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国家安全>正文

耄耋老兵倾其所有为老战士建立一所纪念馆

2017-06-02 11:16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乡村小院里的战争记忆

何其芬老人在纪念馆里整理藏品。王文生 摄

    66年前,18岁的安徽当涂青年何其芬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的战场岁月成为何其芬一生最难忘的记忆。2016年,83岁的何其芬在当涂乌溪镇自费建成一座“老战士纪念馆”,以纪念那场战争和牺牲在异国的战友。

    纪念馆大门左侧挂有“志愿军精神颂·老战士纪念馆”木牌,屋檐下的白墙上写有“不可忘却的伟大胜利”“不可忘却的拼杀精神”等鲜红大字,两侧的玻璃窗上分别贴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巩固国防、传承后人”等字样,让这个普通的乡村小院平添了一股红色气质。从规划、设计装潢、修缮房屋、布置展品,老人亲力亲为。“我这些年退休工资大多花在这上面了,前后花了19万多元,自己把自己的油水都榨干了。”何其芬老人说。

    建成后的纪念馆有300多平方米,有两个展厅,还有图书室和接待站,陈列的历史照片有800多幅,军装、军功章、军帽、军用水壶和茶缸等物品,许多都是志愿军老战士捐献来的。

    “我们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许多珍贵的物品都是老战士们热心捐献的!”采访期间,何其芬双手捧出一套洗得发白的旧军服,衣服背面留有血迹,衣服内里,缝制的白色标识上有“一九五一年”字样。老人激动地说:“这是老战士王可发捐赠的,这么多年了,花钱也买不来,珍贵得很哩!”王可发今年87岁,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是连队通信员兼红旗手。一次战斗中,他被一颗子弹击穿了举旗的左手掌心,鲜血溅到他的军服上。这件血色军衣,被王可发当作传家宝,珍藏了半个多世纪。

    目前,参加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在当涂县健在的还有300多位。何其芬老人说:“我要抓紧去寻找、联络,请他们口述战斗经历,进行录音录像,目前已在黄池、乌溪、石桥找到了15个人。”

    2016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6周年纪念日,也是何其芬“老战士纪念馆”开馆的日子。

    “选择这一天,就是为了铭记历史,将那一段英雄岁月留给后人。”老人说,纪念馆开馆半年多,慕名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就是春节期间,都有附近的村民前来参观,小小的纪念馆成了乡村里的一道别样风景。(记者 费士廷 特约记者 周海良)

    原标题:传承是最好的铭记

    ——何其芬义举引发的心灵震撼

    战争是一本沉甸甸的历史教科书。翻开其中一页,或让人热血沸腾,久久难以平静;或让人在深刻的反思中保持清醒,凝聚信心和力量。84岁老人何其芬筹建老战士纪念馆的义举,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上投入一粒石子,在他自己、抗美援朝老战士及前来参观的青年学生的心中激起了阵阵涟漪。

    一切都没有忘记,一切都不能够忘记

    人生七十古来稀。对何其芬来说,他的古稀之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1951年7月,入伍仅5个月的何其芬跟随部队入朝参战,成了志愿军中的一名卫生员。1956年转业后,他先后任过狱医、厂医,后又个体行医10余年。

    70岁那年,何其芬彻底放下工作,回家颐养天年。赋闲在家,以往战争年代的往事又不断在眼前浮现。“寻找老战友”的念头开始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当年在前线,除了救护伤员,何其芬还临时负责掩埋牺牲战友的遗体。

    一切都没有忘记,一切都不能够忘记。何其芬说,他一生最难忘那两次掩埋烈士的场景。

    一次是凌晨3点多,从一线运下来3具烈士遗体,原计划挖3个坑,再竖块木板作标记。夜黑草深,土硬石坚,敌人的飞机在头顶盘旋,又不能用手灯,天也快亮了,天一亮,目标就暴露了,阵地就完了。在这种情况下,何其芬和另外两名战士决定把3名烈士遗骸掩埋在弹坑里。

