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 >历史档案>正文

致敬中国变迁之“春节记忆”

2019-02-15 10:27 来源:新华网思客

1210057969_1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最能反映中国时代变迁的一面镜子。春节假期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中国变迁中的“春节记忆”。

 

春运:从绿皮车到“复兴号”

  上世纪80年代,“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此后,“春运”就成了春节绕不开的关键词之一。那时候,最流行的春运交通工具是绿皮火车,时速在100km/h 左右,回家的路途显得很漫长。长时间的旅途中,更熬人的是拥挤的车厢和月台。

  据广州车站客运车间主任朱海滨回忆,绿皮火车旁边的月台上随处可见背着扁担、拎着编织袋的旅客,他们有的从车窗翻进车厢,有的躺在车座底下。车厢里的空间也不富裕,“抬起右脚,放下来就没位置,挠挠痒、抬起来,那个位置就没了。”

80年代的绿皮车

80年代的绿皮车

90年代的春运

90年代的春运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春节回家的旅程也逐渐缩短。

  1990年9月5日,中国制造的第一列全空调旅客列车投入使用。“绿皮车”逐渐由速度更高、设施更先进的空调车替代。车上开始有了贩卖食物饮料的小推车,还有统一提供的热水,要坐二三十小时火车的乘客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2000年以后,春运坐飞机回家不再是一个奢侈的选择。“从2006年开始,机场春运客流量逐年增加明显,民航人心里面真正有了春运的概念。”提到春运,在2006加入川航重庆飞行部的飞行员何浩有了很深的感受。

  2007年4月,一种时速超过200公里的新型列车——“和谐号”动车面世。人们意识到,原来春运坐火车回家,也可以和飞机一样舒服,一样便捷。

  2017年6月,标准动车组“复兴号”首发,时速高达350km/h。回家的旅途多了一份风驰电掣的潇洒,想回家的心少了一份焦虑与等待。

  从2010年到2019年,全国铁路春运运送旅客人次从2.3亿增长到超过29亿人次。飞机、高铁、自驾,到拼车、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一起支援越来越壮大的春运大军,让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人类大迁徙成为可能。

年夜饭:从改善生活的理由到家庭文化的载体

  中国人过年会吃什么?上了年纪的人会给出一串答案。

  80岁的王成富说,7岁那年,年夜饭是手里捧的一碗不冷不热的胡萝卜汤;18岁时,年夜饭是屋檐下望眼欲穿的腊肉;30岁左右,年夜饭是灶台上冒着热气的鸡鸭鱼肉;到了55岁,年夜饭是酒店餐桌上丰盛的山珍海味;今年的年夜饭又有了新花样,孙女前阵子已在网上订好外卖。

15929474-777e998d1b54585f.webp15929474-a081bf83b57afa58.webp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的年夜饭绝对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在物资供应还是相对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大多数农副食品是凭票供应的。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起早贪黑的拿着各种“票”去排队购买年夜饭所需的食材。平时“吝啬”得舍不得多用一滴油,过年时便可以一下子大方起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凭票供应的东西越来越少了,鸡鸭鱼肉成为了主角。各地的山珍海味,反季的蔬菜,也登上了老百姓的餐桌。

  进入新世纪,年夜饭的形式也再次“变身”。一顿年夜饭,既要让大家吃饱吃好,也要让大家吃得健康,更要让大家感受到来自家乡的味道。

  厨房里,一阵香味飘出,樊霞和母亲正在准备年夜饭。樊霞正在做蔬菜沙拉,把油麦菜等蔬菜洗干净,伴着自制剁椒,吃起来清脆甘甜,又解油腻。正在炒腊肉的母亲是一名典型的“老重庆”,在她的手下,腊肉伴着咸菜片和大蒜苗在锅中翻飞。两道菜摆上桌,年轻人喜欢吃沙拉,追求的是健康的理念,长辈们喜欢吃腊肉,注重的是传统的味道、家的感觉。

年夜饭

  几十年来,从改善生活的理由到家庭文化的载体,年夜饭的角色变换体现出了中国人生活水平和饮食观念的不断进步。


过年:从遵循传统到“互联网+”春节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是如何过春节的?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时,春节最盼望的就是收压岁钱了。那时候,只要孩子对长辈拜年,说几句吉祥话,长辈就会递给你一个红包。接过以后,你偷偷躲到角落里打开信封,一张张数着里面的钱。

