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章东丽 盛夏时节,走进河南省西峡县桑坪镇横岭村,满山遍野的山茱萸树上挂满了青绿色的小果实,浓浓的树荫下,药农们正在忙着给药树除草,欢声笑语在密林间荡漾。
“山茱萸要想长得好,管理是关键。”种植大户赵国定停下手中的活计说。
横岭村位于西峡县最北部,分别与三门峡的朱阳关镇、洛阳市的叫河乡毗邻,距县城100余公里,距桑坪集镇25公里。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120户370人。山高路远,交通闭塞,贫穷落后是这里曾经的代名词。一部分年轻人为了生存,纷纷走出大山,到外边闯世界。
“为了改变贫穷面貌,近年来,我们依据山区实际,在‘绿’字上做文章,在中药材产业上下功夫,大力号召群众发展山茱萸种植,让产业留住乡愁。”横岭村支部书记赵书华说。
横岭村地处深山,是山茱萸的适生地。近年来,该村巧借乡村振兴的东风,通过科学规划、示范引导、科技支撑等方式,积极引导群众种植山茱萸树,使山茱萸树连片成林。并对老树进行恳复、整形、剪枝等技术改造,让老树焕发青春。采取“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了鲁家墁、后阳坡两个大型山茱萸种植基地,成立了山茱萸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动产业良性发展。仅此一项,群众人均收入突破1.5万元。
“每棵树除去成本,能净挣200元。产品不怕卖不出去,一到药材成熟,药贩天天上门收购。”赵国定过去一直在外地打工。2018年,他看到中药材发展的“钱途”,毅然返乡,开始种植山茱萸,当起了“药农”。他是个有心计的人,四处学习种植经验,对药树进行拉枝、修剪,并科学除草、施肥,使他种植的1000多棵山茱萸,没有“大小年”之分,年年药果结的稠,棵棵树都被药果压弯了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科学的种植与管理,赵国定种植的山茱萸色泽鲜红、果大肉厚,深受药贩青睐。山茱萸使他每年都有20多万元的收入。由外行到“能手”,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药状元”。
村里有了致富的产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谁还想在外乡“漂泊”?大家陆陆续续开始返乡,和赵国定一起种植山茱萸。据赵书华介绍,仅去年一年就有20多名年轻人返乡创业。横岭这个曾经一度寂寞、荒凉的山村,被山茱萸树装点得生机勃勃、热闹兴旺起来了。“药事”开启了山乡的致富门。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