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 >名门之后>正文

戎马一生为报国

——陈人康讲述开国上将陈士榘的故事

2018-04-13 14:58 来源:《祖国》

   二渡赤水时,很多战士脚部红肿溃烂,刚好渡河地点选在了赤水河东岸的茅台镇,陈士榘让架设浮桥的战士用酒倒在脸盆里轮流泡脚疗伤。由于茅台酒的作用减轻了脚伤,战士们架桥任务完成得十分出色。 后来毛泽东在过桥时对陈士榘说:“你们真是有办法哩!喝了茅台酒,洗了茅台脚,架了茅台桥,过足了茅台瘾啊”! 





在共和国57名开国上将中,陈士榘是其中颇具传奇色彩与个性的一位。他早年的经历,是他那个时代高级将领的一个缩影。陈士榘虽然没有受过专门正规的军事训练,但作战英勇、灵活机智。自秋收起义起,一步一个台阶走来,从一个普通的士兵成长为一名共和国上将。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陈士榘驰骋杀敌、英勇作战、舍生忘死,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立下了卓越功绩。建国后,陈士榘担任工程兵司令员长达20多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国防工程的奠基人,他也为我国的国防工程、“两弹”基地工程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近日,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了陈士榘四子陈人康,听他讲述父亲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


少年立志报国

1909年4月14日,陈士榘出生在武汉黄土陂的新军工程营里。如今,在陈士榘出生地,武汉黄土陂工程营旧址上,树立着一块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正是在这里打响,推翻封建王朝统治的辛亥革命由此拉开了序幕。这一年,陈士榘刚刚两岁多,在这样风云激荡的岁月里,他度过了自己的幼儿时代。

辛亥革命后,陈士榘随家人迁往北京,直到九岁时,才被送回荆门老家。在回家途中,一个意外事件深深刺痛了少年陈士榘。那天,陈士榘父亲的行李被盗,他就去找日本船长帮忙查看,可是日本人根本看不起中国人,看着父亲被骂受辱,愤怒的陈士榘忍不住冲上去帮腔,却被日本人狠狠打了一耳光,这对陈士榘的心理影响非常大, 少年陈士榘心中深深的困惑:为什么外国人如此猖狂的在中国土地上欺负中国人?带着这份困惑,陈士榘回到家乡,进入龙泉书院读书,当时的龙泉书院是一所倡办新式教育的学堂,在这里,陈士榘的困惑有了答案。龙泉书院有一个中学教师叫胡孟平,他是中共党员,专门开办夜校给学生讲述革命进步思想,陈士榘正是通过胡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这位传授先进思想的老师后来成为中共荆门县委第一任书记。

中国屈辱的近代史让陈士榘渐渐明白,国力衰弱和政府无能才是人民苦难的根源。从那时起,陈士榘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报效国家!然而,他的报国梦该怎样实现呢?陈士榘开始寻找人生的方向。当时,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已经在南方各省展开,在革命思想激励下,1926年,年仅17岁的陈士榘毅然加入了当地的农民协会,积极带领同乡青年上街演讲,斗争恶霸地主进行革命宣传。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陈士榘的举动很快被当时的反动政府视为“暴徒” 受到通缉,陈士榘被迫离开荆门,投奔在武汉的叔叔、中共地下党员陈雨苍,在陈雨苍的指引下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进入董必武领导的湖北学生军事训练班学习,同年7月,他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从此,陈士榘踏上了青春报国的革命征途。

 陈人康说:“父亲兄妹十人,只有父亲走上了革命道路,这与他的革命背景、阅历和当时的社会局势是分不开的。”


青年跟随毛泽东

1927年9月,陈士榘所在的警卫团被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秋收起义第一团,在这支部队里,陈士榘认识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物——毛泽东。 秋收起义爆发后,由于敌强我弱,进攻长沙失败,起义部队由5000多人减员到不足1000人,失败情绪开始迅速蔓延。 在部队生死存亡关头,9月29日,作为秋收起义领导者的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发起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而稳定了军心。

