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贾婉玉 “以前村里有矛盾,要么闷在心里积怨,要么吵到脸红脖子粗也没个结果。现在不一样了,干部们主动上门拉家常、理是非,再难的‘疙瘩’也能解开。”河南省唐河县滨河街道权庄村村民权某仲看着墙上崭新的村规民约,感慨地说。在权庄村,一群身兼村“两委”干部和街道议政代表身份的“多面手”与红白理事会、拧成一股绳,以移风易俗为抓手,用真心化解矛盾,用实干涵养新风,让文明和谐的种子在村里落地生根。
乡村治理中,矛盾纠纷往往像“拦路虎”,横亘在干群之间、邻里之间。权某仲与村组的土地纠纷,便是积压多年的一块“心病”。2021年初,权庄组修路及维修坑塘时,时任组长权某承与权某仲协商后,在其南沙岗的承包地内取土,可没过多久权某承意外去世,当年约定的补偿细节成了“糊涂账”。继任干部几次调解,都因双方各执一词而搁置,这一搁就是三年。
“移风易俗不只是改陋习,更要解民忧。群众心里有怨气,再新的风气也吹不进来。”权庄村党支部书记、街道议政代表王闪的话掷地有声。2024年秋季,权某仲到村委反映情况后,权庄村“两委”立刻联合红白理事会成立专班——熟悉村务的干部上门与群众拉近距离,红白理事会里德高望重的长辈用乡俗情理疏导情绪,懂政策的议政代表则负责摆数据、讲法规,一支“情理法”结合的调解队伍扎进了田间地头。
干部们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先当“小学生”。他们翻出泛黄的分地账簿,一页页核对当年分地时的原始记录,确认权某仲承包地面积为1.75亩;又调阅了2013年宁西铁路征地的档案,明确当时占地0.282亩,应余面积1.468亩。为了弄清争议焦点,他们还找到了2020年国储林征地时的丈量记录,原来当时承租方丈量的2.16亩里,包含了承包地旁的集体道路和权某仲自行开垦的荒地。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每一分都要算清楚,更要让群众心里亮堂。”调解小组一次次上门,把账本摊在桌上,把卷尺拉在地里,用事实说话。2024年底,经过耐心协商,村组先补偿了权某仲取土费用3000元,还承诺将承包地东侧道路复耕后归其所有,补偿款由其儿媳代领,这让权某仲心里的坚冰先化了一角。
可事情并未结束,2025年初,权某仲再次提出诉求:要求以国储林丈量的2.16亩减去现有面积1.82亩,按政府征地价5.2万元/亩补偿0.34亩的损失。调解小组没有推诿,而是邀请权某仲一起到地里重新丈量,确认现有面积确实为1.82亩,比账上应余面积还多出0.352亩。“您看,账上该给您的,一分没少;您开垦的荒地是集体的,咱得按规矩来。取土的补偿给了,多余的土地您还种着,再要补偿就不合情理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加上确凿的证据,让权某仲终于解开了心结。
这场持续四年的纠纷圆满化解,靠的不是“和稀泥”,而是“明事理、讲规矩”。在权庄村,像这样的矛盾调解故事还有很多。过去,村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邻里因鸡毛蒜皮小事闹僵的情况并不少见。如今,村“两委”干部和街道议政代表们主动扛起责任,把移风易俗的理念融入矛盾化解中,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公正、“换位思考解难题”的真诚,让村民们明白:遇到问题不用吵、不用闹,按规矩、讲情理,干部会帮大家找到公道。
为了让新风气扎下根,权庄村还把矛盾调解与村规民约修订结合起来,明确“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纠纷调解依规依理”等条款,让守规矩、讲文明成为村民的自觉追求。现在的权庄村,田间地头少了争执的声音,多了互助的身影;农家院里少了攀比的排场,多了温馨的笑语。
移风易俗,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点滴改变。权庄村的干部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矛盾,让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村民正循着新风向、新规矩,共同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