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 >历史人物>正文

缅怀赵伊坪烈士:烈火中诞生的红色基因

2018-10-19 16:48 来源:中国军网

赵伊坪烈士

赵伊坪烈士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已经79周年了。他的英雄事迹曾在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栏目中作过专题报道,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将他的事迹收入《爱国主义教育视听读物》,他是民政部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之一。

岁月流逝,物换星移,但是党和人民永远把革命烈士铭记在心间。河南是赵伊坪烈士的故乡,河南省、漯河市和郾城区党政领导,为了缅怀赵伊坪烈士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在烈士陵园中建立由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宋任穷题写的赵伊坪同志纪念碑,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题写的“抗日殉国,一门忠烈”匾额的赵伊坪故居,由新华通讯社原社长穆青题写校名的伊坪小学。以上被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赵伊坪壮烈殉国的山东省高唐县琉璃寺,山东省委和聊城市委决定对琉璃寺烈士陵园进行重建,安葬包括赵伊坪在内的48位琉璃寺战斗中牺牲的烈士遗骨,还专门建立了“赵伊坪壮烈殉国纪念馆”,列为聊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高唐县党性教育基地。

回想赵伊坪烈士13年的革命生涯,他从事过多方面的革命实践,经历了“地下工作”和武装斗争的考验与磨练。他所经历的那个历史年代,为他提供的人生舞台是多样的,他所充当的不同角色最终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形象。

下边试将赵伊坪的革命生涯分成两个时期作扼要介绍,希望有助于从他革命人生的轨迹中,读懂支撑他那强大内心世界的精神支柱。

左一为赵伊坪

前一时期(1925年—1936年)。在学校的讲坛上有他传播真理的声音,在乡村的农舍和耕地里有他留下的足迹,在旧军队的兵营里有他留下的身影,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不惧风险,辛勤、机智地播撒革命的火种。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赵伊坪和彭雪枫当时都是共青团员,他们带领同学参加北京学生大游行,声援上海工人斗争。接着和同学们到农村去,召集群众大会,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启发农民群众的觉悟。

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革命力量迅速发展,为了迎接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1926年党组织派他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迎接北伐军。他在家乡郾城参与成立了文化促进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公开办事机构,赵伊坪担任领导工作。先后创办了面向平民子弟的“郾城第一完全小学”;出版了《扶轮》半月刊,宣传革命道理;组织成立新剧团,宣传新文化;建立和发展共青团组织。使那里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个转折点。国民党在郾城缉捕共产党人,他被迫转入“地下活动”,以后根据党的指示,他先后进入西北军冯玉祥的田春芳部队、杨虎城的马青宛西安警备司令部、鲁南第四民团军谢书贤部队,通过结识进步官兵,建立党的组织,培养革命火种。其间,一度掌握了一个营的兵力为起义做准备。有的官兵以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曾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的熊义吾同志,就是在西北军与赵伊坪结识后参加了共产党。

1933年至1935年,赵伊坪奉组织派遣,在河南大学与康午生(即王国权,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驻外大使、对外友好协会会长)、赵毅然联系上,他们在河南大学秘密建立了“西北研究会”,举办关于东北军、西北军前途命运的专题讲座。后来康午生介绍他到河南杞县私立大同中学任教。他在大同中学创办了校刊《群鸥》。在他和校内党员与进步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同中学成为我党在豫东的活动中心,在那里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抗日战争爆发后,有不少师生奔赴延安,走上抗日战场。

曾任新华通讯社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的穆青同志,当时是大同中学的学生,1937年参加了八路军。穆青曾在《人民日报》发表纪念赵伊坪烈士的文章中这样说:“多年来,无论身在何处,他在我幼年心灵中播下的革命理想和高尚的做人品德,都一直成为我终生不渝的追求。”他的这番话最好地诠释了赵伊坪播撒革命火种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前排右一为赵伊坪

后一时期(1936年—1939年)。西安事变发生后,由于中共中央的英明决策,实现了和平解决,开创了全国联合抗日救亡的局面。此时,赵伊坪按照党的指示,离开了杞县大同中学,结束了长期的“地下工作”状态,奔赴抗日救亡运动的前线。

