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 >历史人物>正文

他被誉为“军歌之父”,是唯一一位为两个国家的军歌谱曲的音乐家

2018-12-10 15:34 来源:祖国网

他被誉为“军歌之父”,是唯一一位为两个国家的军歌谱曲的音乐家

作曲家郑律成

    郑律成,中国籍的朝鲜作曲家。创作了大量歌曲、歌剧、电影音乐等。其歌曲中《延安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绿色的祖国》、歌剧《望夫云》等最著名。被誉为“军歌之父”中国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在《作曲家郑律成》序言中写道:“他是当代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的作曲家,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因病在北京去世。

    2009年,郑律成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革命也需要音乐”

    郑律成,原名郑富恩,1914年8月13日出生于朝鲜(现韩国)全罗南道光州。由于日本人的侵入,家道渐渐败落下来。小时候,郑律成患有口吃,被发现有音乐天赋后开始学习小提琴。1919年,光州爆发了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三一运动”。郑律成的父亲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受其影响郑律成的三个哥哥都参加了朝鲜和中国的民族独立运动,而且后来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郑律成也在父亲和兄长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浓烈的抗日情怀。

他被誉为“军歌之父”,是唯一一位为两个国家的军歌谱曲的音乐家

19岁时的郑律成

    1933年,郑律成的三个哥哥先后为朝鲜和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19岁的郑律成随着一批进步的朝鲜青年来到中国,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并参加朝鲜革命组织“义烈团”、“朝鲜民族解放同盟”等抗日组织。在学校期间,校长金若山发现了郑律成的音乐爱好,于是决定让他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音乐,因为“革命也需要音乐”。毕业后,郑律成结识了一批左翼作家和进步人士,还同南京文艺界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并向田汉、冼星海等请教声乐。他一边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音乐。

抗战时期,以“歌”为枪

    “七七事变”后,战火蔓延到整个上海,郑律成不得不做离开上海的打算。进步人士杜君惠向他介绍了延安以及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长征的故事。而关于为何选择去延安,他后来在《我的政历》中这样解释道:“在上海期间,杜君惠对我的政治教育是很大的。告诉了我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情况和延安情况。当时我的年龄也不太想念书,也信仰共产主义,又想到前方去抗日……”1937年10月,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奔向了延安。先后进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

他被誉为“军歌之父”,是唯一一位为两个国家的军歌谱曲的音乐家

鲁艺音乐工作团在街头对群众演唱抗战歌曲

    1938年,郑律成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他的音乐天赋和延安火热的革命氛围碰撞一起,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热情。在当时那个艰苦时期进行创作,没有丰富的乐器,郑律成就用手拍着大腿,用筷子打着节奏,坚持创作了多部经典的音乐作品。1938年4月间,他创作的歌曲《延安颂》一经问世,就由延安迅速传遍全国,对许多进步青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起了直接的鼓动作用。这一年,郑律成年仅24岁。

他被誉为“军歌之父”,是唯一一位为两个国家的军歌谱曲的音乐家

1939年,郑律成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教唱歌

    1993年,《延安颂》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永载中国音乐史册。2013年,中国著名词人乔羽在“郑律成碑文”中写道:“……抗日战争之初,律成到延安不久便写出了《延安颂》,这首歌曲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鸟儿,迅即从延安飞到各个解放区,飞到全中国,飞到海外各地。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我们的队伍中有一代人便是唱着这首歌,热血沸腾、义无反顾地奔向革命圣地延安的……”

    1939年1月,郑律成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延安期间,作为人民军队的一员,郑律成渐渐熟悉了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的光辉历史:秋收起义、井冈山红旗、遵义会议、爬雪山、过草地、铁流两万五千里、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根据地……这些都激励着年轻的郑律成,成为他音乐创作的食粮。在音乐家冼星海写成的《黄河大合唱》的影响下,他同公木合作,写了《八路军大合唱》,把自己对人民军队的热爱谱进了乐曲。大合唱中的《八路军进行曲》后来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在隆重的开国大典上,这支名曲回响在天安门广场上空。以后它又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歌。

他被誉为“军歌之父”,是唯一一位为两个国家的军歌谱曲的音乐家

郑律成在延安

    1942年5月,郑律成参加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聆听了毛泽东主席的教导。同年8月,郑律成被派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

绽放在延河岸边的爱情之花

    生于四川巴县的姑娘丁雪松,眉眼儿秀气,1938年初进入延安时,刚刚19岁。在女子大学,她是校友会俱乐部的主任。这个腰扎皮带、短发拂耳的女子,引起了郑律成的注意。郑律成常常老远跑来,找她商量文娱方面的事情。两个人在一起谈音乐,谈身世,也谈经历。两人的出身一样贫苦,年龄也相当,谈到高兴处,两人便站在苍茫的黄土高原上,对着长河落日、塞上孤城放声高歌。郑律成听了丁雪松的歌声,称赞她是一个很不错的女中音。他哪里知道,早在重庆市的教会学校文德女中学习时,丁雪松就无师自通,学会了吹洞箫、横笛,还会弹风琴,而且开始接触西方宗教音乐,被吸收到唱诗班。想不到半年之后,她会在如此辽阔的黄土高原上,与异国朋友一起发出这样荡人心魂的肺腑之音。

