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冯新迅 七月的西峡,暑气蒸腾,草木葱茏。7月2日起,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16名师生踏着热浪走进回车镇,应镇政府邀请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他们以墙为纸、以笔为媒,在垱子岭村农家院墙上进行墙体彩绘,用色彩为乡村注入青春活力,让艺术之花绽放在振兴路上。
烈日下的调色盘:把童趣种进乡村肌理
垱子岭村把上王营组和下王营组打造成有名的“美丽庭院一条街”,街道两旁的农家庭院整洁漂亮,外墙平整洁白,为师生们进行墙体彩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7月2日清晨,师生们带着颜料桶、画笔和梯子来到这里,路过的村民们还围在一旁好奇张望。“先打底,再勾线,最后上色,得赶在日头最烈前完成轮廓。”带队的范梦茜老师给学生们分配任务,同学们各就各位干了起来。这几天都是晴天,气温最高时已超35℃,阳光晒得墙面发烫,颜料桶在烈日下微微发烫,师生们的T恤很快被汗水浸透,却没人停下手中的笔。
大二学生刘梦缘负责画胖胖猫,她蹲在墙根下,先用水粉笔蘸着白色打底,再细细勾出圆滚滚的身体和翘翘的尾巴。“你看它眯着眼唱‘方圆千里我最美’的样子,得画出那股傲娇劲儿。”她笑着说,为了让形象更贴近村民喜好,出发前师生们特意收集了老少都熟悉的经典卡通形象,从憨态可掬的胖胖猪到威风凛凛的哪吒,每一个形象都经过反复讨论。
最热闹的是画哪吒的墙面。大二学生张承豪站在脚手架上,一手扶着墙,一手挥动画笔,给哪吒的浑天绫涂上鲜亮的红色,风火轮则用橙黄渐变勾勒出火焰感。“小时候最爱看《哪吒闹海》,没想到能把哪吒画在乡村的墙上。”他说,画到哪吒的眼睛时,特意加重了墨色,让眼神更显灵动。路过的村民刘大爷凑过来,眯着眼看了半天:“这不是那敢作敢当的哪吒吗?画得跟活的一样!”
三天里,上王营组的十余面墙渐渐“活”了过来:胖道士的拂尘似有清风拂过,胖胖猪的长耳朵像在轻轻晃动,哪吒脚下的风火轮仿佛真在转动。孩子们也围着墙跑,指着卡通形象叽叽喳喳,人们路过也忍不住掏出手机拍照。“以前墙光秃秃的,现在看着就舒心,娃们也有了新乐园。”村民周大姐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从课堂到田野:画笔里的成长与担当
7月4日下午,随着最后一笔颜料干透,垱子岭上王营组的彩绘任务完成。师生们来不及休息,又带着工具转战陡沟村刘庄组。“村里说刘庄组的墙更集中,想让我们多画些,给村庄添点喜气。”带队的杨琳轩老师说,出发前镇政府工作人员特意提到,希望通过彩绘改善村容村貌,吸引更多人来乡村游玩。
对学生们来说,这场实践是课堂的延伸,更是成长的试炼。“在画室画素描、水彩,讲究的是技法;在墙上作画,得考虑阳光、墙面平整度,还要懂村民的喜好。”刘梦缘说,第一天画胖胖猫时,因为颜料总往下流,她和同学反复调整稀释比例,才找到合适的方法。张承豪则笑称自己成了“架子高手”,为了画高处的哪吒头冠,他在脚手架上站了两个小时,下来时腿都麻了,但看到村民们的笑脸,他笑着说:“就算劳累也值了。”
除了绘画技巧,学生们更收获了对乡村的深层认知。傍晚休息时,他们跟着村民去田埂上摘黄瓜,听老人讲村里的故事。“以前总觉得乡村就是‘土’,来了才发现,这里有淳朴的人情,有自然的美。”大一学生说,她打算把乡村的风土人情画进毕业设计,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魅力。
范梦茜老师看着学生们的变化,倍感欣慰:“‘三下乡’不是简单的实践,是让他们在服务乡村中明白,艺术不止于画布,更能扎根大地。这些经历会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彩绘赋能振兴:青春力量扮靓乡村底色
从垱子岭到陡沟村,师生们的画笔不仅美化了墙面,更在悄然改变着乡村的气质。回车镇副镇长张栋说:“过去乡村环境整治多是‘刷白墙、清垃圾’,这次邀请大学生来画彩绘,就是想以艺术为桥梁,提升乡村的文化品位。”
“这些卡通形象接地气、有活力,既讨孩子喜欢,又让大人想起童年,能拉近人与乡村的距离。”他透露,镇里计划以这些彩绘墙为起点,打造“童趣乡村光路线”,吸引周边游客前来观赏。
对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而言,此次活动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校地联动”的一次尝试。“乡村振兴需要艺术赋能,高校有人才和专业优势,理应主动担当。”学院负责人刘超表示,未来将与西峡县建立长期合作,让更多师生走进乡村,用设计和艺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目前,陡沟村刘庄组的彩绘已完成大半。预计7月7日,这场跨越两个村庄的彩绘实践将画上句号。但那些留在墙上的卡通形象,会继续守护着乡村的烟火气,而师生们在田野间收获的成长与感悟,也将成为他们青春里最鲜亮的色彩。正如张承豪对同学们说的那句话:“这个夏天,我们用画笔给乡村添了色,乡村也给我们的青春镀了光。”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