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幸生 军事科学院原军队建设研究部副部长、少将、研究员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作为法西斯的急先锋,一步步把中国推向了危亡的边缘。神州陆沉、国亡无日的严峻事实,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中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像核能一样聚集了起来,像火山一样迸发了出来,像黄河一样咆哮起来,汇成了不可抗拒的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各族各界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与日寇进行了长期的气壮山河的斗争,终于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迎来了中华民族湔雪耻辱、走向复兴的伟大曙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们民族发展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中国人民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谱写的一曲恢宏史诗。
【一】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军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发扬的时期,是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汇聚并得到最充分、最生动的体现的时期。
群情激愤,呼吁救亡。“九一八”事变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和强烈反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全国迅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浪潮。各大城市的大中学生纷纷走上街头,集会游行,发表通电,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投降的政策,武装民众,出兵抗日。工人组织了罢工、游行、抵制日货的斗争。其他社会各界也纷纷以不同的形式,呼吁抗日救国,支援抗日斗争。然而寇祸日亟,鲁难未已。1935年,北平学生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动和领导下,由北平发轫而波及全国的一二·九运动是中国人民被压抑的爱国情绪的总爆发,使抗日救亡最终发展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为实现全民族抗战进行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面对日寇日益昭彰的灭亡中国的野心,抗日呼声遍于域中,连国民党内部一切爱国的、有民族自尊心的人士亦要求抗日。宋庆龄、冯玉祥、何香凝等国民党左派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主张“立即停止剿共军事”“武装抗日”。一些地方实力派亦纷纷主张抗日,请缨参战。即使是一些右派人物也表现出一定的抗日意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识。
冲破阻力,奋起抵抗。“七七”事变前,国民党反动当局对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的野蛮侵略,基本上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步步退让,拱手让出了大片国土。然而处在前线的国民党军队的官兵对蒋介石错误的“君命”还是“有所不受”,他们拔剑而起,对日军进行了虽然有限、然而是英勇而坚决的抵抗,用碧血为蒙羞的祖国染上了一抹亮色。“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率部进行了有名的嫩江桥抗战,一举歼灭日军近一个团,重创其一个旅。1932年日军悍然发起了“一二八”,驻淞沪地区的第19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戴戟等将领率领下,冲破蒋介石当局设置的种种羁绊,奋起进行抗击,浴血奋战月余,打死打伤日寇1万余人,日军被迫三易其将,增兵10万。1933年,日本把侵略的魔爪进一步延伸到长城以南,但蒋介石仍然顽固地执行“安内攘外”的政策,广大爱国官兵冲破重重阻挠,战胜兵力不足,军费、粮饷难乎为继的困难,进行了艰苦的长城抗战。长城抗战之后,爱国将领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在中共的大力帮助下组成了抗日同盟军,继续进行了察哈尔抗战。国民党军队官兵抗日要求的高涨和发展,最终导致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以“兵谏”的方式逼蒋抗日。
捐弃前嫌,共赴国难。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并以民族大义为重,大力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开辟了一个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联合抗日、共赴国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坚持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原则,但始终注意了与友军进行战略的、战役的乃至战斗的协同与配合。在忻口、太原保卫战中,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多次参与重要作战计划的研究,毛泽东主席还通过周恩来对作战指导提出了慧眼独运的意见。战役初期,我115师、120师向进攻忻口之日军两翼及后方展开强有力的游击战,129师以一部夜袭代县阳明堡机场,使敌后方补给线几于断绝,攻势顿挫。娘子关失陷后,八路军在黄崖底、广阳、户封村等地连续伏击日军,掩护了沿正太路撤退的国民党军。武汉保卫战前后是国共两党关系最好的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保卫大武汉的任务,并派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一批领导干部和军事人次赴武汉协助国民党运筹和组织抗战。抗战期间,大部分国民党军队,特别是国民党在敌后的军队也注意了与八路军、新四军协同作战,有的部队还派出干部到八路军、新四军学习游击战术。这些构成了抗战期间两党两军关系的主流。
