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聚焦地方>正文

一枝一叶总关情 ——记黑龙江省委党校驻龙江县景星镇街基村工作队

2023-05-16 07:47 来源:《祖国》杂志

   杏花绽放,杨柳吐绿。走进龙江县景星镇街基村,和谐春风,扑面而来,群众幸福的笑脸随处可见,“乡风文明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标牌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村党总支书记李大伟喜滋滋地说:小村的变化,要得益于省委党校的接力扶持,得益于这里有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扎根黑土办实事
   龙江县景星镇街基村位于景星镇西北部,现有人口1097户,3177人,常住人口781户,2404人,现有耕地面积21855亩,主导产业是玉米种植和肉牛养殖,现有养殖户320户,肉牛存栏6500头。由于街基村与景星镇政府所在地毗邻,群众思想相对活跃,各种矛盾也相对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乡村振兴干部在助推乡村得到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经受考验,磨炼党性,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才能得到历练,才能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

自2015年9月,黑龙江省委党校对街基村进行定点帮扶以来,经过前三任扶贫工作队的“精准扶贫”,街基村完成脱贫任务,小村庄呈现出一系列可喜变化。


   2021年6月,范德才、丁永军、董岩三人作为省委党校指派的第四批队员,组成“乡村振兴工作队”,来到龙江县景星镇街基村持续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范德才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当时,尽管脱贫攻坚已经顺利完成,但街基村还有一顶“软弱涣散村”的帽子没摘,因此,建强基层党组织成为驻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

刚入驻街基村的时候,正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工作队了解到村里有7名党龄50年以上的老党员。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工作队决定开展一次“走访慰问老党员,不忘初心暖人心”活动。每到一户,他们都详细了解老党员的身体状况、家庭收入、生产生活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并送上慰问金,把党的温暖传递到每个人心中。老党员李文安动情地说:“我已经跟党走了60多年了,‘一辈子跟党走’不只是誓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要一直跟党走下去!”


与此同时,范德才带领工作队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提质增效,通过与龙江县税务局景星税务分局党支部、龙江景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党支部对接,构建起“相互助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合作共建机制。新机制实施后,景星税务分局在街基村开展了社保费系列宣传活动,向村里的贫困学生进行了爱心捐赠;景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21名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拓宽了村民的增收门路。
通过狠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仅增强了村党支部班子的组织力凝聚力,让村民党员有了家的归属,也大大提升了党员“精气神儿”。
  据了解,近年来通过省委党校的积极帮扶,街基村已成功建设了光伏发电站,先后购买了钩机、铲车等设备。2022年,又投入11.7万元的帮扶资金购买了翻斗车,用于村屯保洁、农田改造,结束了村屯垃圾清理“人挑车推”的历史。
  尤其是近两年,驻村帮扶工作持续以党建工作为引领,让街基村从昔日的“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变成了县级乡风文明示范村,并向市级文明村迈进。如今,街基村的资源盘活了,基础设施改善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干群之间的“鱼水情”更深了。

雪中送炭解民忧
   做好群众工作就是要从最直接、最现实的小事做起,这是省委党校驻村工作队一行三人的共识。

在过去的600多个日夜,他们从机关到乡村振兴第一线,从政策文件到基层实践,对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有了更深的感悟,也逐渐同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感情。


   在走访过程中,他们发现有些残疾村民生活拮据,缺少基础的辅助用具。经集中讨论后,范德才与省残联取得联系,最终得到了对方的大力支持。2021年10月21日,一辆小货车沿着乡路驶进了街基村,当7台轮椅、8张护理床、9套防褥疮垫发放到对应残疾村民手中时,一双双结实的双手紧握,一颗颗滚烫的心迅速融合,一行行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
今年73岁的董洪文卧床多年,当他收到工作队送来的护理床时激动不已,女儿董文波高兴地说:“省委党校几位领导真的太好了,给病人带来了方便,更让我们一家人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有些事儿看似举手之劳,却直接关系着群众的“幸福指数”,看着村民们开心的笑脸,听着他们朴实的话语,工作队员们的心里也是甜甜的、暖暖的。
今年74岁的邬顺花老人一个人独处,三个子女都在外地务工,年龄大了,很多家务都力不从心。了解情况后,工作队员们坐不住了,有事没事就往她家里跑,砌墙、扫院子、种小菜园,力所能及的活计都抢着干,让邬大娘感动不已。
当他们发现邬大娘家里缺少引火材料,仨人便凑了300元购买了一车玉米芯送到家中。 
说起小菜园,邬大娘更是乐得合不拢嘴, “好事儿都是他们干的!对我可好了,比亲儿子还亲!”
“还是共产党好,啥都有人帮着干,这下儿子也可以放心在外打工了!” 邬大娘的笑容更加灿烂。
但听说他们就要走了,立刻眼泪汪汪。“别走啊,我不让你们走。你们心眼好使,我舍不得你们走!” “你们走了,我的小园谁种?以后我手机坏了,谁给我修啊?”说着说着,邬大娘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范德才赶紧接过话茬,说:“大娘不用担心,我们还会来的。我们省委党校换人不换心,谁来都一样,接力棒不能丢,一定会接续好、服务好”。
“这还差不多!别忘了秋天来咱家吃苞米,还有李子、沙果,都特别好吃。” 邬大娘又开心地笑了,像个天真的孩子。
乡村振兴,必须留住人,要想留人,就要想办法。今年46岁的刘德福是一个脱贫户,由于掌握电焊技术,过去在河北任丘打工,月收入七八千元,但是家里一点照顾不上。范德才得知情况后,主动找到近邻的景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金峰,为刘德福申请工作。当时公司并不缺人,但张总真的是被省委党校驻村工作队的诚心打动了,立即安排进厂,每月8500元左右。
在景西农机生产车间,正在劳动的刘德福满脸洋溢着微笑,他说:“现在再也不用东奔西跑了,在家附近上班,同样工资,花销却节省了一半。真的要感谢党校领导,他们对我太好了。冬天还给我家买衣服、买米、买面、买油,送春联,真让我不知道咋感谢才好。”
 “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知民情、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将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及时送到困难群众心中,真正做到危难之中的‘雪中送炭’。”这就是省委党校每个驻村工作队员的心声。
   
