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时代人物 >龙行天下>正文

他初中没毕业,但全中国学生都认识他

2018-07-13 11:56 来源:谈资

    7月10日,著名慈善家、教育家田家炳先生去世,享年99岁。

    田家炳没读过什么书,放在现在,连初中文凭都拿不到。他虽办实业发家,但也不算是什么巨富,尤其金融危机后,他卖了自己的别墅,晚年一直租住在附近一个不过100平米的小公寓里。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后半辈子却紧密地跟教育、慈善牵扯在了一起,他把个人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捐助,尤其是教育业,他拥有众多“博士”、“教授”的名誉称号,而他足以配得上这些称谓。

    1.

    五四运动爆发的那年,田家炳出生在广东梅州,在贫困的梅县,田家是很富裕的家族,老来得子的父亲希望这个家里唯一的男孩能“彪炳百代”,为他取名“田家炳”。

    作为唯一的儿子,是幸运,也是不幸,田家炳读书到初二的时候,父亲突然去世,他不得不辍学来继承父亲留下的砖瓦窑生意,这一年他才16岁。两年后,少年田家炳决定赴南洋闯荡,他只身一人从汕头经香港漂洋过海去了越南。抗日战争爆发,西南联大的学子们在昆明冒着炮火读书的时候,田家炳在越南靠卖瓷土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那是一个冬天,越南一点也不冷。

    之后的几十年,田家炳的事业越做越大,瓷土生意因为战争被迫中断后,他又转战印尼,投资橡胶工业,到他上世纪50年代末迁居香港以前,以田氏的树胶公司为首带动下的橡胶和塑料生产,成为当时印尼影响力最大的支柱产业。

    1958年,田家炳举家回到香港定居,他又开始新的事业:生产人造革,一干就是近半个世纪,成为享誉东南亚的人造皮革大亨。而他的慈善事业,就是从香港开始的。

    2.

    他一边做生意,一边做慈善,50年代到70年代,他在香港为医院捐款,参与推动社会福利工作。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开始,田家炳才终于有机会为中国的教育“做贡献”。

    1979年,60岁的田家炳回到自己出生的家乡大埔县,修马路,建桥梁,建第一所田家炳中学,那是他最初的在内地的慈善捐款,从这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据统计,从80年代开始,田家炳捐助的中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益事业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达90%。他最乐意到内地经济较差、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去捐款。他更偏好捐赠给中小学,用他的话说,这种捐赠“回报率”更高,这种回报,不是指财富上的回报,而是整体教育水平的回报,他认为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重点就在于基础教育。至于捐赠大学的时候,他主要捐给师范大学,1996年四川师范大学修建的田家炳楼,就是田家炳进入内地捐建的第一所高校。

    直到现在,北至黑龙江,西到西藏新疆,几乎每个省份都遍及着由田家炳捐赠而修建的各种中学、小学、书院、图书馆……而几乎每一所省级以上的师范大学,都有一座田家炳楼,南京师大、湖南师大、山东师大……

    3.

    田家炳对自己很“抠”,他自称“孤寒鬼”,刻薄、吝啬,他说他就是“清代戴瓜皮帽的那种老人家”。他出门搭公车,出行自己带肥皂,也不喝矿泉水,就随身带一个反复使用很久的塑料瓶子,里面装自己烧的白开水。

他的子女不少,五儿四女,晚年的时候,因为经常被邀请到自己捐赠过的学校访问,每次出行总有一个儿子或者女儿陪着他。除了照顾年迈的父亲,子女们还有一个任务——替田家炳吃完他吃不下的饭菜。无论是创业还是生活,他都始终教育自己的后代遵奉节俭。

    而这位节俭到吝啬的“孤寒鬼”,却在1982年捐出自己价值10多亿的4栋大厦,成立“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全部用于公益。

    2001年,他又把住了37年的别墅卖了。那是他自己买地,自己画图,自己修建的房子,曾经市值一个多亿港币,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仅卖了5600万,他的朋友们以为是他的经济出了问题,不得不得卖房周转,殊不知这几千万元的“收入”全是他用来建学校的。据说卖房款其中的300万,还是因为买主得知田家炳的所作所为后,追加给他的。

    可以说,这个文化水平不高、连普通话都说不流利的老人,一个曾经创造过商业奇迹的“生意人”,在“教书育人”上所做的贡献,其实并不比一线的专业教育工作者们低。

    他小时候没读过什么书,赚了钱却不计回报地帮助别人读书,每年从因他修建的学校、教室里走出的学生成千上万。

    他不是中国(甚至不是香港)最有钱的人,也不是捐献钱财最多的慈善家,但却是捐出财产比例最高的人,有人说他是“全中国最傻的傻子”,他也不在乎。

    他获得过很多荣誉,但他最感恩,却也最惭愧的是,1993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他觉得那是“人生中最大的荣耀”,因为是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何其荣幸能用上自己的名字。

    4.

    节俭、谦逊、赤诚……这些如今变得稀有的名词,用在田家炳身上不为过。在某些方面,其实也代表了以他为首的上一代华人企业家的特质。

    邵逸夫,娱乐产业大亨,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连年向内地捐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截至2012年赠款金额近47 .5亿港元。霍英东,曾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改革开放以来,致力于投身内地经济建设,投资捐赠内容涵盖交通、教育、体育、医学等。何鸿燊,港澳企业家,晚年致力于流失海外的中华文物收复。还有香港的李嘉诚、吕志和、台湾的蔡万霖等等。

    这一代的企业家,大多出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后的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一带,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深,却又饱受战争之苦,特殊的时代赋予他们特别的海外创业机遇和强烈的家国情怀。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又从功成名就的地方,回到出生的家乡,从这里开始,创办实业,也回报社会,将民族命运与自身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传承着,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传统中国商人的优秀品质。

    那是珍贵的,曾经作为“华人”、“华商”的赤子之心,值得被镌刻在一颗浩瀚宇宙中的星星,值得被时代所铭记。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