英勇杀敌,效命疆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堪称英勇杀敌的模范。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改编后一个月,我115师即在平型关首战告捷,击毙日军精锐板垣师团1000余人,击毁汽车马车数百辆,缴获大批军用物资,有力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全国人民于狂澜既倒中看到了民族的希望。新四军组建后,亦迅速挺进华中敌后。1938年6月17日,新四军先遣支队于镇江西南之韦岗,对日军展开伏击战,毙伤日军少校以下20余人,击毁敌汽车4辆。“脱手斩得小楼兰”,给铁蹄下的江南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八路军、新四军自出师至1938年底,对日军作战计1600余次,歼敌6万余人,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在广州、武汉失陷之后事实上成为中国抗战的重心和中坚力量。在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武装,英勇地战斗于黄河之滨、太行山上,驰骋于大江南北的河湖港汊之间,活跃于白山黑水的林海雪原之中,拼杀在广大的敌后战场,共消灭日军52.7万余人,伪军118万余人,为民族解放建立了殊勋。
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由于蒋介石片面抗战的政策及其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导致节节败退,半壁河山迅速沦丧,但广大官兵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样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初期,由于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挫败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极大地消耗和迟滞了敌人,并逐步改变了中日双方的战略态势。在淞沪会战中,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带领2营“800壮士”守卫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孤军奋战30昼夜岿然不动,连国际上都叹为奇迹。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抗战期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先后有左权、彭雪枫、杨靖宇、王德泰、周树东、罗忠毅、田守饶等高级指挥员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国民党军队亦有张自忠、郝梦龄、戴安澜、佟麟阁、赵登禹、王铭章等数十名爱国将领为国捐躯。除此以外,更有数以百万计的官兵血洒疆场,他们的名字鲜为人知,他们的业绩永垂不朽。
匹夫有责,各尽心力。抗日战争如狂飙疾风扫除了一般民众政治上的冷漠,代之而起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从城市到乡村,从上层社会到劳苦大众,从国内人民到海外侨胞,各族各届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民族存亡的关系,都为抗日救国贡献力量。真正做到了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在沦陷区,抗日救亡组织积极开展斗争,以隐蔽的方式向人民传播抗战消息,发动募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筹集药品等急需物资,组织和护送爱国青年投奔八路军、新四军。在大后方,妇女界、文化界组织了大量的战地服务团、救护队、抗敌剧社、救亡歌咏团,深入战地、农村进行抗日宣传,为前线将士服务。在抗日根据地,更是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前方杀敌打胜仗,后方生产忙支前的生动景象。
广大海外侨胞虽然远在异国他乡,但祖国的危亡仍强烈地牵动着他们的心。他们以各种形式积极支援并参加祖国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说:“有钱不出钱,有力不出力,是对祖国的大不忠”。他自己带头认购救国公债10万元,并坚持每月认捐“常月捐”2000元,直至抗战胜利。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华侨每年的捐款达1.6亿元,同时还捐赠了大批紧缺的军用物资,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长期抗战。广大华侨还踊跃回国从戎效力,印尼归侨女青年、八路军年轻的营教导员李林英勇地牺牲在敌后战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临节不辱,浩气千秋。“时穷节乃见,一一照汗青”。“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面对民族的敌人,面对日本法西斯的凶焰,中华民族的高贵的气节闪射出夺目的光彩。江西省原省长韩国钧宁死不受伪职;著名艺术家梅兰芳蓄须明志,不为日伪演出;回民抗日英雄马本斋的母亲怒斥敌寇,大义凛然,绝食而逝。山东省第六区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长范筑先的一个儿子战死之后,又将其长子和两个女儿送到延安。在聊城守卫战中他率众决战到最后,壮烈殉国,可谓一门忠烈。抗联女英雄、共产党员赵一曼被俘后,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临刑前仍高唱抗联战歌。其他如抗联女战士“八女投江”、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更是为人们广为传颂。这些可歌可泣的事例不胜枚举,汇成了一曲气贯长虹的中华民族的正气歌。
毋庸讳言,抗战期间中华民族也出现了一小撮败类,例如汪精卫、梁鸿志、周佛海之流。但是这些汉奸、卖国贼,不管他们曾经怎样名声显赫,怎样风云一时,一旦叛国投敌,就国人皆曰可杀,抗战胜利后被押上历史的审判台,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二】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表现出来的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新的伟大觉醒的标志,是中国历史的车轮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的标志。它使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跃上了新的层次,升华到了新的境界:
一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的坚定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与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其结果都以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中国一步步陷入被蚕食鲸吞的深渊。抗日战争则不同。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的耻辱,第一次取得了完全的胜利,真正恢复了民族的自尊和自信。由于有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彻底实现民族革命的坚定性。抗战初期,亡国论和速胜论亦曾一度甚嚣尘上,但是毛泽东同志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及时科学地分析了形势,分析了中日双方战争的性质以及国力、地理、经济、政治、军事、外援等影响和制约战争的诸种因素,从而既指出了战争必然具有的艰苦性和持久性,又揭示了侵略者终将灭亡的本质。一部《论持久战》预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终将胜利的前途,照亮了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历程。在抗战过程中,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特有的动摇性及其蒋介石积极反共的政策,国民党曾不止一次地表现出妥协投降的倾向和抗战的不彻底性,但全国人民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的历史潮流是不可阻挡的,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揭露、促进和斗争,迫于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的高涨,国民党终归还是把抗战坚持了下来。日本帝国主义是一伙凶残的法西斯野兽,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了野蛮的“三光”政策,我根据地一度进入了相当困难的时期。但所有这些都没有使中国人民吓倒、屈服。中国人民正是凭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赢得了“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二是举国迎敌、众志成城的空前的广泛性。一般地讲,抗日战争以前的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都是局部的,或者局限于部分地域的部分中国军队的军事行动,或者是部分群众的自发的反帝斗争,没有也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普遍地激发出来。而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爱国主义的发扬却达到了空前的广泛性。“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就是对这种广泛性的生动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的路线的指引下,为唤起民众进行了不懈的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国民党政府由于其阶级本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真正实践孙中山“唤起民众”的遗训,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全面抗战,但是日寇的炮声毕竟唤醒和教育了人民,这是不以一些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从白山黑水到宝岛台湾,从敌后战场到西南后方,到处燃起了熊熊的抗日烈火;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到商业界、实业界、演艺界、宗教界,各界民众都投入了救亡的洪流。军队民众齐心协力,敌前敌后互相配合,国内海外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这是中国过去历次反侵略斗争所没有过的。
三是在先进的阶级力量领导下、在统一战线旗帜的凝聚下所形成的高度的组织性。中华民族蕴藏着巨大的爱国主义潜能,但是过去中国处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状态,“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没有也不可能组织成强大的力量。无数仁人志士徒有一腔爱国热血,赍志以殁。历史的车轮进到抗日战争时期,情形就大大地不同。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不仅汹涌澎湃地迸发出来,而且是前所未有地组织起来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地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党提出的抗日主张和抗日路线使人民群众有了统一的意志,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使人民群众有了自己的武装,党倡导和高举的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汇聚起了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这就使中国人民的力量发生了质变。日本侵略者所面对的不再是少数仁人志士的匹夫之勇,而是亿万中国人民所筑起的铜墙铁壁,它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抗战期间,在统一战线内部固然存在着既团结又斗争的状况,存在着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种种曲折和逆流,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及其正确的政策策略,它毕竟保持和坚持了下来。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各个党派、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都进行了有意义的工作。
四是把民族解放战争与人民民主运动结合起来一新中国面貌的可贵的自觉性。在以往的反侵略战争中爱国志士的思想大都还一般地停留在忠君报国、抵御外侮的层面,很少提出相应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民主的要求。因而一方面不可能使这种斗争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也不可能从根本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面貌。抗日战争所标志的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不仅在于其为以往历次斗争所不曾有的对侵略者绝不妥协的战斗姿态,而且在于中国人民自己掌握自己国家命运、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主动精神。由于有了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由于有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武器,由于有了在这种新的观察和新的变革社会的实践中所产生的毛泽东思想,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先进的爱国主义者认识到,民族革命是不能脱离民主革命而独立存在的,国内政治的改进和抗战的坚持密不可分。“对于抗日任务,民主也是新阶段中最本质的东西,为民主即是为抗日。