  在今天,人们更热衷于网上抢红包。

  2月10日,微信官方发布2019年春节数据报告,除夕至初五期间,共有8.23亿人次收发微信红包,同比增长7.12%。大家更愿意在微信群里抢好友发的钱包,拼手速和手气。

春节红包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我们中国人对“红包”这两个字的认识,也改变了中国人的春节生活。

  曾经,过年前赶去集市抢购年货还是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可近几年,赶集买年货的人看起来越来越少了。

赶集

  今年春节前夕,贵州省锦屏县望江新城的杨老师从“云上锦屏”平台订购了1只土鸡和2斤裕和腌鱼,不到30分钟,货便送到了家门口。原来,我们要忙着赶去集市抢购年货,现在手指轻轻一点,年货就来了,老百姓再也不用“囤菜过年”或是“过年吃剩菜”,足不出户就可以收到新鲜菜品了。


春节的“国际范”:世界关注中国,中国走向世界

  今年春节,外国领导人致贺中国农历新年的人数比往年要多。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专门去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做客,英国首相官邸也罕见贴春联挂彩灯……多国领导人都以各种方式向中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外国领导人的祝福背后,是农历新年在国际舞台上的大放异彩。留美中国学生徐霖惊讶地了解到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竟如此深刻:“我看到有的外国朋友可以流利地背下来十二生肖,还知道自己的属相。”

当地时间2019年2月10日,英国伦敦,唐人街举行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游行活动。

当地时间2019年2月10日,英国伦敦,唐人街举行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游行活动。

  外国人越来越关注中国文化,中国人也开始走出国门,过一个“国际化”的春节。

  央视财经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过年,出境游人数约为700万人次,覆盖96个国家和地区的900多个旅游目的地,再创新高。如果说在家吃年夜饭、看春晚,依然属于较为传统的过年方式,那么春节期间出境游的兴起则是近年来的一股新潮流。


春晚:变的是节目形式,不变的是家国情怀

  春晚是什么?春晚就是喜庆,就是热闹;春晚就是红火,就是吉祥;春晚就是团圆,就是全世界华人的年夜饭;春晚就是老百姓跨年夜的一个伴随、一种快乐、一份期待……

  广义上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1956年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纪录片《春节大联欢》。这场晚会在当年堪称“大师云集”,汇聚社会各界名流。不过,由于时代所限,当时的这台晚会并非以电视直播,而是先播出实况录音,再录制成为纪录电影在影院全国放映。

微信图片_20190212185214微信图片_20190212185219

  1983年,春晚第一次采用电视直播形式播出。李谷一老师一个人唱了6首歌,这一演唱纪录至今未有人能打破。如今,春晚的歌舞节目经常是6个人演唱一首歌,晚会的舞台也变得越来越宽广。

1TTtrgrgr

  1984年,那年的春晚首次邀请了港台演员参加表演。香港歌手张明敏演唱了《我的中国心》,这首节奏明快的歌曲改变了观众对于港台歌曲“靡靡之音”的印象,也拉近了两岸三地的感情。自张明敏那以后,越来越多的港台艺人登上春晚舞台,春晚也成为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同胞沟通的桥梁。

  1998年的第16届春晚, 中央电视台正式启用“一号演播大厅”来进行现场直播 。从1998年至今,二十年间,伴随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见证着无数中国人大年夜里的狂欢,也见证着春晚技术水平的持续发展。最新的2019己亥猪年春晚中,5G、4K、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AI(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大显身手”,让观众享受到了更高的视听体验。

  三十多年过去了,春晚的节目形式总在翻新,但它也保留了一个不变的传统:从央视春晚正式开办的第二年起,节目单的最后总是要有一首《难忘今宵》。

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祖国好……

  这首春晚压轴曲,已不再是一首歌曲的范畴了,它展现了浓浓的家国情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而这些恰恰是每一年春晚永恒的主题。

2019年2月4日,201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现场,李谷一领衔献唱《难忘今宵》。

2019年2月4日,201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现场,李谷一领衔献唱《难忘今宵》。

  一年又一年,春节总能如期而至,但它带给我们的记忆却不是固定的模样。几十年来,回家的旅程越来越轻松,饭桌上的年味越来越丰富,过年的方式越来越多样,我们的节日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些变迁中,唯有浓浓的亲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是多年来春节能带给我们不变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