1937年,他在太原、临汾学习党的工作方针和策略,领会党中央的有关指示精神,尔后到了山东济南。他以山东省委委员的身份,被派到鲁西北开创抗日根据地。在此期间,他深知舆论对于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性,于是按党的指示接管了《国民日报》,和齐燕铭创办了《救国导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不抵抗主义政策。之后他曾在鲁西北特委的机关报《抗战日报》担任社论委员会委员,撰写了一些重要的社论。他写的《论抗日政权》发表在聊城《战地文化》上,他也是《先锋》《战线》等刊物的主要撰稿者,可以说他是党在鲁西北区宣传战线上的一位旗手。

1937年8月,在共产党人的推动下,韩复榘在第三集团军建立了政训处。赵伊坪在第三集团军政训处工作期间,开办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并任教,从这里培养了几百名政治工作人员,其中有几十名共产党员,这些同志成为鲁西北抗战的有生力量。

193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在平原地带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游击战。当时,中国共产党和领导的八路军要走出山区到平原去开辟新的战场,这是一个挑战,因为在平原地带长期盘踞着国民党的势力。于是如何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就成为落实毛泽东战略思想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当时,在鲁西北有一位原西北军的将领范筑先,时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长,他是一位崇尚民族气节的爱国将领。中共鲁西北特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组成一个五人高级统战小组与范筑先建立直接联系。小组成员有张郁光、齐燕铭、袁仲贤、姚第鸿、赵伊坪,其中有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干部、大学教授,赵伊坪是小组负责人。“五人小组”在鲁西北特委与范筑先将军之间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特委商定的重大问题,都先通过“五人小组”,然后由赵伊坪与范将军去谈。曾任鲁西北特委书记的徐运北同志在回忆录中这样写到:“伊坪同志有着特别的气质,他很有修养,知识渊博,待人接物十分得体,所以他是范将军十分器重的人。”当鲁西北特委与范筑先商定召开第六区军政联席会议后,确定由特委秘书长兼统战部长赵伊坪负责文件的起草工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精神,他亲自执笔,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完成了《第六区抗战行动纲领》《战时经济政策》《整军方案》三个文件,经军政联席会议通过后,为鲁西北开展抗日游击战和根据地的创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鲁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1937年11月中旬,日军沿津浦线进犯到黄河北岸,韩复榘命令范筑先率部撤退。在这关键时刻,特委成功地对范筑先进行了说服工作。在国民党几十万大军渡黄河南逃之时,范筑先通电全国,发出了誓死不渡黄河,坚持在鲁西北抗击日寇的决心,鼓舞了鲁西北乃至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毛泽东同志亲笔致信范筑先以示慰勉。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发展了十几万人的武装力量,扩展到十几个县。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河北平原、山东的北部和西北部平原,已经发展了广大的游击战争,是平地能够发展游击战争的证据。”这说明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赵伊坪为此做了突出的贡献。

1938年11月,日军在鲁西北“扫荡”中进攻聊城,范筑先将军率部守城,浴血奋战,壮烈殉国,同时阵亡的还有我党的优秀干部张郁光、姚第鸿。在范筑先将军牺牲后不久,1939年3月5日,赵伊坪也在高唐县琉璃寺反扫荡战斗中负伤被俘,他受尽折磨,英勇不屈,大义凛然,在日军点燃身上的烈火中,他仍高呼口号“打倒日本鬼子!”“中国共产党万岁!”

宋任穷同志在《世纪的追思——缅怀赵伊坪烈士》的序言中给予赵伊坪高度评价:“伊坪同志牺牲时年方29岁,在他十几年的革命生涯中,从事过多方面的实践,经历过多次严峻的考验与磨炼,作为我党的忠诚战士和优秀的革命活动家,他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和全部才智,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作为赵伊坪烈士的后辈,我们缅怀先烈,仰望他英勇不屈的身影,追忆他的英雄事迹和高尚品德,感念他以鲜血和生命为我们迎来了幸福的生活。他的经历,更宝贵的、更富有启示的意义在于: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他始终秉持共产主义的理想,把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这种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红色基因,我们要代代相传,要像先辈一样去思考和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为海军原航空兵部政委,海军中将)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