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 >名门之后>正文

“帅门才子”陈丹淮

2018-07-10 14:34 来源:《祖国》

19439月,陈丹淮出生在安徽(现江苏)贻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医院。父亲陈毅匆匆赶到医院看望妻儿,当看到儿子露出的小脸后,对孩子母亲说:“就叫丹淮吧!在红色的淮南生的,让他记住这个地方!”然后,安慰了妻子几句,就匆匆离去。


宽严相济的家庭教育

陈丹淮出生两年后,抗战胜利,父亲陈毅回到山东临沂,全家才再次团聚。这时两岁的陈丹淮根本不认识父亲,母亲说那时他只会躲在她的背后,偷偷地看着眼前的陌生人,就是不肯叫爸爸,因为他完全没有爸爸的概念。19495月上海解放后,全家才真正有了大团聚,也就从这时开始,陈丹淮对父亲的感觉才变得清晰。  

“我们家的成长环境,既严格又比较民主。在个人的品行方面,我母亲要求是很严格的,也就是说你不能有不良的嗜好,你不能够很随便,也不能随便要钱花钱,不该你享受的东西你不能去要。比如我们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是坐公共汽车,一天就给一毛钱,后来我跟昊苏(哥哥)两个就来回走着上学,目的就是把那一毛钱省下来,可以偷偷去买个烤红薯吃。但比如学习,全部靠我们自己,你考哪个学校,考什么专业,他们都不管,这个你自己做主。”


1950年秋,陈毅一家在上海拍摄全家福。左起分别为老二陈丹淮、老三陈小鲁和老大陈昊苏。图/作者提供

陈家一宽一严的环境,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和宽松的自主空间,使得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知识,培养情趣。

解放后不久,父亲陈毅把爷爷、奶奶接到了上海。很快陈丹淮就和爷爷、奶奶混得十分熟了。这段时间,他向奶奶学会了只有女孩子才会的挑十字花的手艺,用五颜六色的细线在白手帕上挑出各种花纹,被三姑大为赞赏。爷爷则教陈丹淮下象棋。不久,陈丹淮的象棋水平就和爷爷差不多了,于是棋战也就越来越激烈,经常为吃一个子或悔一步棋而发生争吵,一个要吃,一个要悔。越吵声音越大,全楼都能听见。这时母亲就会过来训斥他:“吵死人了,小孩子不要赖皮,不准跟爷爷吵。”陈丹淮只好不悔棋,可有时是爷爷在悔棋,母亲进来还是训斥他,并改口说:“小孩子就应该让着老人,你再吵就不准你下棋!”吵声偶尔也会惊动父亲,他推门一看是爷孙俩在下棋,就会指着陈丹淮说:“小声点,不然你妈妈来了,你就下不成棋了。”

在陈丹淮眼里,父亲很开明,对子女的教育十分放手,他从不干预儿女的选择,充分相信儿女的自立能力。


父亲指导学诗赋

陈丹淮说,父亲的知识非常广博,其中围棋和诗词是他最情有独钟的,用现在的话讲是棋迷、诗迷。父亲从没教过子女写诗,也没有鼓励他们去做诗。但每次带子女出去游览名胜古迹时,总要让他们念各处的对联题诗。陈丹淮看到《红楼梦》中贾政让宝玉给大观园题联这一节时,就会有一种熟识感,感到十分亲切,就像发生在眼前。仔细一想,的确,自己也曾经历这一情景。想想看,那时父亲让他们读各处的对联,有的很快读出了,有的不是断不了句,就是生冷的字不认识。正在苦思冥想,一回头,周围站着一群认识的如秘书、警卫,不认识的如地方官员、陪同看着你,也不知是嘲笑还是同情,总之,就会感到十分紧张,脸会发红,真像是在应付考试。不过,父亲比贾政要温和多了,他并不训斥子女,对孩子们念不出的字会耐心地解释。但不管怎么说,一个小孩儿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考问总是十分难捱的事,不过难捱归难捱,陈丹淮的文学知识还是在增加,文才也逐渐被开发。

