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法治中国>正文

中国青年的回答

2023-11-27 11:04 来源:《祖国》杂志


  国有疑难可问谁?
  在二战时期一位美国记者拦住一名奔赴前线的士兵。
  记者问:你多大?士兵说:16岁。
  问:你想你的家人吗?答:他们已经死了。
  问:你觉得中国能胜利吗?答:中国一定会胜利的!

  问:当中国胜利之后,你准备干什么?娶妻生子吗?士兵笑了笑:那个时候我已经战死沙场!


  国有疑难可问谁?
  穿越百余年的历史风云,一代代的中国青年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他们矢志不渝的追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青年始终以民族复兴为主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发挥着排头兵、突击队和生力军的作用。 
  (一)“救国一代”的中国青年:凌云壮志“破坏一个旧世界”!
  国有疑难可问谁?
  1916年,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提笔号召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而此时的李大钊也是一名年仅27岁的青年。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一帮进步青年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唤醒和感染了一批又一批当时处在迷茫和徘徊中的青年;特别是李大钊等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为深处黑暗中的青年找到了信仰之光,中国青年产生了新的觉醒。1919年,一场历史性和划时代的“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其标志着中国青年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打破了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尽管有数千年的历史,那其中却不见到热血沸腾的年轻人”的偏激和偏见。自此,中国青年集体式踏上了救国之路。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参加的13个代表平均年龄28岁,这一年,毛泽东刚好28岁。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之所以选择马克思诞辰日的这一天召开,表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坚定不移跟党走,以党的信仰为信仰。这一年,23岁的方志敏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在团员调查表中“对于现在社会作何感想”一栏里这样写道:除了革命,再无他想。1935年,方志敏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坚定“我们为革命而生,更愿为革命而死”,以笔为枪,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文,给无数中华儿女以巨大的精神鼓舞。
  在“战争与革命”的集结下,在《中国青年》喊出“到民间去”口号的鼓舞下,青年学生、青年知识分子、青年工人、青年农民汇聚成一股股强大的“青春热量”,奔涌到革命的洪流中。从“打倒军阀,除列强”的国民革命,到“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再到“冲锋陷阵,抵御外侮”的抗日革命,再到“保卫和平,发扬民主”的解放战争,中国青年始终站在革命的前线,展现着中国青年大无畏的精神风貌。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叛变,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如被割韭菜似的一茬一茬地被杀害,如年仅26岁时任上海总工会代理委员长的汪寿华、年仅28岁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赵延年、年仅26岁曾领导震惊中外的上海三次工人大罢工的赵世炎,年仅33岁中共“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向警予,等等。雨花英烈袁咨桐,常人眼中只是一个仅有16岁的孩子,却早就做好了为共产主义信仰随时牺牲的准备,他跟哥哥的信中这样写到:“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有了这种舍己为公奋斗的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根据当时的法律,满18岁才能判死刑,为了杀害袁咨桐,国民党反动派竟公然将袁咨桐的年龄由16岁篡改为18岁,袁咨桐成为牺牲在雨花台最年轻的烈士。
  红军长征时,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普通战士平均年龄不足20岁。延安时期,一名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在日记中写道:“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毛泽东同志曾评价延安青年,“他们真是抗日救国的先锋”。1949年10月1日,开国庆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在群众游行期间,由青年学生组成的群众方队高呼着“毛主席万岁”走到天安门城楼下,毛主席也把身子探出城楼,挥手致意,大声高喊着“青年同志们万岁”“学生同志们万岁”!
 (二)“兴国一代”的中国青年:豪情满怀“建设一个新世界”!
  国有疑难可问谁?
  新中国成立后,饱受110年战争与动乱之苦的中国人民,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安宁时光,特别是青年人对新生的国家和社会充满了无限憧憬和希冀。然而,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悍然干涉朝鲜内战,并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抗美援朝”这场“立国之战”,中国不得不打。面对“手榴弹干不过原子弹”的种种质疑,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年学生积极响应,纷纷走上街头巷尾,深入田间地头,多形式宣传抗美援朝的意义。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的学生写信给毛泽东同志:“毛主席:你是了解中国青年的心情的。中国青年决不做刺刀下的工程师、文学家......有一天祖国需要青年学生时,我们将首先担负起这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的青年就多达70多万人。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中青年指战员占66%,战斗连中青年占80%以上,战斗英雄青年人占50%以上。用胸口堵枪眼的黄继光牺牲时年仅21岁,为保证战斗胜利而被烈火烧身牺牲的邱少云年仅26岁,为救朝鲜少年跳进冰窟而牺牲的罗盛教年仅21岁......这时期的青年,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这时期的青年,还是改变国家“一穷二白”面貌的生力军。广大青年不仅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三大”改造的一支重要力量,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国家建设,“把青春献给祖国”“一切为了社会主义”“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50年代的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支边支农运动,仅上海一地在1953-1954年就有七万多名青年奔赴祖国各地支援国家的各类建设。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使得国家从农业国尽快转变为工业国,来自祖国各地的青年来到鞍山建设鞍钢。

