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记者/李国良 在青龙满族自治县崎岖的山路上,总能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奔波不息:他提着米面油走进孤寡老人低矮的土房,将助学金塞进贫困学生颤抖的手中,俯身为抗战老兵修剪花白的鬓发。他就是陈勇,一位从绝望中重生的环卫工人,更是一位用九年光阴将微光聚成星河、温暖万人的“公益摆渡人”。
苦难浇灌爱的种子
2016年以前,陈勇的生活被阴霾笼罩。女儿突患癫痫病耗尽家财,巨债压得他喘不过气。“是工友和社会爱心人士凑钱救了我们全家。”提及往事,这个中年汉子仍会哽咽。正是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催生了他朴素的信念:“把收到的温暖加倍还给人间!”
当年4月,他拉上10余名亲朋成立“雨露志愿服务小组”。没有经费,他们就自掏腰包买慰问品;缺乏经验,便从扫街道、帮孤老做起。山民们最初好奇观望,渐渐被这群人的真诚打动:有人放下农活加入队伍,有人默默送来整袋土豆。三年间,10人小组如滚雪球般壮大为600人的正规组织“雨露志愿服务中心”,如今已汇聚近800名志愿者。
三条暖流润乡土
在陈勇带领下,“雨露”化作三条润泽乡土的暖流:
助学之河流淌九年。团队助学1100余次,425名寒门学子得以延续读书梦。最让陈勇自豪的是,一名2017年开始受助的女孩去年以全县第一考入南开大学——“知识真能斩断穷根!”他跑遍企业筹集助学金,组织志愿者辅导功课,让这句话在深山回响。
尊老之光映照暮年。2018年起,百人规模的“爱心豆腐宴”在乡间办了117场。衣衫褴褛的老人围坐长桌,捧着热腾腾的豆腐碗开怀大笑的场景,已成青龙一景。志愿者们定期上门为孤寡老人理发、修屋、陪聊,让“老有所依”照进现实。
崇军之志传承烽火。106位抗战老兵家中留下过“雨露”的足迹。每次探望,陈勇都躬身倾听老兵讲述烽火岁月,奉上精心准备的慰问品。“他们是国家的脊梁,咱得让英雄晚年有尊严!”他常对年轻志愿者说。老兵们浑浊的泪光里,映照着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
微光成炬照山河
九载春秋,“雨露”累计服务超5.6万小时,筹措善款400余万元,惠及群众逾万人。陈勇个人荣获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等7项荣誉,面对赞誉他却说:“荣誉属于每个雨中撑伞的人。”
更可贵的是精神的燎原。当陈勇自掏2万元为村民修通泥泞山路;当志愿者跨越千里将物资送到甘肃灾区;当受助大学生返乡成为新一批“雨露”成员……爱的裂变正在发生。这位昔日的受助者,终将自己活成一座桥——桥的此岸是滴水之恩,彼岸是万里江河。
记者手记
祠堂前立誓的扶贫队长陈勇说:“对着祖宗签的约,没有反悔的机会。”
环卫工陈勇的誓言未曾刻石,却用九年步履在山河间写下同样滚烫的契约。
从濒临破碎的小家,到托起万人的大家,他用最笨拙的坚持证明:
凡人微光可破长夜,雨后甘露终成江海。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