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李晓宁 “叔,您别下车了,材料给我就成!”河南省镇平县枣园镇塔梁村的张老汉三轮车刚在村委会门口停稳,镇里来的小杨就快步迎了上来。张老汉想办优待证,还没开口问,小杨已经接过了他手里攥着的证件和有点发皱的照片。十几分钟后,刚办好的证就递到了张老汉手上。“哎呀,这可省大事了!”张老汉咧嘴笑了,“以前得专门往镇上跑,现在干部自己‘跑’到咱村里来,省心又省路!”这是镇平县枣园镇“移动服务队”平常下村办公的一个场景。
枣园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干部们认准一个实在理儿:给乡亲们办事,不能光在办公室等着。他们琢磨出的法子就是——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跑路。镇里组织了好几支“移动服务队”,定期把办公桌“搬”到各个村的村委会、小广场,甚至直接到田间地头。像办老年证、交社保费、报销医药费这些常办的事,乡亲们现在不用出村,动动嘴说说需求,队里的党员干部就帮着跑腿办妥。
陈岗村的杨红峰就尝到了甜头。家里有病人,看病花了不少钱,手里攥着一沓报销单据正发愁咋办。他试着给镇便民服务中心打了个电话问问。没想到,第二天服务队的小习就找上了门。小习不光仔细问了情况,还帮着一起整理材料、填表,前前后后忙活了半天,把报销手续都给理顺了。“以前跑县里报销,路远不说,有时材料没带全还得来回折腾好几趟。现在干部把服务送到家门口,真是省事多了!”杨大哥打心眼里觉得方便。
服务队不光在村里“坐等”乡亲来办事,看到谁家有难处,还主动“找上门”。塔梁村的农民合作社油菜丰收了,正为销路发愁。服务队里懂市场的老党员老李知道后上了心。他跑前跑后,帮着联系了好几家电商平台,还指导合作社给油菜分级,卖上了好价钱。“从咋保存油菜、到找谁卖、咋卖合适,干部们全程跟着操心,手把手教!”合作社负责人张学伟掰着指头数,“这服务队跑得勤,给咱搞产业添了底气!”
这股“跑腿”劲头哪来的?枣园镇的干部们说,关键是党支部领着干,党员带头干。各村党支部把年轻党员、业务能手都发动起来,照着乡亲们的“需求清单”精准派活儿。这支穿梭在村里乡间的“跑腿”队伍,成了连接干部和群众的“连心桥”。
群众动动嘴,干部跑跑腿。服务送到了家门口,麻烦留给了干部。这小小的“移动服务队”,让“为民服务”四个字,实实在在落在了张老汉满意的笑容里,落在了杨大哥报销成功的单据上,也落在了农民合作社越来越鼓的腰包里。这服务,乡亲们看得见、摸得着,更暖了心窝。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