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走马山间,也许这是我们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但若是“六月春天到,八月雪花飘;一年四季风,天天穿棉袄”你还愿意来吗?
然而这却是一些人的一生,从地图上看他们所坚守的不过是一条不起眼的线,但在戍边人眼里,这条线是神圣不容侵犯的,是不容退缩一步的使命担当。卡昝,中国西部边陲,阿拉套山与别珍套山交汇的地方,哈萨克语意为“锅底”。卡昝河,阿拉套山与别珍套山融雪汇成的河流,在卡昝河边上一面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那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市公安局道浪特边境派出所卡昝河边境警务站的所在地。1960年,第一批边防官兵在卡昝河河畔建立了边防哨所;2010年,新疆军区兵团军事部将之命名为“西部民兵第一哨”。63年来,从地窝子、石头房子、平房到综合性的二层办公用房,一代代戍边卫士薪火相传建设着、守护着这里。
卡昝河是博尔塔拉河的源头,此处也是牧民的夏牧场。每年6月至9月,30余户牧民赶着2万余头牲畜陆续进入卡昝河河谷。卡昝河河谷呈柳叶状,叶尖处窄小的河道被称为小河沟。警务站所在地是通往沟口的必经之地。牧民转场时,先把生产生活物资运到警务站,请民警和护边员帮忙照看,然后再下山赶羊。在遇到山洪暴发、河水上涨,过河的羊被冲到下游时,民警和护边员们经常蹚着冰冷刺骨的河水追赶几公里去捞羊。除了踏边巡山,这便是民警和护边员的日常,是他们平凡的生活,你还愿意来吗?
我为祖国守边疆—阿思里别克
2014年,道浪特边境派出所民警阿思里别克接过守边“接力棒”,到卡昝河边境警务站报道任站长。回忆当年来时的路,阿思里别克感慨地说:“越到跟前越荒凉,四周都是山,人显得特别渺小。”8年多来,他早已踏遍了山里的每一条沟壑和土包,牧民们亲切称他为“移动110”。2021年是他在警务站的第七个年头,也本是他要离开的时候。因为长期在高原地区工作,他的身体出现了各种问题,派出所党支部研究后决定让他下山,到其他地方任职。所以,他每出一次警、每巡一次山、每走访一户牧民,都想着给副站长刘航交代注意事项,希望尽快把徒弟带出师。2021年春节后,阿思里别克思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卡昝河边境警务站。他知道,如今的警务站已成为当地牧民群众的“生活服务站”,警务站60%的民警和护边员都掌握了国家通用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3种语言,能与每名牧民顺畅沟通。阿思里别克说:“我可以放心地将守边‘接力棒’交给兄弟们了。”可是说完这话没多久,5月初,当听说警务站附近夏牧场陆续迎来牧民和牲畜转场进入,辖区群众纠纷和求助警情开始明显增多,工作压力增大,阿思里别克坐不住了,他向派出所党支部申请回到警务站补充警力。他又回来了。
新时代的戍边人—刘航
27岁的刘航是卡昝河边境警务站副站长,2019年1月,随着原公安边防部队转隶,他从河北来到兵团第五师。刚来的一个月,刘航特别想家,牵挂着年迈的父母,更牵挂老家的女朋友。每次给对象打电话,他总是小心翼翼,担心3500公里的距离阻隔的不仅是两人见面的次数,还会让曾经的爱情逐渐冲淡。焦虑、迷茫的心始终无法沉静。2019年6月20日,刘航第一次去山里进行了一次巡边。“那是我第一次巡边,当看到界碑的那一刻,我眼眶瞬间红了。我是一边流泪一边用油漆给界碑描红的,那时,我突然深刻理解了‘前方是界碑,身后是祖国’的深刻含义。那一刻,我立志将守边使命扛在双肩,把忠诚写在这边境线上。”刘航说。从那天起,刘航不在迷茫,坚定的心促使他鼓起勇气,开始向远在老家的未婚妻表达起了坚定守边防的想法。通过无数次的劝说,女友妥协了,随刘航一起来到新疆,扎根在这西部的边陲。“现在,我的手机里有200多个辖区牧民的电话号码,每天通话记录里拨出和接入最多的也是牧民的电话……”刘航骄傲的说着。
永不换防的丰碑—库马别克
在警务站的荣誉墙上,频繁的出现着“库马别克”的名字。1983年,他带着全家来到卡昝河谷,一边看管草场,一边担负辖区33公里的边境巡逻任务,直到积劳成疾,于10多年前逝世。“我希望你们能继续为守卫边境线尽一分力……”哈萨克族护边员赛力克轻抚着荣誉墙,脑海里是父亲临终时的嘱咐。库马别克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赛力克和巴太接过父亲的马鞭,成为常驻警务站的护边员。两代人接力守边,也让这座风吹不动的警务站,成了一个“不换防”的哨所。2018年底的一天,肆虐一整夜的风雪初停,赛力克和3名护边员骑马踏上巡逻路。巡逻返回时,平静的天空再次飘起雪花,一场暴风雪转瞬即至。马背上的赛力克等人几次险些被风掀落,大家只好牵马前行。风越来越大,他们用缰绳把4匹马连到一起,裹紧大衣,拽紧马笼头,一步步往回挪。原本1个小时的路,走了3个小时还没看到警务站,队伍里的一名年轻同志蹲在雪地里崩溃大哭。经验丰富的赛力克没有放弃,他把这名同志拉起来,胳膊搭在自己肩上,拉着他继续朝前走,直到看见警务站驻地。在大家欢呼脱险时,他却因体力透支瘫倒在地上,半天没能站起来。
………………………………………………………
烈风从未停息,一如清丽的卡昝河奔流不息,带走守防的岁月,留下戍边的故事。(耿兴徐 张勇)
责任编辑:汪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