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 >抚今追昔>正文

红军后代重走长征路川西北行之三——泸定桥祭拜无名英魂

2019-10-28 12:09 来源:《祖国》

    2019年10月25日下午,红军后代重走长征路考察团沿大渡河北上,来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泸定桥战场遗址。






    泸定桥又称“铁索桥”,建于清朝康熙时期。当时藏族和汉族的物质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转渡,效率很低,两岸货物常堆集如山,一些鲜活食品因无法及时过河而腐烂。军队频繁调动在这里形成梗阻。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统一和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的梗阻,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第一座桥梁。

    铁索桥次年完工。桥体分别由桥身、桥台、桥亭三个部分组成。桥身,由十三根铁索组成,是泸定桥的主要组成部分。东西桥台之间净跨100米、铁索长101.67米、桥宽2.7米,踏上木板铺设桥面,整个桥身起伏荡漾,如激流飞舟,成连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康熙皇帝亲自题写“泸定桥”桥名。

    1935年5月26日,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然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竣。情急之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

    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

    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次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此时敌军正在拆除桥面铺板,已拆三分之一。

    29日,左路先头部队红二师四团到达大渡河西岸,决定在二营二连挑选22人组成夺桥突击队。当日16时,突击队在铁索上一边铺设木板以便大部队过桥,一边匍匐射击前进。对岸敌人纵火烧桥头,勇士们奋不顾身冲过火海,前仆后继向对岸冲去,夺下了泸定桥。
    红四团飞夺铁索桥攻进泸定城,右路红一师也从大渡河东岸下游赶到泸定城郊,策应了红四团的攻城。飞夺泸定桥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道路,粉碎了敌人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向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献花圈。
    宣誓:英雄不朽,信仰永存。
    红军后代在电子沙盘上了解红军沿大渡河战斗经过。
    红军后代谢烈(右一)向纪念馆馆长郭成燕打听,百岁女红军王定国大约十五年前,来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写过一幅“红军万岁”,想复制带回一份。郭馆长问询谢烈与王定国关系。谢说是王定国自己母亲,并问,当年纪念馆一个小讲解员陪自己母亲,带着一群孩子走过铁索桥。郭馆长忍不住笑着说,“当年的小讲解员就是我。非常巧,我和你母亲都是四川营山县人。”引起众人大笑。
    郭馆长和谢烈夫妇合影。

    红军后代们看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前的广场大道上,铺设“铁索桥”地砖,两旁庄严肃穆地竖立着22根方柱子,代表着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但是,大多数是无字碑,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其中只有二根上面雕刻有头像。

    其他勇士的名字呢?泸定县围绕寻找22勇士姓名,有一段至今仍在延续的故事。

    1986年,泸定县人大主任王永模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罗将军说,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县委派人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曾当面询问有关22勇士的线索。杨将军说,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22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当时,杨成武将军情绪激动,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找到了一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从1975年5月到9月,近5个月的时间里,泸定县调查小组从四川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贵州、广西,差不多绕半个中国走了一圈,搜集有关的红军长征文物,其中调查22勇士下落是他们时刻放在心头的一项重要任务。

    1975年8月,调查组来到江西南昌,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时,在一个大陈列厅里,看见挂着很多相片,上面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面还有他们的简单生平。

    调查组一个一个认真地查看,突然发现了一个叫刘梓华的相片。其生平介绍中写着,“刘梓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之一。”大家喜出望外。

    可是,“强渡大渡河”与“飞夺泸定桥”分别是四天里的二场战斗,分别由红一团团长杨得志和红四团政委杨成武(二人均为开国上将、均出任过解放军总参谋长)参与指挥,并分别写有回忆文章,不能混淆。

    1976年,泸定县给廊坊军分区去信函,了解有关刘梓华同志的情况。1977年,泸定县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刘梓华就是当年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并说明刘梓华生前系廊坊军分区副参谋长,已于1951年去世。
    寻找到刘梓华,22根纪念柱开始有了第一个以生前照片为依据的人头雕像。郭馆长说,这项工作仍将延续……红军后代们凝视22根纪念柱,万分感慨:多少革命先烈为建立新中国而流血牺牲,未留英名!我们后人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走好中华民族复兴的新长征。

    (王洪山、谷路宁、李新供稿)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