一次在中南海划船,陈丹淮唱起岳飞的《满江红》,唱着唱着,一个宽厚的声音也加入进来了,他回头一看是父亲也在唱,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听到父亲唱歌,高兴极了,更大声唱起来,唱了三遍才停下来。父亲意犹未尽,给大家讲这首词的意思,并问陈丹淮,你知道贺兰山在哪儿吗?陈丹淮毫不迟疑的回答:“在宁夏。”父亲摇摇头说:“错了。那是大贺兰山,这是在河北西山的一个小贺兰山。岳飞抗金怎么会抗到宁夏去。”因为心里不服气,陈丹淮一回去就查辞典和古诗解释,果然有两个贺兰山。

大概是父亲的影响和熏陶,陈丹淮在学校也渐渐显出了文才。上高一不久,学校组织到郊区红星农场参加秋收。回校后在一堂作文课上,要求以这次劳动为题写一篇作文。陈丹淮突发奇想在两节课时间写了一首五十行字的长诗来赞美这次劳动。这可给语文老师出了一个难题,从来没有人用诗写作文,记叙文的评分标准对诗歌却不起作用了,王老师只写了一些鼓励的话,就不给评分了。不久,陈丹淮就当了校学生会的板报编委,要求每3天就出一期56块黑板的板报,每次都要上1520篇稿子,于是那段日子,每到中午放学和下午放学后,陈丹淮就到各班催稿,收稿。收不齐稿件,只好自己突击写篇报道或一首小诗以凑齐版面。有了这个经历,以后他的笔头在工作时也就算是快的了。

1971年,陈毅70寿辰,远在河北的陈丹淮依《永遇乐》词牌,填词一首,为父贺寿。

寿日皆欢,今度尤殊,七十古稀。

霜天云淡,松江初寄,正家门始离。

萧瑟复到,滦峰重贺,不觉十年满期。

忆风云,善恶终报,两鬓俱白何惜?

五十年内,才得宽余,谁知又斗病疾。

惟谢重恩,安乐晚年,秋风送家喜。

海滨情深,松涛散香,再领北戴深意。

放眼量。悠闲高龄,更添健力。


赋诗勉励学理工

陈丹淮的诗文这么好,大家都为他后来没有学文科而遗憾,可陈丹淮说:“父亲希望我们读理工,希望我们做点具体的事情。他不希望我们搞政治。”并补充说,“他知道文学需要有天赋,他可能看我们这些人没什么天赋,因为我们平时对文学没有表示出什么兴趣来”。


陈毅全家——陈毅、张茜,陈昊苏、陈丹淮、陈小鲁、陈姗姗(丛军)60年代在北京合影

1961年夏天,陈丹淮高中毕业了,考什么学校是高三毕业生最关心的问题,父亲是不赞成子女学文的,他更希望子女学理科;但这只是个意向,他并不干预,而是充分尊重孩子们自己的选择。

陈丹淮将要填志愿时,父母因为要参加和平解决老挝问题的日内瓦扩大会议而离京。临走前父亲对他说:“考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你自己定,干什么我都支持你。选什么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选了就要学好。”最后,陈丹淮选择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决定投身到父亲以前一直奋斗的军队,投身到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当陈丹淮离开家到哈尔滨报到时,父亲又陪外宾到南方访问,不能送他。没见到父亲就要离开家了,陈丹淮当时很失意;但不久他接到了父亲赠予的诗,才知道父亲没有忘记儿子的大事。人不能来送,却把父亲的千情万意写在了《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这首诗里。这首诗,后来成为广为流传的教子名篇。

“小丹赴东北,升学入军工。写诗送汝行,永远记心中。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汝要学马列,政治多用功。汝要学技术,专业应精通。勿学纨绔儿,变成白痴聋。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身体要健壮,品德重谦恭。工作与学习,善始而善终。人民增减汝,报答立事功。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试看大风雪,独立有青松。又看耐严寒,篱边长忍冬。千锤百炼后,方见思想红。”

陈丹淮深切地说:“他对我们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他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你们的责任是什么:你是共产党的儿子,你是国家的儿子,你是人民的儿子。你要对党忠诚,有难你要当先锋,你学习专业要用功,政治上你要可靠,他讲的是一个责任,你对社会的责任,你对国家的责任,他希望我们要把这个责任担起来。”


“毛选”影响一生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学军工,陈丹淮说,其实是受了“毛选”的影响。

由于父母的好学不倦,成为孩子的直接榜样。陈丹淮说,从小到大,他从来没有因为学习让父母操过心;而且家里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他受益匪浅。

