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之治,机杼万端。在超大城市北京,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求更加广泛——
“听说启动旧改了,啥时候轮到我们小区?”
“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能不能多装几台充电桩?”
“进大门要绕好大一圈,可不可以拆了围栏,变开放公园?”
“一赶上大风天就感觉暖气片不热,我家温度达标了吗?”
……
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市民游客骑行在2022北京冬奥会主火炬前(11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北京接诉即办改革6年来,共受理群众和企业反映1.5亿件,响应率始终保持在100%,解决率和满意率双双提升至97%。及时、准确、高效回答民生之问,需要“以百姓心为心”的赤诚、担当和智慧,也考验广大党员干部“为人民谋幸福”的能力、水平与决心。
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市民游客骑行在“鸟巢”旁的骑行路线上(1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1.5亿个“有问必答”,1.5亿次“有求必应”,形成了群众言谈中的政绩口碑。问与答之间,是坚守初心使命的民意答卷,是大城善治制度性创新的北京示范,是全球超大城市治理的中国方案。
民意的回应:如何让热线真正“滚烫”起来?
凌晨5点,冬日的北京呵气成雾。北京公交集团通学368路驾驶员果长义提前到达公交场站,检查车况、打扫车厢、调好温度,等待用笑容迎接乘客。
12月16日,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公交场站,北京公交集团通学368路驾驶员果长义在检查通学车车况。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6点55分,车辆平稳停靠在朝阳路太平庄公交站。乘务员、文明引导员引导“小书包”们依次实名乘车。车辆在一路欢声笑语间到达呼家楼中心小学。试点初期大量家长“陪坐”,现在选择“目送”,放心让孩子独立乘车,家长的信任和嘱托激励果长义把车开得更稳更好:“上了您的车,孩子就等于到校了,我们家长相信您!”
12月16日,在北京公交集团通学368路车上,小学生在乘坐通学车前往呼家楼中心小学的路上。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通学车——北京城市公共交通的新事物,解决了困扰双职工家庭的老问题:“开车太堵,骑车冬天冷夏天热,坐公交不顺道,上学容易迟到!”北京早晚交通流量大,家长工作节奏快,孩子们需要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通学交通工具;校园周边停车难、堵车烦、秩序乱,久而久之形成了难解的“大城市病”。
瞄准百姓痛点和群众呼声,这件“大城小事”成为主题教育北京市委常委会集体调研的课题内容。市领导亲自带队走学校、听需求、问意见、踏线路,教委、交通委、交管多部门形成合力,综合施策。2023年9月,通学车应需而生,让孩子们“零换乘”“手递手”快速直达校园。交通委数据显示,目前已累计开通通学公交线路302条,日均运送学生及家长2.3万人次。
这是北京市及时回应民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生动案例。近年来,北京市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依托12345热线,创新开展接诉即办改革,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层治理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