他平反;多年后我再去北京厢红旗陈家花园看望时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舒老时,他还为父母那次的探望而感动。1976年,我在北京参加科技成果展览,父亲让我去看望了被隔离审查、先后住在春雨二巷的两任铁道部部长万里伯伯和陈璞如伯伯,分别让我转告老首长,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功臣,历史没有问题,坚信中央一定会给予平反,两位伯伯先后听到这些话都非常感动;万伯伯恢复工作、先后担任副总理、委员长,父亲叮嘱我:万伯伯忙,不要再去打扰他。文革中除夕,父亲多次让孩子趁着夜幕给被造反派打伤致残的菏泽地委常委、组织部陈健老部长家送去年货,使我家和陈伯伯一家成为莫逆世交。

严格慈父。父亲很多战友都是高级干部,他自己也是高干,

但父亲从来没有利用职权找关系、开后门,孩子们的成长都是靠自己努力。父亲常说,你们要靠自己的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求发展,不然那些农村的孩子就没有出路了。在我们刚刚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后,父亲就耐心的教我们识字,使孩子们学前都认识了大量汉字;家里藏书丰富,孩子们自幼都阅读了大量名著,为日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功底和写作素养;父亲经常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故事,其中贯穿着孝敬老人、忠于人民、尊师重教及和睦乡邻等做人、做事的哲理。对于在军队、下乡、就读和务工等不同环境的孩子,他都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如何做事。随着孩子们陆续成家立业,父亲要求我们要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在家里要善待爱人,把小家庭经营好;有时小家庭发生了矛盾,他总是教育孩子要从自身找原因。父亲晚年把给在外地服役、工作、就学孩子写信看作大事,他以自己的经历和体会给我们灌输正能量,使位于各种岗位的孩子都能够适时吸取到励志向上的激励。

钟爱子孙。对于第三代的成长,父亲更是倾注了一位慈祥祖父、外祖父晚年的心血,他经常带他们到干休所活动室,给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讲解书法和古诗词;他经常骑着三轮车给孙子孙女们送去各种食物;父亲性格随和,那时家里只有一台电视,无论是哪个孩子换台,父亲总是继续观看,从来不会干涉;父亲会因为孙辈孩子的一点进步而兴奋不已、都会高兴的像个孩子并会写信告诉外地工作和服役的孩子。

爷爷奶奶和三个小孙女——杨彬(右一),杨莹(左一),杨蕴(中)

 

父亲给孙女写的字


口碑——前辈眼中的父亲


父亲在领导和战友中有着极好的口碑。

岳父眼里的父亲——“我们那时无话不谈”。(岳父褚焕民,西安航校校长,1938年参加革命并入党,抗日战争中与父亲在一个县委同任领导)。弥留之际的岳父对我说,“和你父亲在一个县委共事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我们在一起摸爬滚打、一起住地窖、一起打仗,相处时间还不到1年,但那时战友感情很深,无话不谈,什么都能交流。回顾我人生96年的经历,我最怀念的还是和你父亲一起抗战时的那段艰苦岁月”。

万里伯伯眼里的父亲——“你父亲重感情、不害人”。(万里,抗日战争中任湖西地委书记,副总理、全国人大委员长)。1976年初我去看望受“四人帮”迫害而被隔离审查的万伯伯时,他深情地谈到,“1947年9月,我和你父亲在山西参加由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的整党。我那时是组长,曾批评过你父亲,因为他对自己县委常委班子只说好的,不揭发问题。现在看起来你父亲是个好同志,他重感情、不害人,不会趋炎附势”。

舒同伯伯眼里的父亲——“你父亲具有书法家潜质”(舒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曾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西北局第三书记,国家首任书法家协会主席)。“1960年我和你父亲在济南千佛山疗养,我看过他写的字,他的楷书和行书很有基础、很有功力,他对书法的悟性很好,具有书法家潜质”。

黄天明伯伯眼里的父亲——“你父亲打仗很勇敢”。(黄天明,1936年参加革命,南下干部。云南省红河州首任州委书记,云南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我在云南二炮部队期间,多次去看望黄伯伯并住在家里。黄伯伯说“你父亲参加和指挥过多次战斗,每次他都缜密计划、从无失误;战前他总是喜欢把手枪换成步枪,因为可以打得更远;你父亲打仗很勇敢,枪声一响,他从来把生死置之度外”。

周惠林伯伯眼里的父亲——“你父亲智勇双全”。(周惠林,1936年参加红军,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党委书记)。“你父亲打仗很动脑子,知道怎么利用地形和自然障碍,知道什么时候用喊话动摇敌军心,当年打王歪鼻子那一仗,要不是你父亲及时喊话让敌人举起了白旗,接下来肯定会牺牲更多同志,你父亲可以说是智勇双全”。

