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文化中国 >华夏鉴赏>正文

李传新:笔染山河气 墨含天地心

2025-08-21 15:17 来源:《祖国》杂志

  《祖国》记者/李国良 文/代永东   在喧嚣时代洪流深处,画家李传新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以双足丈量南北山川,用心体悟世界的呼吸节律。他静默地立于太行山的巍峨壁仞之下,感受岩石的磅礴心跳;也曾独坐漓江的柔波渔火之中,让水韵浸润笔端。他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酿成一幅幅绵长醇厚、既雄浑又空灵的山水画卷。


  墨里山河,笔纳乾坤。李传新艺术的基石,是他独创的“卷云皴”——将传统披麻皴的温润与斧劈皴的刚劲进行奇妙拆解与重组。《太华晴晓》中,侧锋斜擦的笔下,主峰崖壁如云雾翻卷升腾,墨色在干湿浓淡的交错中,精准捕捉到了秦岭花岗岩坚硬如铁的质感,同时弥漫着山间云雾的空灵。松树的描绘更能见其笔力之深:篆隶笔意写就的虬劲枝干如古铁盘卧,而“高啄点”急劲而出的松针,仿佛能让人听见疾风穿林而过的飒飒声响。诚如他所言:“画山要懂山的呼吸”,这份“以书入画”的深厚功力,让沉稳的山峦拥有了流动不息的生命气韵。

  咫尺万里,境由心生。李传新构图布局的智慧,在于善用“截断式取景”,于方寸之间拓展出千里江山的壮阔。《峡江行舟》匠心独运,仅取江岸一隅入画:浓墨重彩勾勒的近岸巨石旁,一丛野竹斜逸而出;淡墨轻扫的中景江帆似有若无,半隐于迷蒙雾气;远景山峦仅以宿墨勾勒天际朦胧轮廓。三段景致巧妙借由江面氤氲水气自然衔接,空阔的留白处仿佛有涛声隐隐,无声胜有声地传递出“潮平两岸阔”的浩然意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溪山读书图》,则大胆采用高远视角俯瞰山谷,藏于松荫的茅屋与银带般绕村而过的溪流,疏密有道间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深远哲思。


  师古不泥,笔墨常新。李传新的艺术生命力,深深扎根于写生带来的强烈“在场感”。笔下黄山,源于莲花峰顶对云海起落的凝神;漓江渔火,诞生于月影沉波舟中的沉浸。《夜山观星》便是这般融入了画家体温的作品:淡墨渲染的夜幕之上,白粉轻点闪烁星斗,山间磷火如流萤明灭,画中采药人持杖独行,身影在月色下被拉得颀长而孤寂。这种亲历亲为的视觉经验,使山水超越了单纯的客体描绘,升华为个体生命与自然旷古对话的珍贵见证。情之所系,笔下便生深意。《故园秋》中老屋后那颗歪斜如祖父背影的柿子树,朱砂点染的红果在淡墨秋景中醒目异常,承载着对故园乡土无法割舍的绵长思念。
  在传统与创新的平衡道路上,李传新的探索堪称启示。他临摹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时,不仅精研其笔墨神韵,更以现代地质眼光去剖析和强化山石的内在肌理。创作《生态新貌》时,他大胆将光伏电站的蓝色面板纳入青山绿水图卷,工笔细描展现其金属光泽的同时,以写意笔墨巧妙淡化工业痕迹,最终达成现代元素与自然景致浑然天成的和谐统一——“不拒新变,不离传统”,使其作品与时代脉搏保持着深层的共鸣。

  欣赏李传新的画作,宛如行走绵延起伏的山阴道上,唯有缓步徐行,方能于平淡朴拙的表象下,识得那千锤百炼后方有的返璞归真与大巧若拙。纸上看似随意的每一道皴擦点染,都是他刻入骨髓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深沉体悟。他以柔软的笔锋作为犁铧,在素白宣纸的沃野上勤勉耕耘,最终收获的,是一个既有古意盎然又生机勃发的精神家园——那正是中国山水画千年不息的魂魄与精魄所在。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