  在那里,住宿紧张,20平方米的房子挤进六七个人,吃饭、买东西、理发等日常生活样样需要排长龙等候,住宿地离工地有7.5公里,青年技术人员为了尽早完成任务,宁愿错过乘交通车的时间工作到深夜,而后顶着寒风冒着大雪步行回宿舍。面对生活的艰苦,他们豪迈地说:“我们是一群钢铁的人,有着一颗钢铁的心,用钢铁的意志来建设这座钢铁的城市。”正是这些乐观、坚毅、无私的意志品质,让广大青年用无悔的青春燃烧着那激情难忘的岁月。

  这时期的青年,还是冲在“急难险重新”工作一线的突击队。列宁曾说过:“共产主义青年团应当是一支能够支援各种工作、处处都表现出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突击队。”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青年站在工业、农业、国防等战线的最前列,为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工农业计划而努力。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为完成要求高、规模大、时间紧、意义重的苏联展览馆(现称北京展览馆)建筑工程,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和苏联战斗时期成立青年骑兵突击队的经验,1954年1月,全国第一支由18名木工组成的青年突击队——北京建工胡耀林木工青年突击队。

  突击队成立后,创造了用181个工日完成了原计划用478个工日搭建工业馆拱顶大梁模板任务的奇迹,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视察工地时对突击队队员大加赞扬:“你们很了不起啊,你们没有怕困难,攻破了道道难关,突破了定额,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基本建设中作出了榜样、立了大功呀!”胡耀林青年突击队的出色表现,引起了青年工人的广泛学习,截止至1954年12月,在全国的基本建设中已有青年突击队650个,队员达1.2万人。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建设中还涌现了许多农村青年生产队、青年节约队、青年垦荒队、青年监督岗等“青字号”生产组织,他们在北大荒、大陈岛、共青城、红旗渠青年洞等建立了一个又个永恒闪亮的青春地标。

  (三)“富国一代”的中国青年:雄心壮志“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国有疑难可问谁?

  1977年,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到恢复,广大青年欣喜不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备战中,高考浪潮波及全国。与此同时,追回被“文化大革命”十年耽误的青春也成为了这时期青年的思想主题。1977年11月12日,《北京日报》刊登了一位青年的来信《向“四人帮”讨青春》,并以此开展了“怎样为光明的中国贡献青春”的大讨论,引发了广大青年的踊跃讨论。当时,校园中最受学生推崇的一句话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最受学生欢迎的口号是“向科学进军”“攀登科技高峰”。同样,面对“文化大革命”后百废待兴的国家和社会,青年不仅脚踏实地发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青春之音,也仰望星空地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

  那是1981年3月20日,男排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决赛在香港进行,中国男排在落后两局的情况下,连扳三局反败为胜。北京大学的学生激动地聚集在学校路口和广场上庆祝着这场胜利,同时也借着这场胜利表达压制已久的爱国之情。在大家喊出五花八门的口号中,“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因朗朗上口又贴近青年学生的思想而成了凝聚人群的最主流声音。

  在1984年的国庆大典上,青年学生方队高举着“小平您好”这条简单朴素却又特别的横幅,表达了青年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拥护、支持和期待。改革开放时期的青年不仅是思想解放的一代,还是敢闯敢试、笃实苦干的一代。 打响改革开放第一枪的“改革第一村”小岗村是最早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的,而作出这个“惊天”决策的是时年29岁的副队长严宏昌。同样有“惊雷”“破冰”意义的还有1979年5月创办的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1980年12月温州19岁的章华妹领取的第一张中国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等等。要说到“惊雷”,不得不提到改革开放的第一扇窗口深圳特区,要提到深圳特区,不得不提“深圳速度”。

