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文化中国 >国学讲堂>正文

孝道新谈

2025-04-23 14:28 来源:《祖国》杂志

我的老股长王来平先生多年来热心于《孝经》研究,2024年发布多篇论文,结集为《中华孝道》一书。原民政部副部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宝库先生为此书题词“孝行天下,共建和谐”,给予肯定。余年届七十,对孝老爱亲之事亦有所感。研读之际,写出一组短札,与老友闲聊。

在我看来,从100多年前鲁迅先生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并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反对愚孝和盲从,就对传统的孝文化提出了改变。这种改变好像河流的改道,既有自然即经济发展的驱动,又有人为即观念变化的引导。近几十年来,随着独生子女大批出现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种改变愈加明显。新的时代,经济独立让子女与父母关系更为平等,信息科技改变了家庭的沟通方式,这些因素自然促使孝文化调整其表现形式。

一、“孝”的传承反思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老人抱怨子女不够“孝顺”,却很少反思自己对上一辈做得怎样?其实,凡是父母在这方面做得好,子女一般都不会太差,所谓“父慈子孝”。

孝是一种观念传承,更是一种以身示范,一种教育智慧。深厚的情感联结,是子女孝顺的基础。血缘是天定的,孝顺的情分却不是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而是后天经营出来的。君不见,有的父母忙于生计,忽略与子女的情感沟通;有的不善于表达,习惯用严厉代替关怀;有的只关心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等等。中国式父母的爱,常常只有一张“牺牲”的糖衣:我们省吃俭用供养你长大,你就应该活成我要的样子你不结婚,就是不孝;你不生孩,就是不孝;你敢顶嘴,就是不孝。这时候,“孝”就变成了道德绑架。你以为是爱的表达,实则是对成年子女独立人格的否定。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理解,现代社会的孝心,已不是单向度的服从,那些关于婚恋观、生育观、职业选择的代际争执,实则是两套价值体系在寻找新的对话界面。我们需要从传统的父权观念中解脱出来,建立基于平等、合乎人性的孝道观。

二、“顺”的消解重构

宗法社会里,对“孝顺”的第一要求是无条件服从。农耕时代,长辈也确实比子女懂得多。而今,数字时代的知识更新,新一代远胜于父辈,“顺从”变成了需要重新校准的罗盘。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父母的认知常常跟不上子女。当父亲学着用手机百度致病原因,当子女告诫父母防范养生谣言,这种代际对话中所要求的孝,已不是简单的服从,而是一种互动的温柔。顺,就表现在这种需要充满耐心的时刻。

作为子女,应该想一想,父母学不会智能手机的窘态,像不像你小时候做不出数学题的模样?他们当时能耐心教你千百次,你怎么不能把数码概念转换成家常话?

三、的范式转移

古语“养儿防老”的契约精神,正在遭遇老龄化的解构危机。养老金账户替代了祠堂田产,养老社区消解着四世同堂的想象。当一线城市的子女用智能手表监测千里之外父母的心率,当赡养费通过移动支付分秒到账,物质供养变得即时而扁平。这暴露了传统孝文化的致命软肋——它从未教会我们如何安放父母的精神褶皱;这也揭开了传统孝道华丽锦袍下的补丁——我们大方地给父母购买最新款的按摩椅,却常忘记他们最需要的可能只是揉肩时手掌的温度。

孝道文化正在提出新时代的范式转移:从生存保障转向情感抚慰。不要以为机器人可以代替子女尽孝,不管科技如何发达,键对键永远代替不了面对面。

四、的仪式规范

清明祭奠先人,体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生命敬畏;除夕家宴座次,暗含尊老及长幼有序的伦理图谱。仪式感维系着代际间的精神血液循环。中国的孝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仪式文化,“晨昏定省”,慎终追远。仪式强化身份认同,仪式塑造道德良知,时刻提醒不要忘记怎样做人。

问题在于,我们对传统的孝文化仪式缺少规范和扬弃。一方面失之过繁,某平台调研显示,62%的新生代认为,传统祭礼形式烦琐,而对英美的墓园文化充满新鲜。另一方面又失之过简,例如VR祭祖软件生成虚拟供品,消解了仪式的庄重感,也消解了仪式的——通过身体痛感将“孝”字铭刻在记忆深处。就像买预制菜做年夜饭,虽然节省了时间,但也失去了全家动手其乐融融的热闹。当代社会不需要复制二十四孝的极端叙事,但急需创造适应新时代文化的仪式符号。

五、的共情裂变

传统孝道是基于血缘编织的供养纽带,在生产力贫瘠的时代,只能靠这种代际互助解决生存,养儿防老成为一种文化铁律。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化服务逐渐代替许多家庭养老功能,孝的重点越来越转向精神层面的陪伴。而独居老人和丁克、失独家庭的增多,给孝文化提出新的问题。

当孤独成为普遍的社会体验,孝道正在裂变为更广阔的生命关怀。长沙天心区社区干部、政协委员与失独老人“接亲”,定期探访;杭州志愿者开展跨代同居,以家务劳动换取免费或低价房租,形成类似家庭互助关系:南京大学生通过“时间银行”为独居老人提供服务,这些超越亲缘的守望相助,何尝不是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当代诠释?如何让孝文化蜕变为更普世的关怀伦理,形成更广阔的社会共情网络,是整个社会的新课题。

六、的语义革命

当褚时健74岁开启冰糖橙创业,当79岁的王德顺在时装周赤裸上身走秀,这些银发身躯里迸发的生命力,正在重塑“衰老”的字典定义。

传统孝文化中的“事亲”,暗含着对年老衰弱者的俯视。但当代长者用短视频创业颠覆了老年人是弱者的人设,B站直播间,年过90的网红主播“敏慈不老”(本名江敏慈),向30万粉丝讲述其逃难、逃婚、求学的个人经历和美食制作,她手中上下翻飞的针织编法,正在把“被赡养者”的标签,编织成“文化传承者”的勋章。她的视频改变了人们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展示了老年人也可以活得精彩,活得独立。许多像江敏慈这样有一技之长的长者,更容易赢得子女的尊敬。

当子女发现父母不满足于活着为了吃饭,而追求晚年的生命升华时,孝道的内涵已然扩容——它不再是反哺的感恩,而是惊叹黄昏的瑰丽。

七、“爱”的社会共鸣

在中国,孝文化的基因链从未断裂,但是时代变了。过去的人寿命短,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许多六七十岁的人尚有耄耋之年的父母,并且上有老下有小,而一些四五十岁的人又有公职在身,孝老爱亲对他们来说,不是一句空话。在这种背景下,尽孝道就不仅是一种观念,而是一种能力,一种条件。进一步说,老龄化社会的孝道实践,需要全社会的制度支持。当代社会对孝文化的支撑,不应停留在道德倡导,而应建构起政府、市场、社会多维度的协同机制。例如阶梯式孝亲假,根据赡养老人数量与失能程度,差异化设置年休假天数;例如孝道积分体系,将赡养行为纳入社保积分;例如孝道进入学校教育,将老年护理纳入中学生社会实践必修课

当孝道从私人领域走向公共责任,爱的传统美德才能真正获得可持续的传承力量。(/张弛)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