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军事观察 >环球军事>正文

抗美援朝中展现的“长子情怀”和“忠诚担当”

辽宁超过一半男劳力加入战勤工作

2018-08-22 17:04 来源:辽宁日报

1950年,辽西省委《关于立功担架队与模范干部的表扬通报》

支前的民兵担架队。

核心提示

省档案馆中保存的几份资料,让记者感受到辽宁人在抗美援朝时期“人人争当战斗英雄,个个要做支前模范”的激情。为夺取胜利,我省人民展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斗争意志,创造了一桩桩催人泪下的生动事例,谱写了一篇篇惊天动地的乐章,体现出“长子情怀”和“忠诚担当”。


保家卫国我当先

长期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剥削、压迫的辽宁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人们刚刚走出战争阴霾,沐浴着自由的阳光,享受着当家做主的喜悦。然而,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朝鲜,战火波及中国境内。看着被敌机炸毁的房屋、家园,被炸死、炸伤的亲人,激起了全国人民极大的愤慨。我们刚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不容侵犯,刚刚过上的美好生活不容破坏。

饱受帝国主义蹂躏的辽宁人民更深切地懂得“有国才有家”的道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辽宁人民以长子情怀,再一次展现了对祖国的忠诚担当。党中央发出号召以后,辽宁人民第一时间行动起来,踊跃参军参战、献工献粮。在省档案馆保存的1950年至1953年的档案中,写满了“保家卫国”,辽宁人民从各个方面,用尽一切办法,毫不吝啬、倾尽所有来支援抗美援朝。从各级政府到街道、乡村,人们心中只有一个观念:祖国的荣誉、祖国的安危高于一切。辽宁人民不仅派出自己的优秀儿女参加志愿军,用生命和鲜血帮助朝鲜人民反抗侵略,保卫祖国,还动员了大量的车辆、牲畜、粮食和物资,在人力、物资上进行了有力的支援。对军烈属以及参战民工家属在生产、生活上都给予了优待,基本上保证了烈军属的生活,鼓舞了志愿军的士气。

辽宁人民以舍我其谁的豪情,充分展现了共和国长子的勇气和担当。如今,这份担当已深入到辽宁人的骨髓,新时代辽宁精神正是把辽宁人这种忠诚担当再次彰显出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入新时代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临阵出征:“告诉我妻子一声就行”

当时,辽宁地区分为辽东、辽西两省和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5个东北行政区直辖市及河北省的部分地区。1950年7月中旬,我省各地组织社会各界召开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座谈会、演讲会和群众游行大会,愤怒声讨美军侵略行径。

史料记载,1950年10月,彰武机务段接到做好入朝参战准备的指令,全段所有党团员和90%的职工都报了名,最后选定66名职工入朝。1951年4月24日是勇士出征的日子。机务段职工郑克俭这天刚下夜班,他先上街买了二斤鲤鱼送回家,告诉妻子:“一会儿回来吃”,然后来到车站欢送工友参军。在赴朝职工的列车即将开动时,前方报告“赴朝职工还少一位”。这时,现找人已来不及,郑克俭立即跑到领导面前说:“段长,就让我去吧!”二话没说登上出征的列车。段长问他还有啥要求,他只说了一句话:“请领导告诉我妻子一声就行!”

省档案馆工作人员于淑娟告诉记者:“很多单位和地方报名人数数倍于所需人数。档案资料显示,到1953年,辽宁参军参战人员总数为321579人,占男劳力总数10.66%。”

记者在一本功勋册上发现许多辽宁籍军人名字:新宾满族自治县的赵宝印,用步枪击落美军轰炸机,是志愿军中用轻武器打下美军飞机第一人;曾立过四次大功的西丰人刘文华;汉江守备战的特等功臣,清原县人赵连山;创下志愿军空军个人击伤敌机最高纪录,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赵宝桐;志愿军出国入朝作战中击毁美军第一辆坦克的战斗英雄秦永发……


担架队:炮弹不断地在担架前后方落下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大批辽宁人投入到战勤工作中,参加各种战勤工作人员有246.2万人次,占辽宁总人口的11.7%,占17岁至50岁的男劳动力的52.13%。

一份《关于立功担架队与模范干部的表扬通报》档案,显示时间是1950年12月23日。重点通报了昌北担架第七大队第一中队的事迹:全队在20天完成了四个月的运粮任务,荣获“立功中队”称号。

于淑娟介绍,担架队组成人员中有工人、农民。他们或是随军作战或在后方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转运伤员、运送粮食等物资,一般经过一个月训练即出发。担架队的家属按军属待遇,以互助代耕办法,解决其家庭生产与生活问题。

1950年11月9日,《东北日报》刊登了《沈阳市郊六王屯农民志愿组织担架运输队坚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文。文中有段话很生动:“区劳动模范鄂春生说,我最近听说美国鬼子没皮没脸地侵占朝鲜,还一而再、再而三地派飞机来轰炸咱们东北,我心里可窝火了。前两天,我侄杨振声已志愿到朝鲜打美国鬼子去了,我当时很同意。我虽然年纪大了,不能去打仗,现在我志愿把今年增产的粮食500斤献出来支援朝鲜人民军。”