锦上添花促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22年,工作队与村“两委”谋划,将村里70亩机动地收回,以托管的方式种植了30亩中草药,通过产业示范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

    2021年10月24日,龙江县尹波蔬菜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尹波正在地里收获白菜,范德才与丁永军,横穿垄地,深一脚浅一脚地奔了过去,把尹波堵在地里研究合作,弄得尹波哭笑不得。回到村里,他们立刻与村书记研究落实,2022年与尹波蔬菜合作,利用村里机动地种植胡萝卜,当年40亩胡萝卜喜获丰收,亩产达4000斤,总收入超过10万元,增加纯收入3万元。2023年继续合作,据合作社理事长尹波介绍,今年计划种植白菜,秋后分红,预计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收入5万元左右。


2021年,工作队积极推进街基村与景星镇超越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签署“万企兴万村”合作协议,通过帮扶村集体,带动农户致富。据了解,2021年承包全村387户农户土地,平均每户增收200元,合作社用工本村村民35人,人均年收入17000元;2022年承包全村382户农户土地,平均每户增收240元,合作社用工本村村民32人,人均年收入16000元;2023年承包全村382户农户土地,平均每户增收280元合作社用工本村村民38人,预计人均年收入达到18000元。    
人民群众急盼解决的难事,就是驻村工作队需要解决的大事。此前,街基村因为资金等问题一直没安装路灯,村民们普遍反映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出门难”。特别是有些上晚课的孩子,回家路上十分不安全,这也成了家长们担心的大事,成了工作队员们心里的大事。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工作队与村“两委”商量,把路灯安装计划纳入2022年度村重点工作。通过省委党校引建的光伏项目收益分红筹措资金17万元,经村里的“四议两公开”程序审议,工作队与村“两委”集中采购了45盏太阳能路灯,让街基村八屯的夜晚见到了“光明”。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袅袅炊烟升起,小村恢复了一天的宁静,一盏盏路灯犹如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村道沿线的夜空,为村子增添了一道亮丽的夜景。村民们开心地说:“天黑路灯自己亮,还不用花一分钱电费。现在我们新农村跟城里没多大差别,晚上也能出门遛弯散步、跳广场舞了!”街灯亮了,百姓乐了,信访没了,街基村一派祥和。
  为满足村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队协调派出单位向街基村赠送了价值3万余元的860册图书及书架,所捐赠的图书涵盖党建、党史、文学、教育等多个领域,村图书文化室由此初具雏形。在此基础上,工作队持续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村级书屋阅读平台,鼓励社区居民借阅书籍,提升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图书文化室建成后,街基村成功擦亮了自己的“文化底色”。受此启发,队长范德才积极与省科协沟通,反映村里实际需求,提出建立村级科普文化室的设想。经过反复协商,省科协决定将科普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尝试构建助农惠民科普服务体系,提高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和农村居民科学素质。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龙江县科协也主动施以援手,购置了价值2万元的硬件设施。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如今科普文化室顺利建成,在为村民提供科普服务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村子整体的“科技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随着乡村振兴工作队积极推进,街基村村民的幸福指数也在逐年提高,2022年街基村获得“乡风文明示范村”2023年获得“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示范村”荣誉称号,不但“翻了两块牌子”, 2022年人均纯收入上涨了11.2%,达到了15136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更可喜的是,全村常住人口出现了“返流”迹象,从2021年的1901人,增加到2023年的2372人,展现出“新农村”的强大吸引力,再现了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


距离范德才、丁永军、董岩三人离村的日子越来越近,他们与村民越是难舍难分。在几天前的贫困户座谈会上,省委党校驻村工作队长范德才动情地说:“我们人是走了,但心不能走,以后必须多联系,大家一定要留好我们的联系方式,我们永远是亲人、一家人,孩子如果在哈尔滨,尤其在哈就业,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找我们。我们要把更深的爱、更深的请,留在这片黑土地,留给这里的人民。”

春风浩荡满目新,扬帆奋进正当时。两年的驻村工作,在省委党校工作队员密密麻麻的工作日志上,记载了他们每一天的行动轨迹,每一天需要完成的大小事项,彰显了驻村干部扎根一线,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展现了他们良好的精神风貌。景星镇党委书记刘博宇说:“这是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他们敢担当、能负重、善作为,他们付出很多,脱贫攻坚、光伏项目、植树造林、修路安灯,临走了,他们还在考察道德银行工作,他们永远是我们最亲的家人。”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八年的接续驻村帮扶工作,让省委党校驻村工作队员们感触很深,他们一致认为:“驻村工作就是要闯出一条路,一条亲民务实的路、党群贴心的路,只有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办好事,群众才会为你点赞,乡村振兴之路才能越走越宽。”(李福山)


(责任编辑:张宇  王猛)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