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旅游卫生 >中医文化>正文

防治冬季感冒 小心风寒化热

2021-11-24 10:49 来源:北京晚报

11月22日

  小雪节气

  近日,中国气象局称,由于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拉尼娜”现象,今年冬天将会是一个“冷冬”。如何平安健康地度过寒冷的冬季,更快地适应气温变化对身体造成的影响,预防疾病的发生,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气温骤降、气温过低可能引起哪些常见病?又该怎样通过适当的运动和补益来增强体质,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呢?

  冷冬来袭

  阳虚之人需注意

  中医讲“外感六淫”和“内生五邪”,外感是指来自外界的致病因素,内生则是指由于脏腑气血失调引起疾病。其中,“外感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风和寒正是引发冬季常见病的两大因素。

  “寒为阴邪,伤人阳气”,冬季感冒多为外感风寒,明显的症状有头痛、发热、怕冷,严重的还会咳嗽气喘。从出汗情况来看,少汗或不出汗为实症,汗多则为虚症。形象地来说,实症是外来的寒邪与人体中的阳气在互相抵抗,而虚症则是由于人体阳气不足导致的。

  同时,寒邪还会引起气血凝滞、经脉不通,表现为疼痛——全身痛、肌肉痛、关节痛等,中医所讲的“风寒湿痹”就是指有风湿等关节病的人在天气寒冷时容易复发且疼痛明显。

  中医认为“虚处容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对于本身阳虚,也就是阳气就不足的人来说,冬季格外难熬。如宫寒的女性平时就有痛经的毛病,到了寒冷的冬季,痛经的症状会加剧。寒邪与阳虚“里应外合”还会影响脏腑,引起腹痛、腹泻、咳喘加重等病症。

  另外,患有慢病、脏腑功能差的老年人更需注意冬季健康。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的根基,患有肾病的人大多阳虚,肾脏的排水能力差,再加上冬天气温低,少了出汗这个排水的渠道,身体就更容易浮肿,致使病症加重。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在气温骤降时也要格外注意,气温骤降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会变得不稳定、不好控制,尤其一些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升高时没有明显症状,最好在冬季注意测量血压,出现问题及时就医接受治疗。

  寒邪入里

  阳盛之人易化热

  中医有“走马看伤寒,回头看痘疹”的说法,指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病情变化快。寒邪易“由表及里,入里化热”,从寒症变为热症,尤其对于本身阳气旺盛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风寒化热”最为明显的症状是嗓子疼,还有眼睛干涩、流脓涕等,和上火的症状很像。一旦出现嗓子疼,就要及时调整用药,不只散寒还需清热。如果不注意一直只服用散寒的药,不对症会拉长病程,对身体造成损伤。

  儿童群体是阳盛体质的典型代表,中医讲儿童是纯阳之体,阳气充足旺盛,因此少有寒症。阳盛的人在患上风寒感冒后,大约两三天会化热,儿童则更快,有的一天就会出现热症的表现,像是发烧、痰多、嗓子疼等。家长需要注意观察孩子症状的变化,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法。

  在冬季,除了老人和儿童,生活不规律导致亚健康的年轻人也是感冒的易患人群。年轻人认为自己阳气足就不会感冒,这是错误的理解,经常熬夜、睡眠不足、营养失衡都会损耗身体,导致抵抗力下降,再一着凉就会中招患上感冒。在治疗感冒的过程中,更要注意“风寒化热”的病情变化,及时做调整,并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

  冬季防病

  应适当加强活动

  预防冬季感冒,首先是注意保暖,尤其是保证头部不要受寒。中医讲“头为诸阳之会”,手三阳、足三阳经脉会聚于头部。头部受寒很容易就发展成风寒感冒,出现头痛的症状,因此在天气寒冷时应戴好帽子,避免洗完头没吹干就出门等受寒的可能。

  适当加强室外活动、增强体质也是预防冬季感冒的方法之一。很多人都有个误区,认为保暖就是不出门、窝在家里“冬眠”,这样就能避免受寒。其实这是不对的,冬天屋里供暖或是开了空调暖风,室内外温差大,如果一直待在家里不出去,身体不适应寒冷的环境,出门时反而更容易受寒。应在进入十月、天气开始变冷时就适当加强室外运动,让身体在气温骤降前就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避免对身体造成较大刺激。

  另外,戴口罩也可以很好地预防冬季感冒。但需要注意的是,天冷哈气容易打湿口罩,使其失去防护作用,为防控疫情、更好地保护自己,冬季应及时更换口罩。

  小贴士

  进补不简单 亦需遵医嘱

  进补也是一种通过调理身体来增强体质的好方法。可想要补得对、补得精准,则需要遵医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进补方法。冬季是补肾的好时节,像是大家熟知的六味地黄丸就有滋阴补肾的功效。实际上,六味地黄丸还有几个“兄弟姐妹”,有着类似的组方和不同的几味药,在补肾的基础上侧重点各异,有的可明目,有的还能祛火。

  中医讲“秋冬养阴”,不少人会在冬季服用阿胶,想要“滋阴养血”,但有些人对中医理论一知半解,错把“贫血”当“血虚”。贫血之人大多气虚,也就是阳气不足,有乏力气短的毛病,而血虚是阴虚的一种,两者正好相反。进补错了不光没有效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先辨明自己的身体状况,再做正确、适合的补益。

  (沈毅 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