当时,年仅18岁的陈士榘被毛泽东的革命思想深深打动,毛泽东为中国未来指引的方向,正是他一直寻找的报国之路。虽然起义遭受挫折,但陈士榘却更加坚定了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决心,此后,毛泽东成为陈士榘一生紧紧追随的人,沉浮起落、从未变过。 “父亲后来也曾说过,毛泽东是成就他一生的人。”陈人康说。1927年10月15日,起义部队在湖南省酃县水口镇秘密举行了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这是三湾改编后,部队第一次发展新党员,毛泽东亲自主持的入党仪式,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主持,当时宣誓入党的也仅仅有六位,陈士榘正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天也成了陈士榘一生难忘的日子。

没过多久,陈士榘的表现又一次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由于作战时每每冲锋在前,陈士榘在战士当中威信颇高,1927年11月28日,中国共产党员领导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之际,陈士榘当选为士兵代表,成为县政府三个常委之一。 得知消息后,毛泽东对陈士榘开玩笑地说:“你做了县太爷,你也是个‘山大王’哩”。从1927年底到1934年,陈士榘跟随毛泽东,先后参加了井冈山会师和后来的五次反围剿战斗,屡有出色表现,他也从一名普通战士迅速成长为红一军团司令部作战科长。



首创“茅台疗法”

除了作战勇猛,执行任务时,陈士榘也不乏机智灵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长征途中“茅台洗脚”的故事。关于这个故事,民主人士黄炎培曾在1943年赋诗一首:相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不过黄炎培并不知道,当年提出用茅台酒洗脚的那个人就是陈士榘。

1935年3月,二渡赤水后,中央红军为摆脱国民党部队的追击,决定向遵义西南地区转移,时任教导营营长的陈士榘奉命在赤水河上选择渡河点架桥。经过勘察,陈士榘把架设浮桥的地点选在了赤水河东岸的茅台镇附近。当时部队连续在雨天行军打仗,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很多战士脚部红肿溃烂行走困难,但架设浮桥的任务又十分紧迫。情急之下,陈士榘突然想到了近在眼前的茅台镇。陈士榘知道茅台酒含酒精具有消毒止痛作用,所以在架设浮桥前,他先让战士们喝了点茅台酒,又叫大家用酒倒在脸盆里轮流泡脚疗伤。由于茅台酒的作用减轻了脚伤,战士们架桥任务完成得十分出色。后来毛泽东在过桥时对陈士榘说:“你们真是有办法哩!喝了茅台酒,洗了茅台脚,架了茅台桥,过足了茅台瘾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遵义会议过后,毛泽东任命陈士榘为“设营司令”,把“打前站”、“查民情”、“摸敌情”、“探路情”的艰巨任务交给了陈士榘,相当于开路先锋的角色。


越级“参谋”曾挨克

1946 年12月,华野拟组织鲁南战役。当时华中野战军以粟裕为首,坚持打两淮,以报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之仇,而山东野战军以张云逸为首,要求苏中部队北上打鲁南。双方意见相持不下,陈毅左右为难,举棋不定。12月22日,参谋长陈士榘与政治部主任唐亮向中央发报:“目前,苏北、鲁南均处于严重阶段。我们只能钳一面,突击一面。南线敌第七军、七十四师等部已受严重打击,无力单独北进,华中野尚有四十四团,足以稳定苏北局面。而鲁南进攻之敌计三个师十四个团,我军只有十师、警旅五个团。如郯、马、临沂地区失守,将影响华东全局。建议按原计划集中山东野战军主力回援鲁南,粉碎敌人进攻后,再配合华中野战军会歼苏北之敌,尔后出击淮北。”中央军委于12月24日回报,同意陈、唐建议。并指示:“要打一个比宿北战役更大的歼灭战,鲁南战役关系全局,此战胜利,即使苏北各城全部丧失,也有办法恢复。”

陈毅知陈、唐擅自向中央发报后,大怒:“你们向中央告我的状!”粟裕见中央回电后,沉默一日即向山东靠拢。鲁南战役大捷,创造了我华东野战军在一次战役中歼敌两个整编师、五个旅和一个快速纵队的先例。鲁南战役后,整个华东战局发生了重大转变,从1947年3月至8月,华东野战军先后在一系列战役中连续取得胜利,基本上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企图,而作为华野参谋长的陈士榘功不可没。毛泽东解放后曾当面夸奖道: “陈士榘你的风头出尽了,华东几个大仗打的不错!”