陈丹淮说,父亲有两间书房,一间是在他的卧房旁边,放的都是父亲最喜欢成套的书,如二十四史、四库全书和诗词古籍,再就是马恩列斯全集和一些成套理论书籍。特别要提到的是所有的围棋书都放在这里,这间房子是不允许子女们进去的。另有一间在秘书办公室的对面,里面放的是各种普通图书,有政治类:各种政治宣传小册子,评议,批判等;有文学类:国内外的小说、诗歌,既有鲁迅、郭沫若大作家的文集,也有很多儿童读物;有文艺类:包括戏剧、电影、美术、摄影等,像莎士比亚全集、京剧剧本小丛书、苏加诺藏画集等;还有教育类:一些教材、学习参考书、体育教程等等。这间书房父亲是不阻止子女进去的。于是,陈丹淮一有空就会躲在这间书房里看书,什么都看,结果造成了他今天大杂烩的知识面。

1958年的一天,上初中的陈丹淮,正在家里读郭化若将军所著的批论《孙子兵法》,书中探讨的是毛泽东战略思想和孙子兵法的关系等问题。正在他看得津津有味时,父亲进来了,他看了看儿子手中的书,有点奇怪地问:“你喜欢看这一类的书?”

陈丹淮马上脸红了,说:“我什么都看,不是特别喜欢看。”

父亲笑了:“是乱读书。”他想了一会儿又说:“读这本书你要注意,毛主席的战略战术是他在实践中总结创造出来的,不是抄袭前人的。”

不久,父亲送给陈丹淮一套《毛泽东选集》,这套选集就成了他政治理论学习的开始,也就引导了他的人生之路。

陈丹淮说,父亲肯定认为儿子长大了,需要看一些更正规的政治理论书籍了,而他最崇拜的是毛泽东,所以他才送这套选集给儿子看。由《孙子兵法》引来了《毛泽东选集》不可不谓父亲的良苦用心。

后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了,这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父亲一周后就送了陈丹淮一本。陈丹淮用一个月的时间通读了一遍,立刻陷入那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历史长卷,被毛主席的雄才大略和绝妙谋略而深深折服,并为老一辈的丰功伟绩激动,特别是对父亲的历史功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正是《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使陈丹淮下定决心投身从戎。

陈丹淮认为,这套“毛选”对他生活产生着强大的支撑力和长久的影响力,帮他打开了认识社会和世界的一扇窗户。并且,直接影响到他人生道路的选择。

时至今日,陈丹淮依然认为毛泽东思想没有过时,只是社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已。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遗传、环境、偶像、个人努力等等因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遗传和家庭环境则是重中之重,这不是血统论的老调。父母的身教言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和决定性的,“知子莫若父”是定律,同样,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陈丹淮

 

承袭父亲的刚直

乍眼一看,陈丹淮的身高、相貌和父亲陈毅很相似。

陈丹淮身体结实,相貌敦厚,很有军人气势。1965年从哈军工毕业后,他先后在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空军机关,国防科工委从事技术、科研和管理工作,退休前是总装备部科技委的专职委员。他是陈家唯一一直在部队工作的人,也是这个元帅之家中唯一的将军。

也许是军人身份的特殊,陈丹淮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外界对他知之不多。在陈家的几兄妹中,他是公认比较聪明的一个,哥哥陈昊苏说他的围棋水平已在父亲之上了。而陈丹淮称自己性格比较温柔,父母身上的特征都有继承。言谈举止,品德和习惯更多是母亲张茜所教,父亲公务在身,小事不管,交流得较少。 

“我的性格很难讲,我比较温柔,但是大的原则问题我是不让步的,所以很多人在工作上怕我,在生活上不怕我。之所以在工作上很怕我,因为我说批评就会批评,不管你跟哪个领导有什么关系,我不管你这一套,人家可能受不了。所以他们跟我在一起工作都比较谨慎、比较小心。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部门之间的关系,这个东西只有忍耐,只有等待,你发脾气也没用,因为你管不到人家。” 

陈丹淮认为:“现在有些人,做官做到一定大的时候,就不愿意听别人的声音。其实,人不可能永远正确。可能有些人对我们不是很满意,但我们也要阐明自己的看法,这是我父亲讲的,他说任何时候,人都要顽强地表现一下自己,留下时代的烙印,我想也是。”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