抗日与民主互为条件。”(毛泽东语)处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就全球范围看,不可分割地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作为一个长过程的中国社会的发展链条看,历史地属于中国新的民主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它的“最伟大、最活跃、最生动的一个新阶段”。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就是对这一历史进程所作的深刻的理论说明。综观整个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反对独裁、要求民主的人民民主运动与反抗侵略、争取解放的民族革命战争是相互交织、平行发展的,一浪高过一浪,从来没有止息过。这种爱国主义的升华和飞跃,大大推进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进程。抗战胜利后的历史表明,当日本帝国主义的末日来临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独裁统治的丧钟实际上已经敲响了。
五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统一的鲜明的时代性。中华民族曾以灿烂悠久的文明和海纳百川的气度著称于世,但近代却落伍了。末世封建王朝在一个长时间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然而却无法抵御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最终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遭际,使得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往往与某种盲目排外仇外的心理糅杂在一起。对侵略者仇视是对的,但盲目地排斥一切外部世界和外来文化,则不足取。近代世界历史表明,世界发展到今天,一个民族如果只是盲目排外,闭关锁国,不融于世界文明的大潮,不联合进步人类以及一切“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不利用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各种手段去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就不可能求得民族的新生,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它使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最终冲破了故步自封、消极自保的眼界,开始形成了一种健全、成熟、开放的民族心态。在世界格局中,在全人类和平、进步与发展的坐标系中考虑中国问题,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又一个显著标志。一方面,抗日战争这一场中国人民反抗法西斯强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决定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是完全一致的。正如毛泽东指出的:“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中国的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主战场,以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在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民族解放战争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积极参与并发挥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作用,注意到了争取有利的国际条件包括国际社会的援助。概言之,抗日战争使中国重新认识了世界,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以抗日战争胜利为标志,中国以一种新的姿态重新登上了世界舞台,它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三】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对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系统回顾和理性审视,我们可以得到哪些重要的启示呢?
第一,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蓬勃生命力、坚强凝聚力的民族,任何敌对势力灭亡中国、奴役中国、分裂中国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早在中华民族被讥为“东亚病夫”的时候,一些有识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就已经洞察了中华民族蕴藏的伟力。拿破仑曾小心翼翼地警告欧洲:让中国这头睡狮继续沉睡吧。然而侵凌一个民族不可能不唤醒一个民族,这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逻辑。且看近代中国,列强侵略瓜分豆剖,国内战争兵连祸结,何其多灾多难、积弱积贫矣!而一旦这一头睡狮被激怒、被警醒的时候,焕发出了多么磅礴的民族伟力!曾几何时,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强盗在中国人民筑成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落了个折戟沉沙的下场。谁蔑视中国人民的力量,谁就不能不受到惩罚。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共同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共同开拓和维护了祖国的疆域,共同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这种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渊源形成了各族人民对于祖国根深蒂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了各族人民共同的国家利益观,这就是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祖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放在第一位。抗战中不仅是汉族,满、蒙、回、朝鲜、壮、维吾尔等各兄弟民族都掀起并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在少数民族中同样涌现了大量爱国志士和抗日英雄。日本帝国主义扶植的满洲傀儡国,以及策划的“华北自治”“内蒙古自治”等丑剧,遭到了各族人民一致的唾弃和反对,或者名存实亡,或者胎死腹中。这充分说明任何外来势力和民族败类企图分裂中国都是不能得逞的,那些利令智昏的人们可以休矣!