临危受命担重任

新中国成立后,工程兵部队的建设水平仍旧明显落后于其他先进国家,除了落后的现状亟待改变,当时,工程兵还面临着另外一项重大挑战。 1951年12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给负责军委工作的周恩来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中详细阐述了设立工兵司令部,加强工程兵部队建设的重要性,同时还明确提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实施国防工程。国防工程是指用来防御外来武装侵略的军事工程,包括永久性防御工程、大型指挥所、军用码头、军用机场、大型后方仓库和通信设施等。

1952年9月,正在南京解放军军事学院担任教育长的陈士榘接到了一项任命,由他担任刚刚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司令部第一任司令员。在选择工程兵司令的人选上,除了陈士榘还有一位同样是从井冈山走出来的开国上将陈伯钧,当时军委把两个人的履历交付到军委主席毛泽东的手里时,毛主席看了陈士榘的履历笑了,说道:“陈士榘祖父克山、克水,父亲工兵管带,那么工兵司令非陈士榘莫属”,陈士榘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做了工程兵司令。

工兵,又称工程兵,是担负军事工程保障任务的兵种。工程兵这个兵种,对于陈士榘而言并不陌生,陈士榘的父亲曾是干这个的,1909年4月,陈士榘就出生在位于武汉黄土陂的新军工程营里,说到新军,它是清朝晚年建立的一个按照西洋军事装备组建的一个军队。当时的新军工程营是中国最早的专业工程兵部队之一。陈士榘的父亲时任武昌新军工程营管带,他参加了辛亥革命,率部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所以说,无论是从从事工程的家族基因,还是从战争贡献来说,陈士渠任工兵司令可谓名正言顺。

“其实父亲主要是负责前线作战的,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一直都是担任参谋长,并不直接搞工程。建国以后随着国家政权的稳定,为了防止外国入侵,要组建新的工程兵,父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点的将。但是父亲担任工程兵司令一干就是23年,从1952年一直干到1975年退休,他是解放军军兵种中在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司令。”陈人康回忆说,父亲在接到工兵司令的任命后,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当时朝鲜战场呈胶着状况,美国甚至一度对中国发出了核威胁,在这种形势下,建设具有强大防御功能的国防工程,不但是中国的现实选择,更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然而,要在中国长长的边防、海防线上,以及广阔的内陆地区修建国防工程,却并非易事。国防工程首先必须能够抵御强大的火力打击,同时还要有很好的隐蔽性,所以一般都是由钢筋水泥建造的,而且大部分国防工程都是地下或者半地下的,在山区建设起来难度非常大。国防工程建设的主力军、骨干就是工程兵,能不能干好?作为司令的陈士榘至关重要。

 改变工程兵的落后现状和实施国防工程,这两大重任同时摆在了陈士榘面前,他将怎样完成肩负的使命呢? 接到任命后,陈士榘很快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针对建国初期工程兵分工不明、专业混杂的局面,他决定,将工程兵划分为工程工兵团、舟桥工兵团、建筑工兵团,各自按专业分工进行训练和战备。 陈士榘还着手建立了工程兵的专业教育、科研体系,以提升部队的工程技术水平;同时,他用两年时间在全国增设了40个工兵团,以满足国防工程需要。 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对工程兵的未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工程兵也由此踏上了现代化、正规化的道路。

