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文化中国>正文

“木匠教授”与他的1000把琴

2018-07-13 15:33 来源:人民网

专场演奏会现场。荣昌区委宣传部供图

  演播厅里,六束灯光直端端地打在舞台上,在灯光和暗影交界处,一位老人,在轻轻地抚摸琴弦。

  老人叫何夕瑞,今年73岁,重庆荣昌人。他最近在张罗专场演奏会,累到身体透支,只能躬身来检查琴;琴叫钟鼎琴,再过17个小时,它将迎来首次“亮相”。低音是它的骄傲,如泣如诉,悠远绵长。

何夕瑞(左一)感谢演奏家和听众。刘祎 摄

  造的第一把提琴像“板胡”

  何夕瑞抚摸着爱琴,往事一幕幕在脑海中翻涌。画面定格在53年前。

  “我要做一把小提琴。”宣传队里的小年轻突发奇想要做琴,人们纷纷议论,议论之余,有人不知从哪淘来把破旧的小提琴,何夕瑞如获至宝,从外观入手,开始了造琴之路。

  何夕瑞起先是位木匠,手里的活计自然不在话下。通过将近一年的摸索,引以为傲的“琴”造出来了。

  “我很高兴,也很狂傲,觉得造琴无非如此,”何夕瑞沾沾自喜地拿着琴去找老教授鉴定。“当时他看到我的琴,先是一愣,接过手仔细地端详,再试拉了几下,之后就不说话了。”何夕瑞看着陷入沉默的老教授,心里像敲急鼓一样。

  老教授从立柜里拿出自己的小提琴给何夕瑞。“我当时傻了,人家的琴金灿灿的,音质、音色是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过的,而我造的琴,音色更趋近与板胡。”

  “我‘伤’得太重了。”琢磨了一年的成果终成空,不但没有消损掉何夕瑞的信心,反而让他“触底反弹”,沉下心去钻研。

首次亮相的钟鼎琴。荣昌区委宣传部供图

  为造好琴 跑遍全国

  “三代倾家荡产,也做不出好琴。”何夕瑞摸清门道后感叹:“造琴太难,它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

  为了研究材质对琴的影响,他跑遍了全国各地。西藏山谷、云南峡涧、四川森林,他一处处地搜寻。

  遇到良木,他会用小锤敲下一寸木材,敲的时候,闭上眼睛,感受木材传递的振动和共鸣,敲下的木材,先是在手里观察木纹的走向,再是放在嘴里咂摸,判断树木的酸碱性,最终,他发现,中国的泡桐比云杉更适合打磨成琴胚。

  为了彰显琴的中国特色,何夕瑞决定赋予琴中国造型。为此,他在历史典籍里找答案。“西方人把小提琴的外观定义为‘少女’,而我则想用中国的美人来‘装点’。”

  从历史古籍上一字字地扣,在心中一遍遍地描摹中国美人的风姿:赵飞燕轻盈但太浅、貂蝉拜月美足但柔余......最终,杨玉环成了他的灵感“缪斯”,于是,“细颈、削肩、瘦腰、肥臀”的三圆琴让所有人惊艳。

何夕瑞接受采访。刘祎 摄

  不后悔与琴相伴

  “何老,您看看,这个音不准,怎么调?”来自四川音乐学院的演奏家毕虹把何夕瑞从回忆中拉回来。

  何夕瑞这才支起身子,从光影里走出来,他一只手臂夹在肋骨旁,另一只手颤巍巍地按着琴弦,“这两天太潮湿了,有点影响,再试试。”

  刚说完话,何夕瑞捂着嘴,咳嗽地不停。为了举办这次的赏析会,他这几天忙地“天昏地暗”。“这几天每天只睡1-2个小时。今天,跟着演奏家们一起彩排,已经9个小时了。”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这么坚持?不止是爱,还有恨,”何夕瑞伸出双手,手指上血泡摞血泡,手掌上新茧盖旧茧,“我能有多爱,就有恨,恨它折磨我的身体,却给我无限的渴望。”

  “我的身体已经支撑不了多久了,”何夕瑞说话时,喘息声很大,大到有事都听不清字句,“回忆起来,这50多年,造了1000多把琴,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还是会选择做琴、爱琴。”

  17个小时后,由重庆荣昌区委、区政府主办的专场演奏会开始,钟鼎琴正式“登台”,一曲《九儿随想》让全场起身,何夕瑞回头的一瞬,掌声如潮。(王嫚 黄亚辉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