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涛 副主任医师
《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李楠 刘建航 从医二十余载,他始终铭记“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初心使命,将修医德、行仁术融入职业生涯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面对危急病情时的沉着冷静,还是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奉献,他始终以仁心托起生命尊严,以医术守护健康希望,用行动诠释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临床工作中,他始终秉持“视患者如亲人”的理念。曾有一位突发脑梗死的患者入院时病情危急,家属情绪崩溃。他第一时间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评估确诊为急性脑梗死,迅速启动溶栓治疗,并每日多次查房观察病情变化。经过连续多日的精心救治,患者转危为安。家属含泪致谢的瞬间,他深刻体会到:医者仁心不仅是治愈疾病,更是用责任与温度守护生命的尊严。日常诊疗中,他注重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实际困难。一位因长期患病导致经济负担沉重的老人情绪低落,他通过耐心倾听、鼓励沟通,并为其制定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随着身体康复,患者逐渐重拾生活信心。这让他深深明白,医者的关怀应超越疾病本身,成为患者心灵的支柱。
面对疑难脑病,他坚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深入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挖掘古方智慧,并结合现代影像学、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技术形成独特诊疗方案。例如,针对一位反复头晕患者,他通过辨证施治,结合中药、针灸与西药,成功缓解症状;在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时,将中医康复理念融入现代康复训练,显著提升患者功能恢复效率。这种中西医结合的实践,既传承了中医精髓,又融合了现代医学优势。在教学中,他反复强调“医术是手段,医德是根基”,并以身作则践行“处方先正心”的古训。通过社区科普讲座普及“治未病”理念,结合饮食调理、情志调摄等案例,帮助居民预防疾病。同时,他不断学习高分辨率MRI等现代技术,将其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疗方案。例如,借助MRI清晰观察脑组织细微结构变化,辅助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通过生物反馈技术优化中医康复训练,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作为科室骨干,他践行“德术并重”的带教理念,强调医德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治病”。在社区义诊中,他带领学生为居民测量血压、普及脑卒中知识,通过实践体会“治未病”的意义;整理医案时,他要求标注处方背后的医德考量,如“为何选择低价药”、"如何保护患者隐私”。教学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查房时详细讲解病情分析与治疗方案,鼓励学生提问并结合文献与病例深入探讨。定期组织病例讨论会,通过疑难病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跳出书本框架,综合考虑个体差异与利弊权衡,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二十余载从医之路,他始终坚守“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初心。未来,他将继续以仁心仁术守护生命,以责任与担当诠释医者的使命,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篇章。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