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正文

毛主席为其病逝亲笔题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

2019-01-16 14:46 来源:祖国网

毛主席为其病逝亲笔题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

柯棣华

    柯棣华,印度人,著名医生,国际主义战士。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1936年从孟买助学医学院毕业并考取英国皇家医学院,但放弃了去英国留学,1938年随同印度援华医疗队到中国协助抗日,先后在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服务,任八路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


在每个人名字后面加上“华”字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的全面抗战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也赢得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同情与支持,他多次举行“中国日”,号召印度人民抵制日货、声援中国。应中国红军总司令朱德的请求,尼赫鲁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去,为抗战救护助一臂之力。这一决定,得到了印度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和热烈响应,仅报名参加援华医疗队的医务人员就有700多人。最后,定下由5位医生组成的赴华医疗队,队长为爱德,副队长卓克,队员柯棣尼斯、巴苏和木克吉。

毛主席为其病逝亲笔题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

印度援华医疗队合影,前右一为柯棣华

    1938年9月1日,印度援华医疗队携带55箱药品和一些医疗器械,还有一辆救护车和一辆卡车,乘英国游轮自孟买起航。9月17日,医疗队到达中国广州,在广州码头,他们受到了中国群众的热烈欢迎,宋庆龄亲自到码头迎接。在广州停留数日后,9月29日,医疗队经长沙辗转来到汉口,被中国红十字会编为第15救护队,先后在汉口和宜昌等地工作。10月1日叶剑英等同志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会见。10月7日,队员们又受到周恩来的亲切接见。10月底,武汉沦陷,援华医疗队于11月21日撤至重庆待命。

    在重庆,医疗队员们为了表达与中国休戚相关的决心,特意请中印文化协会主席谭云山为他们每个人都起了一个中国名字。谭云山提议:在他们每个人名字后面加上中华的“华”字。于是,五位医疗队员都有了他们的中国名字:爱德华、柯棣华、卓克华、木克华、巴苏华。柯棣华的名字就是这时从原名柯棣尼斯改成的。


奔赴延安,受到毛主席接见

    医疗队员渴望到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去,救护八路军伤兵难民,他们之前已经向宋庆龄和周恩来提出请求,在重庆,他们又第3次向董必武提出去延安。

    1939年1月16日,在医疗队获得批准,准备奔赴延安的前夕,柯棣华接到父亲不幸去世的消息。

    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和其他几位医生劝他回国料理后事,他强忍悲痛说:“我的家庭确实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这里千千万万无辜受难的人民更需要我。”他执意留了下来。

    2月12日,医疗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延安。寒风中,延安军民几千人夹道欢迎,使柯棣华一行热血沸腾。在八路军卫生部大礼堂举行的盛大欢迎会上,队员们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共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这使他们深受鼓舞。

毛主席为其病逝亲笔题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

毛泽东与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柯棣华(左二)等人合影。

    在延安,柯棣华和爱德华、巴苏华被分配到八路军军医院工作,木克华和卓克华被分配到八路军卫生学校工作。

    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出入枪林弹雨之中,走遍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数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在战争环境中,他们和抗日军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沿途施行了50余次手术,诊治了2000余名伤病员。

    1940年,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或因病或服务期满先后回国。柯棣华和巴苏华继续留在中国。

毛主席为其病逝亲笔题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

朱德(右三)在山西八路军总部会见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

“贴心大夫”和“黑妈妈”

    这一年,柯棣华、巴苏华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日军封锁线,抵达晋察冀边区。6月21日,柯棣华应聂荣臻司令员邀请,出席白求恩大夫陵墓揭幕仪式,代表印度援华医疗队向这位他所敬仰的国际主义战士献上花圈。柯棣华表示,要像白求恩那样,践行红十字会的人道使命。

毛主席为其病逝亲笔题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不幸逝世。柯棣华向白求恩献花圈,并接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的职责。

    8月20日,百团大战打响了,柯棣华和巴苏华投身战地救护工作。当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晋察冀军区进行涞水战役时,柯棣华奉军区司令部之命,出发去军区的南线,负责阵地救护工作。在13天的战斗中,他接受了800余名伤病员,其中施行手术的达558人。平均每天手术43台,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常人难以想象。伤员不分昼夜陆续的送,他3天3夜未曾睡觉,始终以最大的热情,坚守岗位。

