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祖国时政 >专题报道>正文

朱晓中:中国—中东欧合作进展与改进方向

2017-09-04 14:39 来源:祖国网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自2012年启动以来,双方在多个领域已取得初步成果。中东欧16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此,考察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更大范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进展
    2012年以来,中国与中东欧16国的合作已在多个领域中展开,并已取得了初期成果。
    第一,基础设施、能源、产能等领域合作顺利展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承建的塞尔维亚多瑙河上的泽蒙大桥已于2014年完工,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领域合作的示范性项目;由中水电集团七局承建的马其顿基切沃—奥赫里德和米拉蒂诺维奇—斯蒂普两条高速公路正在顺利施工中。这两条公路是“16+1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在巴尔干地区的重要项目。在能源合作方面,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同塞尔维亚电力公司及科斯托拉茨热电站签署了有关该热电站二期项目的商务合同,预计将于2019年投入使用;2015年11月,中广核与罗马尼亚国家核电公司在罗马尼亚签署了《切尔纳沃德核电3、4号机组项目开发、建设、运营及退役谅解备忘录》, 2016年8月,波黑斯坦纳瑞火电厂正式建成投产,该项目是“16+1合作”框架下第一个竣工投产的能源项目。在产能合作方面,2016年4月,中国河北钢铁集团以4600万欧元成功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铁厂,之后的半年内解决了若干问题,扭转了该厂之前连续7年亏损的局面,其2017年预计产量200万吨,产值8亿美元,利润2000万美元。
    第二,金融领域合作不断升级,搭建投融资协作新框架。2012年,中国政府提出设立100亿美元专项优惠贷款用于双边经贸合作。由于欧盟相关法律的限制,欧盟的中东欧成员国不能够使用中方的专项优惠贷款。为解决双方合作中存在的投融资瓶颈,中方决定成立中国—中东欧金融控股公司。该公司发起设立的“中国—中东欧基金”将吸引多方资本入资,规模将达100亿欧元,计划撬动项目信贷资金500亿欧元。基金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制造、大众消费等行业的投资合作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朱晓中在论坛研讨会上发言  宋志娇 摄

    第三,人文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化。过去5年间,在“16+1合作”框架下已举办了“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青年政治家论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同举办旅游年,推动双向旅游发展。同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直飞航线亦逐渐增多,目前已开通北京—明斯克—布达佩斯航线和北京—华沙、北京—布拉格等航线。2016年是“16+1”人文交流年,这在中欧人文交流史上是第一次。在同年8月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东欧16国作为图博会历史上的首次联合主宾国集体亮相。
    第四,建立专业领域的地区合作联合会、商会或秘书处。为突出中东欧国家各自优势和发挥合作积极性,在16+1合作框架内成立了若干联合会或秘书处。这些协调机制的建立对推动“16+1合作”框架下不同领域的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五,制定中期合作规划,拓宽合作领域,搭建合作新平台。2015年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期间,17国共同发表了《中国—中东欧国家中期合作规划》,确定了2016—2020年在“16+1合作”框架下经济、互联互通、产能和装备制造、金融、农林与质检、科技创新、文教体育旅游、卫生和地方等九大合作领域和实施合作方案。
    中国—中东欧合作需要改进的方面
    “16+1合作”虽已取得初步成果,但要使合作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解决好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加深对对象国的了解,强化对项目规划的可行性研究。
    客观地说,目前中国对于社会全面转型后的中东欧国家的诸多方面缺乏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对中东欧国家的社会性质、所有制结构缺乏基本和全面认识。同时,对中东欧16国在与中国合作中的优先需求了解甚少,致使中方出台的若干合作项目缺乏针对性,难以落地。匈—塞铁路是一个典型案例。2014年该项目作为“16+1合作”框架下的“旗舰项目”被提出,虽经中国总理一再督促尽快开工建设,但由于该项目并非塞(优先战略是寻找出海口)匈(优先项目是布达佩斯一号环形铁路)两国的战略优先项目,加之该项目业已存在的一些不可克服的障碍(其中一段为俄罗斯所有,不肯出卖),致使该项目迟迟不能开工。现在看来,该项目很可能胎死腹中。这一案例深刻反映出项目提出之初中方没有认真务实地考察与项目相关的各种可行性,映射出中方在合作中的某种为合作而合作的面子心态,如果这一项目最终失败,会给今后“16+1合作”,特别是中方的合作倡议带来非常消极的影响。
    第二,务虚与务实合作相结合,重点在务实。
    自2012年中国提出促进与中东欧国家全面合作多项举措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召开了一系列不同层级和多领域的论坛。这些论坛和智库会议对营造合作气氛、规划未来合作自然是十分有益,但如何将这些看上去热烈的气氛和美好的规划转化为务实合作,是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都需要思考的大问题。因此,在今后的“16+1合作”中,既要防止合作“空心化”,更要防止合作中的“假大空”。只有务实合作,“16+1合作”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可持续发展。
    第三,强化市场意识,减少随意性。
    推动“16+1合作”可持续发展,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减少一哄而上和出于政治目的的随意性。例如,自2011年开通“渝新欧”班列后,全国多个省市区也纷纷开通了各种名目的“X新欧”。但是,由于中国对欧洲市场的出口量明显高于进口量,造成中欧班列回程货源严重不足。有些中欧班列的运营商在回程货源少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返回,造成班列“空载率”过高。在中欧班列2020发展规划中,全国将有48个城市开行中欧班列,这种一哄而上,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名义,给予开行的中欧班列大量财政补贴的现象,反映出某些地方政府出于政治考虑“不计成本”的随意性,不利于中欧班列的市场化发展,也是对国家和人民不负责任的表现。
    第四,谨慎处理与其他利益攸关方的关系。
    目前在中东欧地区活跃的域外大国包括俄罗斯、美国,以及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最密切的德国。这些大国进入该地区皆早于中国,并已根据各自相对优势占据了相应的“制高点”。
    美国主要发展同中东欧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关系,以价值观为基础,推动民主化进程,趁乌克兰危机,通过在波罗的海地区和波兰、罗马尼亚及保加利亚等建立军事基地并(轮换)驻军,强化了同中东欧国家的军事合作关系。因此,中国应避免在这一地区不必要的军事行动。然而,2017年7月中俄海军在波罗的海进行演习,不仅刺激了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而且导致“16+1合作”框架中的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具有强烈的反俄情绪)对中国产生看法。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如何在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同时,妥善处理好同与俄罗斯有防范性甚至对抗性关系国家的关系,以推动“16+1合作”顺利开展,更重要的是,在外交上,我们不能“顾此失彼”。
    俄罗斯主要发展同中东欧国家的能源合作,并藉此施加政治影响。因此,为避免损害中俄关系,中国在与同俄罗斯有能源合作(尤其是核能合作)的中东欧国家开展合作时,应尽量避免同类竞争。
    德国已经与中东欧国家建立起密切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并视中东欧地区为自己的利益范围。正因如此,德国对中国积极开展同中东欧国家合作的警惕心理最强,抵触情绪也最大。德国可以推动欧盟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对中国与已入盟的中东欧国家的合作设置各种障碍。因此,中国应尽量避开德国在中东欧地区的强项,寻找和利用德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空白点和弱项展开合作。
    上述问题虽然只是“16+1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它对于今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只有正视问题,才能真正更好的推动“16+1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并使之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李俊强)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