    “这是我第一次亲手掩埋战友,由于烈士身上没留下任何标识物,3位牺牲的战友连姓名也没有留下。”何其芬触动极深。

    第二次掩埋烈士,何其芬负责登记和收集遗物。“那场战斗很惨烈,战友们有的腿炸没了,有的胳膊炸没了,庆幸的是,这些战友的上衣、裤腿上都写着或绣着各自姓名、部队、籍贯的标识。”这一次,何其芬亲手掩埋了六、七十具烈士遗骸。说起这些,何其芬眼眶红了,几度哽咽。

    “我要办个老兵纪念馆,让更多的人记着他们。”每当想起牺牲的战友,何其芬的心里就像有团火在燃烧。

    这些年,何其芬跑北京、丹东、郑州,到朝鲜、韩国,寻找健在的老战友,搜集与战争有关的资料。在山东淄博的家里,有一间房内曾堆满了各式各样收藏品。

    “由于没啥经济实力,办馆一直没个着落。”何其芬常叹息:“一旦我死了,这些东西可能也就保不住了。”

    2016年清明,何其芬返回安徽老家祭祖,乡下的侄重孙何家祥得知老太公的想法后,当即表示支持,并把自己的家具厂厂房腾出来办馆。

    县、镇领导听闻后,也纷纷出面协调、给予帮助。2016年9月底,在何家祥、何家兴、何家旺3个侄重孙的大力帮助下,何其芬的老战士纪念馆终于竣工落成。

    开馆当天,北京、南京、郑州、温州等地老战友纷纷发来贺信,有的特意赶来庆贺。一时间,何其芬和他的老战士纪念馆成为街谈巷议的佳话。

    “看你整天忙忙乎乎的,到底图啥?”有时候,亲朋好友并不完全理解,何其芬也坦言,自己的积蓄全都用到了建馆上,2014年他去韩国迎接抗美援朝烈士遗骸回国,路费都是找人借的。

    “烈士们为国捐躯、埋骨他乡,我还活着,我要让更多的人记着他们!”何其芬说,困难再多都要坚持走下去。

    向前走,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煌煌烈士尽功臣,不灭光辉不朽身”。战争硝烟已经散尽,但那些为祖国和平稳定献出鲜血和生命的“最可爱的人”境况如何?在收集战争遗物、筹建纪念馆的这些年中,何其芬也寻访到不少健在的老战友。

    几年前,在山东省沂源县南鲁山镇,何其芬结识了志愿军老战士唐敬礼。唐老比何其芬大3岁,独自一人生活,家境很窘迫。

    “他生活那么苦,从来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从不给组织提要求,我每次去看他时都要带些礼物。”何其芬说,一次他带了一套旧式军装给老人穿,没想到平时佝偻着腰、走路都要拄拐杖的唐老,一穿上军装立刻挺直了腰,还给自己敬了一个礼。那一刻,何其芬的眼睛湿润了。听说何其芬要建纪念馆,唐老向他竖起大拇指:“这件事值得做。”

    84岁的老战士张可照,家就在南广村,距纪念馆仅有300米远。他1949年入伍,曾入朝作战3年,荣立两次三等功。何其芬的老战士纪念馆开放后,他几乎每天都来。

    “当年,我们村一起参军入伍有4人,抗美援朝作战后,就回来我一个人,想起那场战争,我心潮起伏。我感谢何其芬,他把我的想法表达出来了,我天天到他这里来,从心里想协助他。”张可照眼圈红了。在纪念馆玻璃柜里,记者看到经何其芬整理的张可照的事迹。

    88岁高龄的老战士张以荣在朝鲜战场作战中,战斗最激烈时,两个班只剩下他和班长两个人。他的听力也被炮声震坏了,听人说话很艰难。可一听人说起何其芬,老人立刻激动起来:“他这个事情做得好,让下一代看一看,好啊。”

    向前走,不能忘记走过的路。采访结束时,张可照老人紧紧握着记者的手说:“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宝贵的。我们铭记战争,收藏战争,不是留住仇恨,而是为了和平。我们热爱和平,捍卫和平,反对战争。”

    和平需要守护,英雄值得敬仰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忘记就意味着背叛。”打开老战士纪念馆那厚厚的一摞留言簿,一位位青年学生的留言,让记者感受到一颗颗因触摸历史而跳动的火热的心。