周兆锐教授眼里的父亲——“你父亲能这样尊师很少见、很难得”(周兆锐,武汉大学教授,博导,地理系主任)。周教授多次谈到,“解放后我和你爸爸一直保持着联系,逢年过节他还会给我寄来茶叶和糕点。我比你父亲其实大不了几岁,他作为党的高级干部,能做到这样尊敬老师很少见、很难得”。

郭勤阿姨眼里的父亲——“他给我刻的印章我一直用着”。(郭勤,1939年参加革命,全国总工会离休干部)。“抗日战争初期你爸爸是我们蔡溜区的书记,他多才多艺,还喜欢登台演出抗日剧。有一次我看到他在刻印章,就随口说了一句“给我刻一个呗”,没想到他过几天真的刻了。文革中我被关进牛棚,精神受到严重刺激,对许多往事和同志都不记得了,但一直记得你爸爸,因为他给我刻的印章我至今还用着”。


父亲训词——老人80岁时写下的感慨


这是父亲80岁时写的,体现了对子女们的看法和期望。

“看着客厅悬挂的三幅照片:一张是军委江泽民主席与三子承军亲切握手的照片;一张是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与次子进军的合影;一张是朱镕基总理视察东莞海关时听取五子建军汇报时的彩照,让我激动万分!孩子的成就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认可,使我杨门陋室生辉、光宗耀祖,这对我是最大的安慰,也是后代子孙们的榜样和目标!

“其他子女也很优秀:长子中秋,一生刻苦勤奋,埋头高教事业,在南京大学从助教到教授、气象系书记,为培养高端气象人才鞠躬尽瘁;长女秀英,在一个小工厂安心工作,由学徒工到总会计,精理财务,廉洁自律;次女瑞英,由城市金融系统到四川深山里的“三线”军工企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口碑极好;三女爱民,勤奋好学,天资聪敏,由广播宣传到地委机关,埋头于党务政策研究;四子进省,生性活泼,热爱文艺,也有天赋,从部队到地方,碌碌奔忙于大众艺术工作;六子红军,爱好广泛,从地区邮电机关到下海从商,诚信做人,踏实做事。还有侄子杨森,在省公安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公安工作,依靠自己的坚强拼搏和勤奋努力,屡受表彰,堪称楷模!孩子们虽然能力有大小,职务有高低,岗位各不同,所做贡献也并无惊人之举,但都能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都能勤勤恳恳,为党、为国家、为军队、为人民努力工作。他们都继承了杨氏家族的优良家风并增添了光彩,没有辜负党的培养和人民的希望。这对我这个在世老人是莫大的安慰和鼓舞,也让逝去的列祖列宗含笑九泉!

我已年老,思想迟钝,以上看法和想法,不切实际或不当之处或许有之,但我还是总想说出来,今不顾眼花手颤,握笔困难,不计工拙写出来,供子女晚辈们参考、指正。——八秩翁写于一九九七年春节前夕”。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家风问题,他谈到“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怡害社会”。他还提议把“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父亲不是高级知名领导,也并非完人,他没有给后代留下物质财富,但父亲践行的忠诚、孝敬、善良、勤奋简朴等珍贵家风让孩子们终生受益。我16岁初中毕业参军到在二炮司令部退休,服役47年。之所以能够成为理科教授和博导,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导弹技术、核战略、核军控等领域专家和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研究员,是得益于父亲的教育和言传身教,他写的600多封珍贵家书是指导我成长的指南。

父亲逝世后,我撰写了两幅挽联,力图概括老人的一生经历,体现党组织和后人对他的敬仰、追思和评价。

(一) 老红军老党员忠报社稷正气一身丰功千秋

好公仆好前辈敬崇黎庶清风两袖英名万古

(二)36年入伍,38年入党,漫长征程功勋卓著。金曹从戎,湖西征战,嘉祥游击,菏济农宣。忘我挥戈死而后已,运筹建设鞠躬尽瘁。视功名为草芥,薄利禄清风两袖。苍天有情泪纷飞,皓首黄口共举哀。

 87岁高寿,66年党龄,历数耄耋忠孝两全。虚怀若谷,俯首黎庶,崇敬师长,慈爱子孙。才高八斗博才多艺,毕生勤俭纯朴家风。重示范育后人,厚品德正气一身。众庶思翁忆慈颜,誓承遗志慰英魂。    

父亲的音容笑貌和崇高品格与世长存!

 2018年3月30日

 

(责编:宋志娇)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