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李晓宁 清晨,河南省镇平县枣园镇的烟田里已是一派繁忙。烟农们麻利地将新采摘的烟叶分类、编杆。与往年不同的是,烤烟季最让人头疼的熬夜守煤炉、添煤掏灰的场景,今年在枣园镇几乎看不到了。“现在烤烟,轻松多了!”不少烟农笑着说。
这份轻松的背后,是枣园镇政府与南阳市烟草公司镇平县分公司为烟叶产业提供的扎实保障和联合推广的新技术。为确保烟叶烘烤关键期用电无忧,双方提前部署,县烟草分公司积极协调电力部门,对烤房群区域的线路进行了全面检修和增容改造。烘烤高峰期,在双方共同保障下,电力专班随时待命,及时响应突发情况,确保电烤房设备稳定运行。同时,县烟草分公司协同镇政府组织了充足的技术服务队和劳动力互助组,在采摘、编杆、上炕等环节提供人力支持,有效解决了农忙时节人手短缺的问题。
针对提升烘烤效率的难题,县烟草分公司与枣园镇政府今年紧密合作,大力推广“采烤一体化”技术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是根据烟叶在田间成熟的部位和程度(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科学安排采收批次和烘烤节奏。县烟草分公司派出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烟农精准把握“下部叶适时抢烤、中部叶成熟稳烤、上部叶充分成熟采收”的要领。在双方的共同组织下, 这种模式成功改变了过去“一窝蜂”采收、烘烤排长队的状况,让烟叶从田间到烤房的衔接更顺畅,大幅提高了整体烘烤效率。整个烤房群协同运转,单次烘烤能力可达万杆以上。
深知好烟叶是烤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枣园镇将功夫共同下在田间地头,狠抓精细化管理,落实干部包片负责制,与农技人员协同,指导烟农科学施肥、精准灌溉、有效防治病虫害。通过双方合力加强田管,确保了烟叶原料本身的质量基础扎实,为后续烘烤出优质烟叶打下了关键基础。
烘烤环节的核心在于温湿度控制。枣园镇配备的先进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通过精准的传感器和自动调节设备,能够严格按照最优的烘烤工艺曲线运行。烟农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远程实时查看烤房内的温度、湿度曲线,并根据系统提示进行必要操作。县烟草分公司技术员任晓伍介绍:“这套系统是我们重点推广的技术之一。以前靠经验烧煤,温度忽高忽低,烟农整夜不敢合眼。现在用上智能控温系统,不仅温度稳了,每炕烟叶还能省下约200元成本,人也轻松了,烤出的烟叶质量更均匀、色泽更好,这正是我们推行标准化、智能化烘烤的目标。”
为确保设备良好运行,酷暑中,县烟草分公司与枣园镇组织的联合技术团队正忙着对烘烤设备进行集中“体检”,严格检查炉体、燃烧机性能和零部件状况。双方共同建立了“一房一档”的管理制度,详细记录每座烤房的使用和维护情况。在技术推广和能力建设上,采取“专项指导+田间课堂”的模式, 组织技术骨干深入烟田和烤房,面对面、手把手地给烟农传授科学采烤技术。“提升烟农的标准化操作能力,是稳定烟叶品质的根本,也是我们双方共同的责任。” 县烟草公司烟叶生产负责人强调。
当最后一批金黄的烟叶送入烤房,烟农们围在一起盘算收成,脸上洋溢着笑容。得益于双方在电力保障、采烤一体技术推广、田间精细化管理以及智能控温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通力合作与有力支撑,初步估算,烟农户均收入有望增长三成以上。曾经挥汗如雨、熬夜守炉的辛劳,正被更加省心、高效的生产方式所替代。
实践表明, 聚焦电力、人力等基础保障,大力联合推广采烤一体等实用技术,狠抓田间精细化管理,并用好智能控温等现代手段,是传统烟叶产业提质增效、助力烟农增收致富的有效路径。这片土地上的“金叶子”,正通过政企协作下的科技赋能与精细管理, 结出更丰硕的果实,实实在在装进乡亲们的口袋。
(责任编辑:宋志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