    2016年11月5日,老战士纪念馆开馆第10天。乌溪中学学生张亮、张强、丁杰、鲁冠亚相邀打球,路过纪念馆时,忍不住走了进来。没想到,他们一看就是3个多钟头。

    “这4位同学看得仔细、反复,边看边议论,还齐声阅读,一字一句发出声音。”何其芬回忆起了当时的情景。

    触景生情,14岁的丁杰在留言簿上郑重写道:“在乌溪的抗美援朝老战士纪念馆里,我见到了一位老兵……在这位老兵身上,我感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许许多多英雄儿女为国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情怀。”张亮同样感触很深:“志愿军的精神值得发扬光大,值得我们学习。”他这样写道:“他们是祖国的骄傲,人民的骄傲”“学习他们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我们应该懂得如何爱国”。

    自第一次参观老战士纪念馆之后,16岁的张安楠带着同学再次来到这里,她这样写道:“踏入馆的那一刻,心中有种神圣感又有种幸福感。神圣感在于,这段历史在我心中它是可歌可泣的。幸福感在于,能有这样一个老战士纪念馆作为宣传革命先烈及抗美援朝史实的载体,实在令我心生幸福感……”

    当历史照进现实,总有一束光点亮我们。学生王建写下这样的感言:“前辈们为我们子孙后代作出的牺牲及丰功伟绩,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和缅怀。没有他们的牺牲和付出,不会有我们的美好生活。我们要时刻谨记历史,做爱国敬国的中华好儿女。”

    除了偶然路过,更多慕名而来。清明前夕,乌溪第三小学师生集体参观学习,瞻仰革命历史。13岁学生华梦涵第一个写下内心的感动:“这里让我们记起那些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这里也让我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大家纷纷留言,有的碰到不会写的字,就找字典翻,边查边写:“先辈们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而失去了生命。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吾辈应当谨记,永远热爱祖国,敬爱这些英雄……”“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向老战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54岁教师张久庚带领学生参观后挥笔写下“思想的源泉,精神的家园”八个大字。19岁大学生张瑾写道:“思前人不易,亦很感动他们之间的战友之情,也希望后人能感恩战士们的舍命之义。”

    吃水不忘挖井人。青年学生王旭的感言也是许多参观者的共同感受:“抗美援朝,这一场战争是伟大的,它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把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应当谨记,永远记在心中。向这些可爱的人敬礼!祖国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和平需要守护,英雄值得敬仰。小小的留言簿,一个个年轻而又火热的心向世人展示,何其芬老人播下“火种”,传递大爱,以微薄之力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激励身边人不断浇筑我们的精神长城。(记者 费士廷 特约记者 周海良)

    原标题:为了和平 收藏战争

    一位耄耋老人,本该颐养天年,却不辞辛苦,东奔西走,倾其所有,返回家乡建立老战士纪念馆,为下一代留下历史的记忆。

    60多年前那场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但是战争留下的伤口并未痊愈。何其芬老人以自己的方式缅怀战友、纪念历史,让今天的年轻一代能有机会走近当年那些抗美援朝的老战士,透过珍贵藏品还原当年的战争岁月,进而感受到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无疑,这个老战士纪念馆也是一个阵地。“我们不说话,让历史说话。”何其芬老人反复强调一个事:他建馆的目的并非为了铭记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在采访何其芬老人时,他谈起当年战场中战友的牺牲、自己的遇险,曾几度落泪,哽咽不能言。老战士纪念馆内外处处张贴的“和平”二字让人懂得,即使在中国最普通的乡村,人们也懂得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什么。

    “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何其芬老人不是第一人。早在2003年,就有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在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陆续建起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川军抗战馆、援华美军馆、抗日战俘馆5个抗战主题展览馆和中国壮士群雕广场、抗战老兵手印广场2个抗战主题广场。让战争的历史记忆照亮和平的未来,何其芬老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人。

    “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这就是何其芬老人和他的老战士纪念馆带给世人的启示。(记者 费士廷)

责编:仵倩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