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科教文卫>正文

当我们讨论佛系青年时,别忘记那些沉默的年轻人

2018-02-01 16:34 来源:新华网思客

  原标题:当我们讨论佛系青年时,别忘记那些沉默的年轻人

  当我们讨论佛系青年、空巢青年时,谈论的主要是青年白领们的生活,是他们的喜乐忧思。而比例高达45%的青年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所思所想,很少能够进入公共视野。


  
  贵州龙里:春节临近 快递企业迎来物流高峰。图/东方IC
  “你可以来玩,也可以不来玩;你来玩,小青蛙会出去旅行,你不来,小青蛙照样过日子,旅行、吃饭、看书、写信。”
  一款名叫《旅行青蛙》的游戏爆红,朋友圈到处都在晒自己的“蛙儿子”。《旅行青蛙》的火爆,让远在日本的制作方完全出乎意料,他们现在还一脸懵,搞不明白,为什么突然就在中国火了。
  有人认为,这是一款佛系游戏,小青蛙自己想去旅行就去旅行,想发呆就发呆,想看书就看书,玩家给“蛙儿子”起了名字后,全程无互动。放在“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的背景下,就能理解年轻人对这种慵懒的、无欲望的生活的向往。
  同时,对于空虚寂寞冷的空巢青年来说,旅行青蛙又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汹涌的爱意和牵挂,与早前的《恋与制作人》一样,都满足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淘宝发布的《2017年中国空巢青年图鉴》数据显示,20-29岁的空巢青年总数超过了5000万,其中“90后”占到了60%以上。也就是说,每6个90后中,就有一个漂泊在异地,成为了“空巢青年”,正是他们捧红了《旅行青蛙》《恋与制作人》等手游。
  佛系、空巢青年、旅行青蛙,年轻人的话题总是容易引发社会的关注,成为一段时间内的焦点议题。不过,当我们谈论90后乃至于95后,谈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时候,我们谈论的究竟是谁?90后也好,95后也好,能不能用佛系、空巢青年等概念等来一体概括,当我们试图帮助年轻人解决他们所遭遇的生活或者工作困境时,面向的是整个90后群体,还是只是一部分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教育经历、就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区别,年轻人实际上分化成为两个不同的群体。一份调查显示,在16岁-35岁的青年人口中,有40%左右是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大约45%则为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农民工。当我们讨论佛系青年或者空巢青年时,实际上,更多是对前者生存状况的讨论,而与后者没有多大的关系。而更多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很少能成为热门话题中的人群。
  两类不同的年轻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他们经常打交道,前者需要后者服务,后者以服务前者为生。他们就生活在前者的身边,他们是快递小哥、外卖小哥,是商场超市的导购员、收银员、保安 ……
  但两类不同的年轻人之间是割裂的、隔绝的,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多交集,甚至缺乏共同的话语体系。他们可能来自同一个村,同一个镇,同一个县,但却因为不同的教育经历,不同的就业,而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当坐在写字楼里的年轻人,下班后回到租住的房间里,为“蛙儿子”出门旅行寄来一张明信片而欣喜不已时,外卖小哥还奔波在大街小巷,为前者送去温暖的晚餐;前者因独居而感到空虚、寂寞,越来越多的人养起了宠物,成为了猫奴狗奴,而后者,奔波一天、疲惫不堪,甚至都没有力气来思考孤独这样的“宏大命题”——群租房里半夜鼾声四起,他们想要的不过是一片宁静;写字楼里的年轻白领,在纠结着要不要离开北广上,要不要去新一线城市寻找机会;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年农民工担忧的,则是大城市能不能给他们留下一席之地。
  毫无疑问,当我们讨论佛系青年、空巢青年时,谈论的主要是青年白领们的生活,是他们的喜乐忧思。而比例高达45%的青年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所思所想,很少能够进入公共视野。或者他们也在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中发出声音、展现生活,但是却很难进入主流话语空间,很难得到掌握更大话语权青年白领们的关注和认同。喧嚣的舆论场上,热闹是青年白领的,沉默则属于青年农民工们。
  在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上,青年农民工无疑也属于弱势群体。以大城市落户为例,在这一轮人才大战中,各大城市纷纷放开了落户限制,落户成为城市吸引年轻人的一个有力筹码。但是,分析各地的政策,会发现大多数城市都设置了较高的学历门槛,基本都要求学历在大专以上,只有郑州等少数几个城市,将学历要求降低到了中专。能否落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享受诸如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可以说,能否落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不能真正在城市扎根。城市的各类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政策都与非户籍人口绝缘,就是一个例证。

  那些在低技能行业工作的年轻人们,他们来到大城市,也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对于城市的发展而言,低技能群体和高端人才都是城市建设的主体,都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公共讨论中,他们是失声的、是沉默者;但是在城市公共政策制定上,不能忽视甚至排斥他们,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城市生活的主体,也不仅仅因为他们在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更在于因为他们也有追求幸福、有尊严地生活的权利。(杨三喜


(责任编辑:周金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