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祖国时政 >专题报道>正文

中国农业:加快实现“质”的飞跃

2018-06-20 15:00 来源:《祖国》杂志

《祖国》记者张帅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发展时期,为进一步协调我国经济发展步伐,应加大对农村经济的重视程度。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有力抓手和重要途径。要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以新发展理念和科技引领农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发展理念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引领,自然是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遵循。有效应对农业农村重要挑战、抵御重要风险、克服重要阻力、解决重要矛盾,必须依靠创新,根本出路也在于创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创新动力,主要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革新。要将创新置于乡村振兴的优先地位,贯穿于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依靠科技创新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拓展农业多重功能,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村产业兴旺;依靠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培育农村发展内生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协调标尺,就是正确处理好了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关系。要坚持补齐短板与拓展空间并举,处理好农业农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促进二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处理好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关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处理好维护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和发展集体经济关系,充分释放统分结合的制度潜力;处理好农村产业兴旺与社会有效治理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绿色是农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农村生态宜居的内在要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透支资源为代价。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强烈要求,将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谋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搞好人居环境整治,守住“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自然生态;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构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供更多生态产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让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成为农民新时尚。要顺应国家开放发展的大趋势,在维护国内农业产业安全、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塑造农业对外开放新优势,以高水平开放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要积极引入和充分利用城市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增强发展后劲。 

李克强总理在农村考察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标准逐步统一,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全方位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发展根本要靠科技,构建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按照“要素投入精准环保、生产技术集约高效、产业模式生态循环、质量标准规范完备”的要求,重构高效、安全、低碳、循环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推广应用、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绿色指标规范四个方面。夯实理论基础,力争在土壤演变规律、资源高效利用机制、生态循环农业机理等基础研究方面实现突破,提高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原始创新的水平。突破关键技术,力争在污染物迁移富集转化方式、未知污染物非定向筛查识别等环境监测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加快提升绿色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环境监测能力。构建解决方案,力争在东北黑土地保育、华北节水保粮、西北旱区生态循环发展等区域农业发展方面,实现技术集成突破,研究提出适应不同区域的绿色技术综合解决方案。集成绿色技术模式,着力推动绿色技术模式构建,因地制宜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同,更加注重低碳环保、节本增效。重点推广绿色技术,制定重点领域绿色品种、技术和装备推广方案。搭建“互联网+绿色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广泛传播绿色农业技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引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绿色发展意识和绿色生产技能、经营水平和创业能力。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建立绿色生产规范。强化信息共享,以“互联网+”为抓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构建全国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交流平台,完善监测和评估信息的报送和通报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强化风险评估,加速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持续升级,实现对积累性半衰期长的物质进行风险评估,探索建立上游产地环境、中游健康种养与下游消费健康的关联关系。优化监测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平台资源,形成分工明确、定位清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实现安全检验检测范围覆盖产地环境、投入品、农产品及其生产全过程。建立绿色标签制度,按照统一目录、统一标准、统一评价、统一标识的方针,将现有标准整合为绿色标签,建立系统科学权威统一的绿色标签的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农业绿色发展国家标准,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实现绿色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制定标准生产规程,支持地方加强标准集成转化,制定与绿色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操作规程。


    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在1月29日印发关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意见》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作为主攻方向,集聚各类要素资源,着力打造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验区。

《意见》提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探索农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显著提高示范区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绿色发展水平。坚持一区一主题,依靠科技创新,着力解决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八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培育创新主体,培育一批研发投入大、技术水平高、综合效益好的农业创新型企业。二是做强主导产业,加大高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着力提升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三是集聚科教资源,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和人才向示范区集聚。四是培训职业农民,提升农民职业技能,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五是促进融合共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六是推动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生态农业,推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七是强化信息服务,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全面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农业。八是加强国际合作,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农业“走出去”,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意见》明确了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财政支持、金融扶持、土地利用、科技管理等政策措施。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管理模式,规范创建流程,做好监测评价,建立有进有退的管理机制。

把握改革创新的政策优势,突出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实施农业振兴战略。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业金融服务,完善现代农业支持政策。要积极规范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大现代农业发展扶持力度,并与商业银行合作推出“农保贷”“农信贷”等多个信贷产品,有效缓解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农业从增产转向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促进农业转向高质量发展,本质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更好满足日益丰富与优质多元的农产品需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方向路径和主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大形势、大格局、大逻辑。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指出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指明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努力方向。

在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农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走质量兴农之路,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走质量兴农之路,为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提供了遵循。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在去年底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就是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将2018年确定为“农业质量年”。这次会上,印发了关于开展“农业质量年”工作的通知,部署了推进质量兴农的重大行动,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全局性。这是贯彻中央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是立足当前实际、破解突出问题、推进农业加快转型升级作出的工作安排。要扎实开展好各项行动,加快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创新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好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要守牢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这条底线,保持粮食生产的基本稳定。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力度,拓展开发农业多重功能。切实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用好轮作休耕、种养结合等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措施。拓展农业的多重功能,为开发新产品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提供广阔空间,从根本上摆脱过去“守着金山银山要饭吃”的尴尬局面,让农民群众尝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正甜头,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中国现代化农业

优化农业产品产业结构,做好农业提质增效基础工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结构调整,将改革的思维、举措和办法贯穿农业结构调整全过程。产品结构调整要突出一个“优”字,推进标准化生产、模式化管理与品牌化营销,严把产品质量关;产业结构调整要突出一个“新”字,瞄准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培植新产业,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助推农业供给质量全面提升。调整农业科研和推广方向,扭转片面追求高产的目标导向,加快培育优质专用、营养健康的新品种,开发绿色高效种养技术,推进农机农艺深度结合。鼓励面向农业全产业链的科技研发与推广,助推农业生产流通及储运加工等各环节的节本降耗、提质增效。完善包括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在内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让农业科技人员从成果转化应用中得到合理回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多种形式农业规模经营。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都处在成长关键期,亟待政策引导扶持。要推动落实《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确保政策落实过程中不打折扣、不走样变形。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坚持市场导向、运用市场办法,引导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多路径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多模式完善利益联结与共享机制、多形式提高发展质量,激活与激发生产经营主体的企业家精神与创造力。

    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全方位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既要产得出、产得优,也要卖得出、卖得好,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责任编辑:李园慧)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