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爱国工程 >爱国要闻>正文

截至10月底 浙江已有8.5万人报名器官捐献志愿登记

2020-11-19 11:14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生命的摆渡者——多么神圣而孤寂的职业。

  看遍了人世间最痛苦的离别,也看到了一个生命的崭新开启。像是轮回的按钮,结束,启动。纵然世间有万般无奈,也正是因为有默默选择这类职业的他们,让人间显得格外温暖。

  这是网友“青瓜小姨娘”在钱江晚报官方微信下面的留言。

  一边是死亡,一边是新生!她是浙江器官捐献协调员,是奔走在生死间的摆渡人。杭州器官捐献协调员何炯的故事经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和官方微信独家推送后,让很多人认识到一群特殊的人。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就可以登记。

  99名,最年轻的23岁

  八年协调员做下来,对于生死这件事,何炯比很多人都看得通透:“死去可能不可怕,活下来的人才要坚强。”

  她的微信通讯录里大部分是捐赠者家属,她不会主动联系,也绝对不会删除好友,偶尔他们遇上了生活上的问题,能帮就帮一点。何炯因压力患上了寻麻疹。她有时也忍不住盘算是不是该休息了,但更大的愿望还是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渐渐接受器官捐献。

  浙江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曹燕芳,是2010年浙江省第一批的协调员,和何炯一样,她也是从护士转岗的。

  10年过去了,她仍然记得报名当协调员时的感受:“过去就接触过等待器官移植的人。看着他们带着对新生的渴望离世,就忍不住想,如果有器官捐献,就能挽救一个病人、一个家庭了。”

  和她有着相同想法的人,在不断增加。从2010年第一批的只有5人,到如今已经扩大到了99人,最年轻的23岁。

  他们中,一部分是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一部分是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协调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才能上岗,除了专业性、工作技巧,协调员更需要有爱心、奉献、同理心以及对这份工作的执着和热情。

  一年365天,他们都奔波在各家医院,有时也去殡仪馆。面对不同的家属,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即使是年三十、年初一,只要有潜在捐献者的信息,他们都会马不停蹄地赶到。

  浙江已有8.5万人报名

  心怀热忱的他们,最愿意看到的是上涨的捐献者数量。

  记者从浙江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了解到,截至2020年10月底,浙江已有8.5万人报名了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志愿登记。

  “2010年8月26日,捐献志愿登记启动。上班第一天我就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是一位太太,她有些激动,说自己捐献器官的想法有好些年了,但是找不到渠道。”这件事曹燕芳记得非常清楚,她统计着每年的数据——

  第一年不到300人,第二年500多人……2018年将近8000人,2019年34000人……

  登记报名的人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6成,其中不乏刚刚成年的。

  “登记代表着意愿,实现的时候又要接受评估,需要符合很多条件。举个例子,有捐献意愿的人,后来患上了严重的疾病,那就不适合捐献了。”现在人们的接受程度在增加,有些人会选择这种方式给自己一份‘成人礼’。”

  得到父母支持,自然是最好的,曹燕芳也碰到过孩子想要登记,父母反对的:“各种情况我们都能理解,这也意味着,我们未来的路还很长。”

  我的痛苦,希望别人不要经历

  捐献者中,年纪最小的只有4天(出生4天),年纪大的也有70多岁。很多家属同意,是因为他们坚信,器官留在了另一个人的身体里,这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某个愚人节的夜晚,男人开车载着一家四口人,车子掉进了沟里,妻子当场去世,女儿和儿子都危重在抢救,女儿最终脑死亡。在决定捐赠女儿的器官之后,这个40多岁的男人,把头狠狠砸向电梯,咬牙切齿。

  来自衢州的另一个父亲,大儿子肾脏衰竭,迟迟等不到合适的器官,离开了。后来,小儿子又患上了脑瘤,陷入绝望。这个只是在工地上打工、瘦瘦小小的父亲,签下了器官捐献的同意书,“当年我的痛苦,希望别人不要经历。即使当年没有人救我的儿子。”

  年轻的姑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因为做了心脏移植手术,姑娘迎来了第二次生命。后来在她父亲出意外的时候,女儿当机立断同意捐献器官,“这是一种回馈,回馈当年救我的人。”

  一个离异又坐过牢的中年男人,因意外终结了生命。原本已经不来往了的兄弟,最后帮他签署了器官捐献同意书,“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好事,到最后了,好歹是做对了。”

  何炯是丁克一族,没有孩子,但在工作中,不少案例是年幼的孩子,因意外抢救无效,她喜欢叫他们“小天使”。来自贵州的一个6岁男孩得了脑瘤,家长签署了器官捐献同意书。男孩很漂亮,离开时穿着旧睡衣。何炯心痛到不忍直视,她说一直想给孩子买双鞋,没想到到最后还是没来得及。何炯特别不愿意去宝宝们的见证仪式。摸着宝宝的小手,她有时候哭得不能自已。

  大多数支持捐赠的家属不会打听受赠者的情况。“提起来,就说明还没忘。不提起,是家属告诉自己也告诉逝去的亲人,生命开始了新的旅程。”

  也有为了忘却的纪念。有位妻子每年都要经历一次伤口的阵痛。一到丈夫祭日的前几天,她都会打电话问何炯:“我爱人的受者怎么样了?我要去上坟了,我要告诉他。”

  曾经,也有一个受助者想要感谢捐献者。捐献者有一个遗腹子,何炯给了一个建议,要不送孩子一个小镯子?也算是“父亲的礼物”。

  我在24岁生日时签下器官捐献书

  钱江晚报官微后台,网友们的留言很多。他们写下了自己对生命对他人对生活的感受,也分享了各自对器官捐献这件事的理解。

  “早早就在支付宝上登记了器官捐献,深信自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同时也为共产党员这个身份留下点微不足道的贡献。”网友wazqzy说。

  “前几天24岁生日,签下了器官捐献的志愿书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很开心,至少在未来可以更负责任地爱惜自己的身体和为他人留一份希望。”

  “做剖宫产手术前的3分钟里,我对老公说,如果我出了意外,一定要主动跟医生说想签器官捐献书。”

  “十八岁生日的时候,背着父母献了第一次血,后来他们知道了也很支持我的决定,十九岁生日的时候,和父母说了我的想法,他们同意了,就签了器官捐献志愿书。想想自己父母真的很开明。”

  “几年前就已经填过捐献器官。这些年都在献血做公益,希望更多的人理解这份工作,也理解这样的捐献举动,以一己之力,帮助一个家庭,是令人动容的大爱,可以看成是,自己的亲人正在另一个地方以另一种方式活着,并未离开过,多好。”

  网友“咩咩咩”去年年底报名了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志愿登记。“我一直以来都有这个想法。大部分人都很平凡普通,对社会的贡献很微小,临终了,真正做些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我觉得是应该的。”“咩咩咩”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受到各种新闻报道的影响,觉得应该把想法化为行动,就报了名。“我不是一时冲动,家里人也没有反对,现在希望自己身体健康,最后真正实现捐献。”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