  “深圳速度”不仅体现在“快”上,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还有举世闻名的“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还体现在“闯”上,被誉为“特区中的特区”、中国首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蛇口工业区,在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上创造了无数“第一个”,今天我们熟悉的保安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全都是蛇口第一家开始的,打破“大锅饭”、进行定额超产奖励,签订员工劳动合同等等,都是蛇口首创。改革开放的深圳所体现出来的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的气质就像一个青年所具有的特质。不,深圳就是青年,就是一个个青年、一群群青年所创造出来的,当时只有20到30岁的“50”后“60”后就是深圳特区建设的主力军,为深圳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建设蛇口的带头人乔胜利时年30岁,租赁行业的排头兵孙雄时年28岁,为特区第一部程控电话开通作出贡献的革新能手庞祖恒时年20岁......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则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初期,青年学生的留学活动主要以公派为主,且名额不是非常多,为了成为这少之又少的“幸运儿”,学生们起早贪黑、甚至不分昼夜地学习,希望有机会能过出去看看什么是发达国家、什么是现代化,也有希望通过国外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能够拿诺贝尔奖......青年的敢想与敢做,也印证了这个时代的复苏与生长。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就是在1980年公派留学中的其中一员。

  由于当时中国医生的资格,不被英国法律所承认,钟南山只能以观察者的身份参加学生,这对于钟南山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啊,要强的他那一夜彻夜难眠,但他并没有灰心,心想着一定要争口气。在“争口气”精神的驱动下,钟南山在英国学习近两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他的导师弗兰里教授由最初只允许钟南山在英国待8个月,到后面极力挽留说“你想干到什么时候都可以”。据统计,当时留学归来的青年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如“七五”攻关项目、“863”高技术项目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处在迷雾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青年以其独有的敏锐性和创新性以及敢闯敢拼的意志品质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创办公司的热潮。南方谈话之后,北京每月以新办2000家公司的速度在增长,以至于6个月之后北京市库存的公司营业执照全部发完不得不从天津调运以解燃眉之急。北京中关村1992年的公司数量就是1991年的两倍,达到5180家。而这些公司的“老板”大多数为25-30岁的青年人。除了“创办公司潮”,掀起当时经济热的还有一股热潮——“下海潮”。

  据统计,1992年全国至少有十万余名党政干部下海经商。随后,科技人员、教师、作家、艺术家等纷纷加入下海当行列,“下海”不仅成为了当时社会出现的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也是当时中国青年群体性行为的一个真实写照。青年们掀起的这两股热潮,为我们国家多元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改革的一个生动注脚,成为了改革开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四)“强国一代”的中国青年:雄心万丈“强国一代有我在”!
  国有疑难可问谁?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卫戍边疆烈士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班长孙涛回忆他和陈祥榕有过一段对话:“你一个‘00后’的新兵,口号怎么这么‘大’?”“班长,这跟年龄没关系,我就是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做的。”陈祥榕坚定地回答。
  当网络上一些所谓的“资深成年人”指出“90后”“00后”是“垮掉的一代”,新时代的青年用事实给与了有力地回击。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上,有黄文秀这样“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中国青年,在科技攻关的前沿,有罗阳这样“忠诚、坚守、热爱、奉献”的中国青年,在抗疫防疫的前线,有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中国青年,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有魏巧这样被习总书记夸赞“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的中国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在急难险重任务上,青年冲锋在前,无论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东数西算等战略工程现场,还是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标志性项目工地,“青年突击队”“青年攻坚组”的旗帜处处飘扬;在创新引领上,青年走在前列,在“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天问”、“嫦娥”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担重任、挑大梁,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
  “躺平”“佛系”是青年的一种情绪表达,“持续奋斗”是新时代青年的本质常态。1919年,孙中山编撰完成了十万余字的《建国方略》,在这本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著作中,孙中山对中国的未来提出了四个构想:第一个构想,未来中国一定会建设发达的铁路网;第二个构想,在中国建设像纽约港规模的世界级大港;第三个构想,未来中国能够兼收并蓄,吸引外资发展实业;第四个构想,未来中国人民具有“替众人来服务”的想法,以实现“大同之国”。当时国外的媒体记者讽刺说这是“呓语”“空想”,中国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三个构想已经实现了,第四个构想也指日可待了。看,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青少年代表佩戴着闪耀的团徽徽章、鲜艳的红领巾,整齐嘹亮地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阔别百余年,“青春”别来无恙。无论是面对百余年前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还是新时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围绕主题主线,保持着主流本质,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与国家民族振兴同频共振。
  国有疑难可问谁?
  2023年7月1日,一则新闻“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周琦院士在毕业典礼的现场哭了”上热搜了。周琦校长为什么哭?为什么校长哭了,就能上热搜了呢?
  回看现场视频,周琦校长是在讲到“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老师的事迹,特别是讲到黄令仪老师那句“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时,哽咽了。
  周琦校长为什么哽咽,因为他动容了。
  周琦校长哭了”为什么能够上热搜,因为全国人民尤其是中国青年动容了。
  国有疑难可问谁?
  让历史告诉未来。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  莫春菊



责任编辑:姜国利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