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祖国时政 >专题报道>正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决策

2019-01-16 10:51 来源:《祖国》杂志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同志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5月3日,中共中央肯定了邓小平的正确意见。7月,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再次重申,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原则。

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刊登此文;当天,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5月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进行了转载。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1978年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着重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坚持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提出“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

全会重新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左倾”错误观点。

全会审查和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其中包括关于1959年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等人的错误批判和错误结论、关于薄一波等61人案件、关于“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以及对邓小平1975年工作的评价。全会认为,过去那种脱离党和群众的监督,设立专案机构审查干部的方式,弊病极大,必须永远废止。

全会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订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省、自治区、直辖市讨论和试行。为把农业搞上去,必须首先在农村实行改革,推行联产计酬责任制。

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建立经济特区

 建立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习仲勋、杨尚昆向中央汇报,提出要发挥广东的优势,邓小平对此表示支持。他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并指出“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的建议,派出工作组赴广东、福建考察,与两省领导共同研究办特区的问题。考察组经过调查研究,确认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具有建立特区的诸多便利条件。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和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同意两省报告中所提的“试行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大包干的经济管理办法”,决定“先在深圳、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作为吸引外资的一种特殊方式。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特区。“出口特区”成为特区的最初称呼。

1980年3月,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会议同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内涵更为丰富的“经济特区”。同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关于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中央认为,一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央决定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是正确的,成绩是显著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决定开放沿海14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80年6月和1983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海南岛问题座谈会纪要》和《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确定对海南实行以对外开放促进岛内开发的方针,决定加快海南岛的开发建设,在政策上放宽,给予较多的自主权。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设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

1990年4月,党中央正式批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经验,借鉴部分外国资本主义经验结合而成的新时代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体系理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今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再次重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二,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再次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第四,继续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既无理论支撑,也没有成功的先例。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进行有机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1978年,中国提出改革开放,改革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到底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并不是很清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过程中,通过艰辛的实践探索逐步明确的。

1979年11月,邓小平率先发出“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疑问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从党的十二大正式使用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党的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认为计划和市场作用的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不再使用“计划经济为主”的提法,到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不断深化,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和成熟。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也标志着中国在经过了15年的歧视待遇之后,终于有了享受与其他世贸成员同等待遇的权利。

对于世界贸易组织来说,有了中国的加入,将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可以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而对于中国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家的经济体制将更加符合通行的国际规则,大大改善产业形态和投资环境,将巨大的市场潜力逐步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从而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提供一个庞大的市场和商机。这无疑是一件中国与世界实现共赢的大好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迈向新世纪的宣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具体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成为指引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大会审议和通过了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报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根据这些要求,报告对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部署。这些方针政策,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勾画了宏伟蓝图。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使用“科学发展观”概念,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中国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区域协调发展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具体内容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提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继续发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进一步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并提出了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着重从五个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工作部署:一是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四是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五是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决定》提出了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党的重要奋斗目标。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坚持市场导向,人才管理机制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队伍得到长足发展。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构建和谐世界

2005年4月22日,在雅加达亚非首脑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向世界各国发出呼吁:“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这是首次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7月1日,中俄首脑进行会晤,将“和谐世界”的概念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第一次确定为两国之间的共识。9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丰富内涵。

2006年8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和谐世界的理念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集中体现,是对我国和平外交宗旨的继承与深化。和谐世界的理念推动中国外交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的和平外交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和谐世界理念下的中国外交是全方位的和平外交,它突出展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全方位的和谐和发展。可以相信,在和谐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外交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改革开放大事记(略)

2012年11月15日,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习近平为中央军委主席。11月29日,习近平、李克强等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提出并阐述“中国梦”,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12月7日-11日,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期间讲话指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讲话指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3月5日-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会议选举习近平为国家主席、国家中央军委主席,张德江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李克强为国务院总理。9月7日、10月3日,习近平分别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

2014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10月23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11月19日-21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会议确定乌镇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系统阐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带动全党全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出,“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不能以党自居,不能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12月18日,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2016年7月22日,首次“1+6”圆桌对话会在北京举行。此后,中国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劳工组织、金融稳定理事会每年举行一次“1+6”圆桌对话会。

2017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4月26日,我国第一艘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出坞下水。5月3日,世界首台单光子量子计算机在中国诞生。5月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10月18日-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大会通过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大会认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18年1月18日-19日,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3月5日-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会议选举习近平为国家主席、国家中央军委主席,栗战书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李克强为国务院总理。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北京揭牌。4月13日,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海南要着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11月5日-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郑杰川 张帅)


(责任编辑:李园慧)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