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时代人物>正文

布多:行走在青藏高原的探索者

2025-08-07 16:25 来源:《祖国》杂志

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上,活跃着一批致力于科技创新的科研工作者。他们用青春守护高原,以成果书写奋斗篇章。土生土长的西藏学者布多教授,正是其中全情投入、成果斐然的杰出代表。

朝夕不倦——深耕高原微藻

蔚蓝的天空下,一座座连绵雪山与悠闲漫步的牦牛群,共同勾勒出青藏高原的壮丽画卷。这片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土地,正因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跨境传输、过度放牧及人类活动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保护压力。

“守护这片净土,是责任。” 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布多教授长期扎根高原、投身科研的初心。他的团队以高原特色微生物资源为突破口,深入研究高原特有微藻在污水治理中的机制,为高原生态保护开辟创新路径。

高原微藻作为青藏高原特有微生物资源,在环境治理、生物科技、医药研发、化妆品创新、食品加工及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布多教授团队通过长期研究发现,这类微藻通过生物矿化、氮磷代谢等功能,能够显著增强高原湖泊与河流的自净能力,为高原脆弱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治理提供了关键的科学支撑。

研究团队从典型高原水体中定向富集培养具有特殊适应性的微藻,通过基因测序技术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合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等多相分类学方法,精准确定其种属。进一步采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发现,西藏羊卓雍错水体中存在一种链带藻新种。该藻能在高原复杂自然环境中,通过代谢通路的重构,表现出高效、环保的污水处理潜力。

为推进科研成果向工程应用转化,布多教授团队建立了高原微藻污水处理的双模式评估体系。在同时处理含重金属工业废水与市政污水的实验中,结合转录组与代谢组分析,系统揭示了藻株在不同污染情境下的分子响应机制。研究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核糖体、光合作用和蛋白酶体等KEGG信号通路。

在市政污水处理过程中, L-丝氨酸的氮固定、光合生物碳固定、柠檬酸循环等代谢通路被显著激活,有助于提高能量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在重金属胁迫条件下,研究发现该微藻通过诱导代谢物L-丝氨酸上调和脱落酸葡萄糖酯介导的快速解絮凝机制,有效应对逆境。同时,在营养匮乏环境中还能激活丙酸代谢和氧化应激相关的次生代谢物合成,如邻苯二甲酸酯类。

布多教授的研究不仅揭示了高原微藻在复杂污水处理中差异化的响应机制,也为后续的代谢物调控、品种选育与分子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构建高效可持续的高原生态治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沙成塔——守护高原生态

青藏高原不仅是连绵山脉的所在,更是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享有“亚洲水塔”之美誉,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了守护这一屏障,众多科研工作者扎根雪域高原。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布多教授,作为西藏大学高原生态环境与健康院士工作站的负责人,同时领衔“第三极生态环境与健康创新团队”,始终走在科研前沿。

“所有创新,都源于日积月累。”自2012年起,布多教授及其团队专注于青藏高原大气环境研究,重点关注污染物在多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与防控。从“拉萨大气颗粒物理化特征与源解析”到“藏东南区域持久性有毒物分布特征及源解析”,再到“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态系统重金属迁移及风险评估”以及“高原典型区域大气颗粒物物理化特性与源解析”,30余项科研项目无不留下他们的探索足迹。

对布多教授而言,这既是责任,更是使命,也是不负韶华的见证。通过不断的科研积累,他不仅厘清了西藏高原主要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性与赋存状态、来源及迁移转化规律,还阐明了环境化学过程、生态环境影响与健康风险,并提出了主要城市大气污染防控对策,这些建议已被地方政府采纳并应用,成效显著。

聚沙成塔,需要更多成果,也需要更多守护者。如果说科研是火炬,那么人才就是点燃火炬的火炬手。布多教授高度重视学生的科研实践:他曾带领 40 余名学生参加“巅峰使命2022珠峰”“巅峰使命2023珠峰”“巅峰使命2023卓奥友峰”等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组织 20 余名学生深入“一江四河”流域开展环境问题调研;又先后带领 50 余名学生走访西藏七地市及喜马拉雅山脉多条沟道,研究大气污染物的跨介质迁移转化。正是这些实践,激发了更多创新火花,造就了一批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开拓型人才。

路遥不忘初心,行远不改初衷。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布多教授都将继续以科研守护高原,以教育点燃希望。这就是布多,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科研探索者的缩影。

专家简介

布多,二级教授,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者。

主持或参与973前期研究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教育部、人社部、自治区和学校的相关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30多篇(SCI/EI收录30余篇),撰写省部级咨询报告5份,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拥有授权专利5项,创办极地及高山地区持久性有毒污染物(PTS)学术会议。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