他被誉为“军歌之父”,是唯一一位为两个国家的军歌谱曲的音乐家

郑律成夫妇在平壤的合影

    一天,丁雪松回到自己的窑洞,眼睛忽然一亮,惊讶地看到全屋收拾一新,窗台上放着一瓶盛开的马兰花,桌上放着一本包着皮儿的书。翻开书的扉页,是《安娜·卡列尼娜》。送书人署名“郑律成”。丁雪松的心怦怦直跳——她明白,是美妙的歌声、是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把他们连在了一起。于是,他们用两年时间,克服了曲折的政治阻力,最终圆满结合。

    郑律成与丁雪松成婚那天,周扬主持婚礼,宾客挤满了窑洞。郑律成是个好猎手,打了两只黄羊招待大伙,红红火火地热闹了半宿。

    1943年4月,他们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生活非常艰难。为了给女儿补充营养,郑律成卖掉了自己千里迢迢背进延安的心爱的小提琴,给女儿起名为“小提”。

    由于丁雪松要下乡工作,就在她考虑暂把孩子送给别人抚养时,郑律成毫不犹豫地担当起了“保姆”的重任。他先是弄了两只母羊,平日里挤羊奶喂养女儿,碰到洗洗涮涮更是一丝不苟,生怕委屈了女儿,俨然一个充满了“母爱”的好父亲。

他被誉为“军歌之父”,是唯一一位为两个国家的军歌谱曲的音乐家

郑律成、丁雪松和女儿郑小提合影

    不久女儿小提患了百日咳后又得了痢疾,高烧不退,人们都说这个孩子活不成了。郑律成将从前方带回来的退烧药放在针管里,自己给女儿注射。就是这样一次一次的注射,终于使她退了烧,创造了奇迹。 

周总理亲自写信调郑律成回中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郑律成携夫人回到朝鲜后,历任朝鲜劳动党黄海道委宣传部部长、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团长、朝鲜国立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等职。在此期间,他谱写了歌颂朝鲜人民斗争和中朝友谊的《朝鲜人民军进行曲》《中朝友谊》等许多作品。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丁雪松在平壤担任的是华侨联合会总会委员长及新华社驻平壤分社社长。夫妻二人分别为各自的国家辛勤工作。

他被誉为“军歌之父”,是唯一一位为两个国家的军歌谱曲的音乐家

郑律成与夫人丁雪松

    中朝两国正式建交,中国政府决定在平壤建大使馆。按照两国的约定,郑律成和丁雪松必须面临国籍的抉择——夫妻之中,必须有一人加入另一方的国籍。这年9月,丁雪松奉调回国。不久,周恩来总理亲自写信给金日成主席要调郑律成回中国。郑律成手拿周总理的信件和金日成主席的批文,迟迟不肯离开他正遭战火蹂躏的家乡。郑律成说:“我的同胞正在受难,在这个时候离开朝鲜,心里非常不安。”朝鲜外务省办手续的同志就劝他:“既然周总理亲自来信要你回去,你切莫放过这个机会。说到心里不安,你回中国去还有机会弥补。你还可以以一个中国音乐工作者的身份,再到朝鲜来,做援助朝鲜的抗战工作,不也很好么?”

    据说金日成拿着周恩来的信件,说了一句话:“调郑律成回国?可以嘛,中国共产党给我们培养了那么多干部,现在你们要一个郑律成,不成问题。”后经周恩来批准,郑律成加入中国国籍,夫妻二人回到中国并恢复了中国共产党党籍。

他被誉为“军歌之父”,是唯一一位为两个国家的军歌谱曲的音乐家

郑律成与夫人丁雪松在天安门观礼台上

    回到北京后,郑律成被分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1950年12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创作组的成员,郑律成和刘白羽、欧阳山尊、凌子风、李瑛等人一道去了朝鲜。他和刘白羽合作写了《歌唱白云山》,他和魏巍同志合作谱写了具有浓郁朝鲜风情的《亲爱的军队亲爱的人》,并与欧阳山尊同志合作谱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和《志愿军十赞》。

    1956年,郑律成调到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创作室作曲。他深入工厂、农村、边防,足迹踏遍了中国大地,到处寻找新的创作原料,为工农兵创作,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他被誉为“军歌之父”,是唯一一位为两个国家的军歌谱曲的音乐家

郑律成在乡间采风

    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在北京突发脑溢血逝世,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他被誉为“军歌之父”,是唯一一位为两个国家的军歌谱曲的音乐家

郑律成、丁雪松之墓(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数十年间,郑律成谱写了360余首(部)不同形式、体裁的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以淳朴简练的语言、铿锵有力的节奏、庄严豪迈的曲调,深刻地刻画了人民军队的形象,表现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和排山倒海的气势,如进军的号角,伴随着人民军队成长壮大和人民战争胜利的历程,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力量和政治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988年7月25日被中共中央军委正式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他被誉为“军歌之父”,是唯一一位为两个国家的军歌谱曲的音乐家
本文系祖国网编辑据历史资料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