 在陈士榘的率领下,一项项国防工程顺利实施,虽然这些工程绝大多数仍深藏于我们无法看到的隐秘之处,但它们却形成了一道极其坚固的屏障,时时守护着国家安全。陈士榘晚年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曾自豪地说,“万里长城其实只有4000多公里,而我们修建的国防工程才是真正的地下万里长城。”谈到国防建设,陈人康认为:“以父亲为代表的工程兵将士,他们改变了我国近代以来一直有边无防的境地,因为我国的近代历史屡遭西方外敌从海上和边境的入侵,建国以后这种境况依旧严峻。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实行封锁,所以我们要建立巩固的国防工程来进行防御,改变我国近代以来有边无防的情况。父亲陪同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考察了中国的周边地形情况,有计划、有步骤的沿海沿边梯次进行了国防工程建设。一旦发生战争,首先我们可以依托坚固的国防工程来抵御,第二就是可以保障我们的战时指挥畅通,第三是我们可以囤积部队、贮备物资和大量的车辆武器弹药等等。现在可以自豪的说,无论是海防、边防,我国构筑的国防工程已彻底改变了有边无防的状况。”



 “两弹”升空的幕后英雄

1955年9月27日,在共和国第一次授衔仪式上,46岁的陈士榘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3年后的1958年,开国上将陈士榘已年届50岁,他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最为重要的一项使命——担任特种工程指挥部的司令员兼政委。接到命令后,陈士榘意识到,一个创造历史的时刻降临了。此前开始建设的国防工程,更多是用于抵御强敌入侵,而导弹和原子弹如果试制成功,则将对外来敌对势力形成无可比拟的巨大威慑。中央军委研究决定,根据中国自行制造导弹和原子弹的需要,立即着手建立导弹试验基地和核试验基地,两个基地的建设任务全都交由特种工程兵负责。

陈人康向记者介绍说,“当年父亲率领的十万特种工程兵,其实就是‘两弹’工程,父亲除在1958年担任特种兵工程指挥部的司令员兼政委外,还担任了特种工程勘察设计组的组长,为基地选址,他率领苏联专家、核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天上地下跑遍祖国大西北。经过一番执着的找寻之后,核试验基地确定建在新疆马兰,导弹基地则选址在甘肃酒泉。随后,一声令下,一支为数10万人的特种工程部队浩浩荡荡奔赴大西北,身为中国工程兵司令员的父亲则兼任起了这支特种工程部队的司令和政委,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由此拉开了序幕。”当时陈士榘身兼的任务并不轻松,1958年6月,也就是陈士榘才走马上任两个月,国防部长彭德怀就给陈士榘下达命令:在1959年6月之前必须交付一期工程。

“两弹”基地都是建在数百公里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漠地带,除了基本生活条件极度匮乏,自然环境更是恶劣到了极点。 当时,由于机械设备数量很少,主要靠人工作业,施工过程困难重重,因此,陈士榘不得不在两个基地之间常年往来奔波,身体极度劳累,甚至一度晕倒在工作现场。当时中国为了在苏联1959年6月撕毁核协定后造出自己的原子弹,特意将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命名为596。就在苏联专家撤走之后不到一个月,中国成功试射了第一枚导弹,基地一期工程顺利承受住了实弹的检验,直到今天,陈士榘负责建造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依然在使用,同时马兰核试验基地也进行过几十次的原子弹、氢弹试验,包括地上地下空中。后来中国参加了禁止核试验条约,停止了核试验,但是马兰核试验基地提供的大量数据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之一,“两弹”成功爆炸卫星上天的时刻成为了陈士榘生命中最为荣耀的记忆,而马兰也由此成为他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他去世之后将部分骨灰就安葬在那。

由于陈士榘负责“两弹”基地的建设,张爱萍负责原子弹的爆炸试验,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不久的1965年元旦,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新春军民联欢会上,毛泽东一手握着陈士榘,一手指着张爱萍说道:“你们做窝,他们下蛋,我们中国人说话开始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陈士榘和张爱萍这两位开国上将成了会场上最开心的人。