    百团大战后,巴苏华大夫奉命返回延安,留在了延安,并于1943年3月取道回国。柯棣华则继续留在白求恩学校和医院工作。

    1941年1月,柯棣华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继承白求恩大夫的未竟事业。就职欢迎会上,他动情地说:“我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我要像他那样,献身于你们和我们的、也属于全人类的反法西斯事业。”此时,正是抗日根据地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候。

毛主席为其病逝亲笔题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

柯棣华在白求恩卫生学校大会上讲话

    作为一名战士,他为了学习打游击而练习爬山。在晋察冀两年多时间里,在敌人向根据地残酷“扫荡”的情况下,他和同志们经常沿着山谷峻岭,一边作战,一边转移,一边护理伤病员。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一切艰险。

    在敌人一次扫荡中,他路过一个被日寇摧残的村庄,听到断续的呻吟声,就顺声查找,在一间残破的房子里,见到一个由于难产而生命垂危的妇女。他连忙找来游击队和担架,把产妇送到一个临时救护所,连夜为她做手术,挽救了母子的生命。正因为这样,伤病员和群众都敬爱他,亲热地称他为“老柯”、“贴心大夫”和“黑妈妈”。

毛主席为其病逝亲笔题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

1941年冬,王平(左二)与柯棣华等

学习中文,融入中国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柯棣华努力学习做复杂的手术,从不熟练到熟练,继而精益求精,先后拯救了许多濒于死亡的伤员 和老百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柯棣华学习中文的故事。他在印度时除本民族语言马拉地语、印地语外,还精通英语和德语。柯棣华来到中国后,为了了解中国革命以及方便与病人沟通,他非常勤奋地学习中文。他到中国待了1年就学会了日常汉语;2年就在晋察冀卫校的欢迎会上用简单的中文致词;3年能用汉语同当地人民随意交谈;4年已可阅读报纸和看一般的中文,并撰写了《外科各论》的讲义。他掌握了中文后,除了能阅读书报、能听懂分析时事和介绍情况外,还能用汉语讲课,和伤病员进行交流。

毛主席为其病逝亲笔题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

柯棣华(左二)在根据地与战友合影。

    他利用一切时间、机会学习中文,碰到什么问什么,在手术间就问医疗器械名称,喝茶时就记住“茶碗”,过年时见到老百姓门上贴的春联也去研究。有一次,他看到春联上有“吉人天相”的词句,就去问身边的同事是什么意思。同事告诉他,这是天帮助好人的迷信思想,不料他后来在和同志们开玩笑的时候,竟能很恰当地作为讽刺意味的双关语。更令人吃惊的是,他到晋察冀卫校曾指导过身边一名15岁的警卫员王东平学文化。在柯棣华的悉心帮助下,王东平由大字不识,直到能写常用的话语。

    柯棣华全身心投入抗战救护事业,医院的院务和医务蒸蒸日上,受到一致好评,称他是第二个“白求恩”。同时,他也赢得了卫生学校教员,中国姑娘郭庆兰的爱慕之情,1941年11月25日,两人喜结良缘。

    次年8月23日,他们的儿子出世。聂荣臻司令员亲自给孩子起了“印华”的名字,寓意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就在儿子出生前的7月7日,柯棣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

     令人惋惜的是,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的癫痫病再一次发作,医护人员虽全力抢救,也未能挽救他的生命。在河北唐县不幸离世,年仅32岁。他没有给他热爱的战友们留下一句话,没有给他爱妻娇儿留下一句话;但他全部工作,他的热情,他的献身精神,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前进。

毛主席为其病逝亲笔题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

    1942年12月30日,柯棣华追悼会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毛泽东主席送来亲笔挽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宋庆龄发去唁电,表达了对他的无限哀思。

毛主席为其病逝亲笔题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

毛泽东为柯棣华大夫病逝题词

     1943年,在白求恩陵墓的右侧,晋察冀军民为柯棣华大夫建造了宏大的陵墓,朱德总司令亲笔题词:“生长在恒河之滨,斗争在晋察冀,国际主义医士之光,辉耀着中印两大民族”。他的陵墓塑像,同白求恩陵墓塑像,如今一同并立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

    柯棣华虽然去世,但精神永恒。1943年2月7日,宋庆龄写信给柯棣华的妻子,向她表示慰问。4月5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联名致信印度国民大会,表达中国人民的诚挚谢意,寄托中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美好愿望。

    1955年12月16日,宋庆龄应邀访问印度,专门看望医疗队队员的家属。对于柯棣华大夫,她写道:“如同白求恩大夫一样,柯棣华大夫的名字将被永志不忘。”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