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刘怡扬 “以前院外沟里常年积着黑水,夏天一开门那味儿就冲鼻子!现在好了,管网一改,污水直接排走,连墙根下都能种花了!”河南省淅川县大石桥村李大叔的感叹,道出了污水管网改造后乡村面貌的焕然一新。这份沉甸甸的改变背后,凝聚着大石桥乡环保站站长刘永杰的执着与担当。
迎难而上,破局“地下难题”
2024年,大石桥村被列为全乡污水管网改造首个试点。面对村庄区域面积大、旧管网杂乱、村民顾虑多等现实难题,刘永杰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与设计人员逐户踏勘,鞋底沾满泥土,笔记本上精准勾勒出每一寸管网的走向图,确保主管网既实现全覆盖,又巧妙避开田间主干道,最大限度减少对村民生活和农耕的干扰。
施工期间,他坚守一线,推行“分段开挖、及时回填”的精细作业法,白天协调机械推进,夜晚梳理次日计划,最终顺利完成管网改造及污水设施的提升,昔日“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景象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整洁巷道、清澈沟渠和村民房前屋后的盎然绿意。
科学攻坚,精准施策惠民生
大石桥村的成功实践,激发了周边村庄的改造热情。2025年,刘永杰又将目光投向临河而居的东湾村。针对东湾村临河低洼地势,他创新提出“主管道+支管网+入户管”三级排水体系,配套雨水收集沟,实现雨污分流。在东湾村,他将管网改造与湿地保护深度融合,污水设施的改造提升、污水管网维护成为守护河清岸绿的重要屏障。当工程竣工进入试运行,两村环境焕发勃勃生机,生活品质跃升的喜悦在村民眼中清晰可见。
长效管护,以“里子”撑起“面子”
刘永杰深知“三分建、七分管”的道理。在他的推动下,乡政府明确各村为管护主体,配备专职巡查员,建立定期检修制度,并将污水规范排放写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共建共管。这些“里子工程”不仅提升了乡村环境,更为乡村旅游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代表助力,建议落地见实效
刘永杰的工作也离不开人大代表的监督与支持。乡人大代表们在调研中发现污水管网老化、设施损坏等问题,形成专项建议并持续跟踪督办。刘永杰积极对接代表意见,参与联合“会诊”,细化方案,强化施工监督,确保工程高质量推进。代表建议与行政执行同频共振,共同推动污水治理从“纸面”落到“地面”。
清流润民,初心不改践使命
如今,大石桥乡的村庄巷道整洁、沟渠清澈,房前屋后绿意盎然。污水管网改造虽为“地下工程”,却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刘永杰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书写担当,持续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清水长流。他说:“能让乡亲们过上干净舒适的日子,再苦再累也值得。”
刘永杰以躬身治污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环保人的责任与情怀。他依旧步履不停,穿梭于田间地头,督导着已建成污水设施管网的维护,谋划着下一步改造范围的扩容。他以躬身为笔、以汗水为墨,在大石桥乡的土地上,持续书写着清水长流、家园更美的动人篇章——这朴素的“里子”,正是和美乡村最值得骄傲的“高颜值”底色。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