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时代人物 >铿锵岁月>正文

孝女17载,把“我陪你”活成日常

2025-07-01 15:57 来源:《祖国》杂志

  清晨,仙岛湖还浸在薄雾里,在湖畔的阳新县王英镇大湖村,王华英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起床,为母亲倪望花穿衣、洗漱、梳头、做饭,这样的清晨,王华英重复了整整17年。

  2008年初,已经84岁的倪望花,因意外摔跤导致腰部受损,暂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王华英的父亲早在2006年去世,弟弟一家在温州打工,微薄的工资只够勉强糊口,更分不出劳动力照顾老人。


  “妈,我不去温州了,留下来陪你。”得知母亲摔跤后,王华英主动放弃温州制衣厂工作,承担起照顾老人的重担。最开始的日子不算难熬。在王华英的精心照料下,倪望花的身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好转,不到半年生活就能自理。正当王华英以为能松口气时,命运又递来一张“考卷”——老人确诊阿尔茨海默病。从认不出女儿到出门乱跑再到整宿睡不着,母亲倪望花的记忆像被揉皱的纸,一点点碎裂。而王华英的生活,从此被按下了“暂停键”。
  为了维持生计,她在自家屋里支起了缝纫机。“那时候白天要守着妈,怕她跑出去;夜里要哄她睡,怕她摔着。”回忆起那段日子,王华英摩挲着缝纫机上的旧木把手,眼里泛起温柔的光。她总在母亲睡下后,借着泛黄的灯光赶制衣裳,凌晨五点摸黑起床进货,有时赶不回来,就给隔壁卖早餐的邻居递个话:“麻烦给老太太下碗面,就说不要钱的。”起初倪望花总把面推回去,“吃了要还人钱”,直到邻居连哄带骗:“您闺女把面钱付过了,您就当尝尝鲜。”老人这才小口小口吃起来,眼角的皱纹里浸着满足。
  最煎熬的是深夜。老人发病时会把王华英当成自己的妈妈,攥着她的手一遍遍喊“咦”(当地土话,妈妈的意思)。这时候,王华英就像哄自己孩子那样轻轻拍着老人的背:“妈,我在呢,您安心睡。”有时老人半夜要起夜,她就打着手电筒陪在身边,生怕老人磕着碰着,有时老人不肯吃饭,她就变着法儿熬粥、煮蛋,把饭食晾到温温的,再一勺勺喂到嘴边。

  “华英这闺女,心善着嘞!”邻居们提起王华英,总忍不住竖起大拇指。17年里,倪望花的衣服永远干净整洁,头发总是梳得整整齐齐,如今101岁的倪望花,不仅能自己下地走路,还能帮着女儿剪剪布条和邻居唠几句家常。


  今年,仙岛湖景区申报“世界长寿镇”,倪望花作为全镇13位百岁老人之一接受专家团调研。“我们走访过很多长寿老人,但像倪奶奶这样,有女儿17年如一日贴身照料的,还是头一回见。”国际自然医学会执行会长王智墨感慨,“老人的长寿秘诀,哪是什么灵丹妙药?分明是女儿掌心里的温度啊!”

  窗外的仙岛湖泛起粼粼波光,王华英正坐在缝纫机前穿针引线。倪望花坐在旁边的藤椅上,帮着裁剪着布条,偶尔呢喃几句老调。17年的光阴,在这对母女的岁月里刻下了最温暖的注脚,所谓孝道,不过是把“我陪你”,活成日常。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