第二,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是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解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蓬勃生命力和坚强凝聚力来自哪里?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这种力量的源泉和凝聚的内核就是爱国主义。没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没有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历史地考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所进行的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任务是民族独立,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以伟大的抗日战争作为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已经胜利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任务是民族富强,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和国家强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绵延于三个世纪之中的强国梦,我们必须更高地、更加自觉地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必须更为深入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长期不懈地抓下去。邓小平曾经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抗日战争的历史就是最可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富矿。我们要大力进行抗战史以及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使青年和人民懂得我们民族从屈辱、苦难和危亡中奋起,谋求自身解放和走向复兴的历史,从而慎终追远,固本强身,构筑起当代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要牢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有国无防”的历史教训,强化全民族的国防观念和国土意识,把富国与强兵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三,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必须与一定时期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历史任务相联系、相统一。“百万倭奴压海陬,神州沉陆使人愁”。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因此,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就是奋起抗战、救亡图存。如前所述,这种救亡图存,是中国五四运动以来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爱国主义与新民主主义又是相统一的。正是新民主主义赋予了爱国主义以崭新的时代内容,使它带有了以往历次反侵略战争中所不曾具有的新的特质,从而保证了这场空前的爱国主义运动免蹈过去的覆辙,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今天,我们的先辈梦寐以求并为之长期奋斗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历史任务集中地代表了当代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反映了现时代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的要求。拥护并献身于这一伟大事业构成了爱国主义在今天的时代内容。正像当年爱国主义与新民主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一样,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完全统一的。我们要向当年把人民群众召唤和聚集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一样,努力把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和凝聚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踔厉奋发上来。
第四,统一战线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汇聚中国人民爱国主义力量的有效组织形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全体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调动、发挥、组织和汇聚起来。中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是我们民族不死的精魂,永恒的动力。但是如果这种热情只是自发的,没有通过有效的形式把它很好地组织和汇聚起来,也不足以产生战胜敌人、变革社会的伟大力量。为此,必须在先进阶级的领导下结成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最重要的法宝之一。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就指出:“中国是否能由如此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解放出来,将决定于这个统一战线的发展状况。”他并且强调这个统一战线必须是完全的统一战线,全民族的统一战线,“是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统一战线,是工农兵学商一切爱国同胞的统一战线”。正是由于有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才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为新中国的建立铺平了道路。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我们也同样必须建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贯彻“实现整个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战略思想,不仅要结成大陆范围内的统一战线,而且还要结成广泛团结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的更大范围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五,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的先进代表,是最热忱、最无私、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所指引的方向代表了中华民族解放和发展的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抗日战争前夕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历史成就,使得今天处在民族敌人侵入的紧急关头的中国有了救亡图存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有了一个为大多数人民所信任的、被人民在长时间考验过因此选中了的政治领导者。”抗日战争的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正确的抗日主张,提出正确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策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促成、领导并坚持民族统一战线;只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才能作为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全民族一切生动力量,为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同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历史的昭示。
最后,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的伟大激活剂。“抗兵相若,哀者胜矣”。80年前,中华民族在最危亡的时候别无选择地奋起了,用战斗赢得了民族的新生。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感谢日本帝国主义这个反面教员。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抗日战争所带给中国人民的最大的觉醒,就是那种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刻骨铭心的危机意识,就是那一声终于爆发出的呐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今天,社会主义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任人宰割、任人欺凌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已经以前所未有的至尊自信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当年回荡于中国大地、并且已经定格于《国歌》中的那一句警世危言并没有完全失去现实意义。必须看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还是在风高浪急的洋面上航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势力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他们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在一些角落,被世界人民所战胜、所唾弃的法西斯的幽灵仍在游荡,战火仍然在这个星球的某些地方绵延燃烧。我国的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一些敌对势力还在千方百计地为我国的统一制造种种障碍。我国的南海等地的领土领海主权还受到一些国家的觊觎和侵犯。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一定要树立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一定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那种沉溺于歌舞升平中的现象是与我们民族在世界历史所处的地位以及面临的伟大任务不相适应的。
让我们重新奏响国歌,再一次感悟一下我们的先辈在80年前发出的呼唤吧——“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本文原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文章发表于1995年8月14日解放军报,在隆重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作者稍作改动后重新发表。)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