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贾小凯 "李大妈您稍等一会儿,我把这块地的药打完就该您家的了!"春日暖阳下,王治平熟练地为无人机更换电池,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今年以来,他已累计为镇平县曲屯镇周边农户开展飞防作业数百次,超千亩农田在无人机精准喷洒下焕发勃勃生机。这一片片绿意盎然的农田,正是他用科技守护粮食安全的生动注脚。
王治平操控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
时间回溯到2011年,彼时在外经商的王治平做出了一个令众人惊讶的决定——返乡"种地"。作为首批投身粮食生产的80后新农人,他坦言创业初期充满艰辛:"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从枣园到晁陂,再到曲屯,数年间他在土地流转中不断摸索,因缺乏专业指导,前期经营一度陷入亏损。"最困难的时候年年亏本,可骨子里对土地的热爱,让我咬牙坚持了下来。"
政府工作人员到王治平(右)农场参观调研
转机出现在2018年。河南省镇平县印发《镇平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出土地流转补贴、“一对一”农技专家帮扶等政策,并整合撂荒地、协调集中连片地块,为新农人创造规模化经营条件。王治平敏锐抓住机遇,暂停此前分散的小规模种植,在政府协助下,他顺利承包下1200多亩集中连片耕地,并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系统学习土壤改良、科学施肥等专业知识。同时,镇政府协调的低息创业贷款,也为他解了燃眉之急。
楼子王村驻村第一书记到王治平(左一)农场查看小麦墒情
凭借政策东风与自身努力,王治平实现从"门外汉"到"新农人"的蜕变。如今,他在周边承包经营的土地已达2000亩,农田小麦亩产稳定在1600斤,玉米亩产1500斤,单产在豫西南地区名列前茅。更在一场全国性质的农业技术培训验收比赛上从13.6万人中脱颖而出,斩获第一名。
王治平和他的农机
“一人富不算富,带动乡亲共同致富才是真本事”。2022年,王治平牵头成立"镇平县众丰硕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达1000万元,构建起集农作物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在政府开辟的绿色通道支持下,合作社简化审批流程迅速落地,并获得专项资金用于购置农机设备。如今,合作社30余台现代化农机装备总值超200万元,其中大部分都享受了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从播种到收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合作社通过"技术共享+规模种植+产销一体"的创新模式,生产旺季可带动周边百余人就业,专职农户月均增收5000元以上,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在王治平看来,信息化与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双翼。他的手机里珍藏着"植小保""云种养"等多款农艺APP,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前沿技术。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精准检测土壤养分定制专属方案;采用深犁技术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引进精量悬浮播种技术,实现对播种量、深度的精准控制,有效提高出苗率和作物抗逆性。
谈及创业历程,王治平感慨地说:“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从创业初期的技术培训、资金支持,到后来的政策补贴,每一步都有政府的关怀。”展望未来,他目光坚定:"未来3-5年,我们计划将种植规模扩大到1万亩,打造现代化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他透露,合作社将着力打通网络农产品销售渠道,依托电商平台让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同时,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开展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攻关,力争将小麦亩产提升至1800斤,玉米亩产突破2000斤。"我们诚挚欢迎各地种粮大户、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指导,共同见证测产过程。"王治平表示,合作社将始终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以科技赋能农业,用实干助力乡村振兴,让更多人看到新时代农业的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