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生态旅游 >环境治理>正文

阳新县王英镇:以“林长制”绘就“林长治”生态画卷

2025-08-20 15:05 来源:《祖国》杂志

  盛夏时节,湖北省阳新县王英镇的青山绿水间,一队队护林员身着制服穿行于林间小道,无人机在林海上空盘旋巡查,生态监测站的数据实时跳动……这个位于幕阜山腹地的乡镇,正以“林长制”为笔,书写着“林长治”的生动实践。


  制度筑基,构建三级联动责任体系
  王英镇依托镇、村、组三级林长责任体系,构建起协同机制。镇党委书记担任总林长,29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任村级林长,配备专职护林员169名,形成“一长多员”的管护格局。在仙岛湖畔的王英村,村级林长尹传涌的巡林日志详细记录着每日巡查情况:“8月11日,制止3起野外违规用火;8月15 日,发现松材线虫病枯死木5株……”这份日志背后,是全镇建立的“林长制问题清单销号制度”,对巡查发现的隐患实行“发现-交办-整改-验收”闭环管理。
  镇林业站依托县智慧林火检测系统,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地面监测站数据,实现森林资源“一图管控”。“通过热成像技术,我们能精准定位火源位置,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镇林业站站长伍树盛介绍,该平台自2022年运行以来,已成功预警王英镇森林火情8次,挽回经济损失超30万元。今年5月,平台通过热成像监测到泉丰村一处山林有异常高温点,伍树盛立即通知附近护林员前往核查,发现是一村民在违规烧荒,及时扑灭避免了火灾发生。
 生态赋能,守护绿水青山转化路径
  在守护生态安全底线的同时,王英镇积极探索“两山”转化通道。依托35万亩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增收。在海拔近600米的王英村南山上,村民尹合家正忙着给黄精除草:“林长帮我联系了省农科院专家,现在每亩林下黄精能卖2万元!”原来尹合家起初种植黄精缺乏技术,产量和质量都不理想。村级林长了解情况后,积极联系专家上门指导,还帮他申请了产业扶持资金,扩大了种植规模。如今,他的黄精种植基地已发展到10余亩,还带动了周边20多户村民一起种植。
  像这样的“林长 + 产业”模式,已培育出油茶、楠竹、中药材三大特色产业,镇里还在倪家村引进了一家竹制品加工企业,将楠竹加工成竹地板、竹家具等产品,提高了楠竹的附加值。企业负责人表示:“王英镇的楠竹资源丰富,品质优良,而且有林长制的保障,我们对在这里发展很有信心。”
  森林旅游成为新增长极。借助仙岛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优势,镇里打造出“森林康养 + 生态观光”精品线路,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在天空之城景区内,村民石聿柏的民宿就在景区附近,以前他靠务农为生,收入微薄。看到森林旅游的发展前景,他在林长的鼓励下,将自家房屋改造成了民宿。“现在每到旅游旺季,房间都供不应求,今年上半年就赚了6万多元。”石聿柏笑着说。
 全民共治,织密生态保护网络
  王英镇创新推行“民间林长”制度,吸纳退休干部、退役军人、生态志愿者等300余人参与管护。在隧洞村,67岁的“民间林长”蔡正华每天带着小喇叭巡山:“防火期到了,大家不要带火种上山!”他的笔记本上记录着村民提出的十余条生态保护建议。有一次,蔡正华发现村里有个农户未经任何审批企图毁林填库挖掘宅基地,他立即向村级林长反映,并协助相关部门对该农户进行了处罚,保护了周边的森林和水源。
  教育引导从娃娃抓起。镇中心小学开设“森林课堂”,组织学生参与古树认养、生态绘画等活动。四年级学生石雨菲的《我和小树共成长》在作文中写道:“林长叔叔说,每棵树都是地球的肺,我要当好森林小卫士!”这种生态意识的代际传递,正在重塑乡村治理格局。
  暮色中的仙岛湖波光粼粼,护林员的身影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林长制”正催生着“林长治”的蓬勃生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正在王英镇徐徐展开。(戴新州)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