成功的背后,十万工程兵付出了宝贵的青春,很多干部战士甚至是从抗美援朝回国时就直接坐军列来到大西北的。基地施工部队经过严格的筛选,执行高度的保密制度,所有人都不许写信、不许打电话、不许发电报、不许回家,更不许家人探望,可以说包括父亲在内整个部队就像从人间蒸发一样,所有的官兵家属也承受了亲人离别的考验。陈人康回忆道:“当年父亲带领7169部队(特种工程兵部队代号)十万大军秘密开进去,在圆满完成任务后,他们默默无闻的撤出来,高度的保密致使至今媒体、影视上并没有太多他们的报道,而人们的眼光大多集中在科学家身上,试验部队上,这些人笼罩在巨大的光环下。然而那些真正为‘两弹’前期工程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特种工程兵却一直成为了幕后的英雄,他们是共和国的真正无名英雄。”

陈人康说:“父亲一生为之自豪的有两件事:第一个是跟毛泽东上了井冈山,经过22年的艰苦岁月,是父亲指挥部队占领南京总统府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参与创建了新中国;第二个就是建国后带领十万工程兵创建了‘两弹’工程。这是父亲一生中深感荣耀的两件大事。”


严父留下的宝贵财富

在陈人康的眼中,生活中的父亲是威严的,是典型的严父。陈士榘对自己的儿女曾这样说,“我首先是你们的首长,其次是你们的父亲”。陈人康回忆道,“回到家,只要穿着军装,我们都要向父亲敬礼,然后再叫爸爸,父亲的话一言九鼎”。说到家规,曾接受过私塾教育的父亲在儿女的教育上也不失严厉,用尺子打手板也是常有之事。陈人康说,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事业狂、工作狂,从家庭角度来说,父亲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父亲。在父亲眼里,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

陈士榘一生清廉,晚年时曾多次对儿女们说,“以后你们从我这里继承不了多少遗产,除了一些书我身边的一切都是国家的,房子、汽车包括家具都是公家配给我的,所以以后你们要自食其力,从我这里你们得不到什么东西”。

陈士榘戎马一生,支持子女去当兵,家中的六个子女都在部队当过兵。“父亲也是出于对我们的一种历练,也没有让我们通过当兵来升迁的想法。16岁时,我去当兵并且成了家中的第三代工程兵,被派到工地,在缺乏机器的条件下完全是做体力活。第一天连指导员就找到我,说你不能搞特殊化,你是司令的儿子,你不能跟家里要钱,不许和家人打电话。在当时通讯非常难的情况下,连里就一部电话。陈人康说直到当兵第三年,才如愿以偿地回到家,因为连年获得五好战士并以五好战士代表的身份出席北京兵种的表彰大会,虽然一贯严厉的父亲没有当面表扬夸赞,但那份欣喜可想而知。

“虽然自己经历了军队生活的艰辛,但是这也同样是一种磨砺与修行,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陈人康16岁当兵,17岁那年正赶上云南地震,他的部队奉命前往救灾,灾难来临发生的很多事使他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心灵上都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洗涤,对一般的困苦感觉根本不在话下,在心理上具有很强的承受力,“所以人的一生酸甜苦辣都要尝一些才好。”陈人康说,这可能就是父亲留给他的宝贵财富。

“我的一生到现在就是从军和从教两个事业,军旅生涯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历练,我和父亲一样与军队有着深厚的感情。”陈人康说。无论是从军还是从教,父亲对陈人康的人生之路影响很大。陈士榘戎马一生,从18岁就已经从军,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陈士榘在其军旅生涯中也从事过教育,担任过红军教导队的教官、随营学校的校长、华东军政大学的副校长、解放军军事学院的教育长。“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还是很自豪的,无论是从军还是从教都是我喜欢的,这与我父亲的经历有相似的地方,我为我父亲感到自豪的同时,也认为我的从军从教经历让我的人生没有虚度。”陈人康说。陈人康现已退休,但仍是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井冈红军人物研究分会红军后代授课团成员,是江西干部学院的特聘老师,他站在父亲当年战斗过的井冈山,继续诉说着父辈们的故事……(记者 庞颖 宋志娇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