担架队在战场上随时面临死伤的威胁。曾被评为“支前英雄”的阜新籍担架队队员宁儒贤这样回忆:“刚进入朝鲜时,为了躲开敌机的空袭,经常都是急行军,每个晚上要走120里路,最多时要走180里。”“在担任前沿部队担架队期间,天黑,下着雨,路滑,走起路来步步是稀泥。敌人的炮弹不断地在担架前后方落下,地面上是密密麻麻的弹坑。每绕过一个弹坑,担架都颠得很厉害。”往山上走时,一不小心伤员就有可能骨碌下来,他就把担架挎到脖子上,两手拄地,前面的人跪着走,后面的人站着走,双膝都被鲜血染红了。

东北人民政府公路管理总局成立由600辆汽车与近1300名运输人员组成的抗美援朝运输总队,直接参与支前运输工作。

据统计,仅东北地区农民参加过抗美援朝担架队、运输队、民工队随军入朝的就有21万多人,另有技术人员3万多人。


奉献:1952年全省“捐”出235架飞机

面对战争给养短缺,志愿军缺衣少食的情况,辽宁人民积极响应号召,开展生产节约运动,改进生产技术,农民自愿拿出增产的粮食,工人纷纷捐献工日。同时,全省掀起了捐献武器运动,捐出了大量车辆、牲畜、粮食等物资支援志愿军。大家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粮,谁也不肯落后。

于淑娟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全省上交公粮量占粮食总产量的17.4%;1951年,全省上交公粮量占粮食产量的19.5%。在捐献飞机方面,1952年,全省捐款总数为3.408亿元,能买235架飞机。辽东省原计划捐募32架飞机,结果捐募款额可购买飞机72架。捐献运动大大改善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提高了他们的作战能力,更有效地打击了美国侵略者。

作为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我省各大工厂开足马力,职工超常规工作,大力发展生产满足前线所需,成为支援前线的生产供应基地。沈阳橡胶七厂在展开爱国主义生产竞赛时,全体职工的出勤率达到了95.4%,成品率提高到99.6%。一些工厂钻研攻关,摸索出一些新工艺和新技术,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1950年10月,中共中央下达紧急命令,限沈阳重型机器厂在20天内完成10万把军镐的制造任务。“沈重”全厂上下紧急动员,大胆采用“以铸带锻,铸锻结合”和“串铸”等新工艺,使生产效率提高数十倍,经过日日夜夜的连续苦战,终于在第19天完成10万把军镐的制造任务,如期把军用物资送上前线。本溪市原煤公司1951年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的119.4%,完成增产节约计划的105.18%。1952年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的115.3%,完成增产节约计划的171%。

我省广大妇女也参与到支援前线工作中。她们中除了一部分人参军参战外,大部分人在后方参加军服加工,制作慰问袋、晒干菜等工作。招待站附近的妇女同胞参加到洗衣服、看护伤员工作中。


家书:“把美国鬼子打跑了再回国”

抗美援朝期间,前方战士与家人保持通信往来。1951年底,辽宁地区仅21个县就邮出37.5万封信。这些信件先邮寄给当地的抗美援朝总(分)会,再转交到前方将士手中。

崔义恒是东北人民政府公路总局的一名职工。1951年,他赴朝参加公路抢修任务。崔父在给他的信中这样写道:“希望你就不要惦念家中琐事了。要你把抗美援朝的工作比家中的事情看成更重要,这是为救朝鲜而保卫祖国的光荣事业。我们后方的人们,都在羡慕你们亦都准备着去杀(敌)人咧……最紧要的是希望你们把美国鬼子打跑了再回国,好过平安日子,努力!”这封信饱含父亲对儿子的期盼。在父亲心中,没有家中琐碎之事,国家利益、保卫祖国才是最紧要的事情,爱国情怀溢于言表。

1952年,辽西省委书记郭峰、副书记傅雨田给志愿军的慰问信中,对辽西省拥军优属工作重点进行了介绍:烈军属、荣复军人到处受人尊敬。绝大部分区、村互助组对烈军属和志愿担架队家属都尽心照顾,自觉自动地给烈军属和志愿担架队家属包耕、包粮、担水打柴。“要人有人,要马有马,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到。”锦州市还办了一个军属养老幼孤院,专门收容无依无靠的烈军属和幼年的儿童,老年人享受安适的生活,儿童能够及时上学。

于淑娟告诉记者,省档案馆还收藏了许多社会各界写给前线战士的慰问信,向英勇杀敌的战士们表达崇高的敬意,对美帝侵略者表示强烈的愤慨,决心要努力学习、好好工作,尽自己的全部力量支援志愿军……每次读来都能感受到文字间深沉的爱国力量。

档案资料显示:1951年全省烈军属总数为364243户,享受代耕土地207212亩。也就是说,烈军属所有土地的一半享受到了代耕。对贫困烈军属的子女入学均给予免费、升学优先录取待遇。这对鼓舞战士斗志和稳定参战的民工情绪起到了积极作用。

于淑娟说:“辽宁人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以一切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了志愿军的作战,并且给志愿军以巨大的精神鼓励,他们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受到了全国人民和志愿军指战员的赞扬。”(于淑娟

于淑娟: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档案专业,同年进入辽宁省档案馆工作至今,现任副研究馆员,曾参与《近百年来辽宁地区水灾简况》《记忆中的辽宁》《新辽宁博览》《风物辽宁》等十余部史料汇编的编辑工作。

在抗美援朝中,与朝鲜一江之隔的辽宁肩负着繁重而光荣的支前任务。在十分困难和艰苦的情况下,我省各界人士全力参加和支援抗美援朝:大批青年走上前线;大量民工和技术人员奔赴战场;捐献了许许多多的飞机大炮;物资源源不断地发送到前线;掀起的生产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辽宁省档案馆供图)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