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引人民日报:数字贸易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和经济的新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积极扩大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近年来,我国数字贸易发展迅猛。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63万亿元,增长10.8%,16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内相关企业已超12万家,服务网络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潜力与优势持续释放,为我国稳外贸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一种新型贸易形式和经济形态,数字贸易已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新前沿、全球经贸规则博弈新阵地。与此同时,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滋长,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面临不少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坚定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发展数字贸易,让数字经济更好释放红利,为国际社会不断深化合作、携手发展注入信心。当前,要进一步促进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瞄准数字贸易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补短板、强弱项、破瓶颈、扬优势,为塑造对外贸易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贸易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大力支持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 据新华社消息,2024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数字贸易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和经济的新增长点。支持数字贸易细分领域和经营主体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积极发展数字产品贸易。加强数字应用场景和模式创新,提升数字内容制作质量和水平,培育拓展跨境数字交付渠道,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持续优化数字服务贸易。促进数字金融、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数字化交付的专业服务等数字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提升品牌和标准影响力。发展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服务外包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服务外包加快数字化转型。 (三)大力发展数字技术贸易。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通信、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导航等领域对外贸易。 (四)推动数字订购贸易高质量发展。鼓励电商平台、经营者、配套服务商等各类主体做大做强,加快打造品牌。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推进数字领域内外贸一体化。 (五)培育壮大数字贸易经营主体。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数字贸易领军企业。积极培育外向度高、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中小型数字贸易企业。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支持数字平台企业有序发展,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 填补我国跨境数字贸易的技术空白 优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健全规则体系。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数字贸易法,数字贸易各方面的条款散见于不同法律中。此外,政策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宽泛化等倾向,推进数字贸易发展的规则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特别是在技术支撑方面,我国亟待解决数字贸易被他国卡脖子的问题,数字贸易应用的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必须为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完全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才能确保我国数字贸易特别是跨境数字贸易的成功应用与安全。 2025年7月8日,一则消息引发全球数字贸易领域的高度关注 —— 由长安大学、延安数字贸易跨境服务中心和西安华缘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基于数能转换定律的跨境数字贸易服务通用模型设计方案与实践》,经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组织的双院士专家组评审,被认定为“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哑铃模式’和中蒙畜牧业专业实践模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评价不仅标志着我国在跨境数字贸易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更意味着全球数字贸易规则体系迎来了新的中国方案。 数字贸易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贸易形态,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国家《关于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9年数字化服务贸易占比需提升至 45% 以上。然而,数据跨境流动安全与监管平衡、国际规则话语权不足等难题,始终是我国数字贸易发展的“拦路虎”。 自2017年1月起,项目团队历经8年艰苦攻关,以数字与数据科学、数能转换定律、数据空间理论等为基础,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跨境数字贸易服务体系。这套方案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更属国际首创,其创新价值已获得多项权威认可: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开展的《中蒙畜牧业跨境数字贸易服务清算系统》研究,获国务院研究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等10部委专家评审组“较强创新性和超前性”的高度评价;2024年斩获国家数据局组织的“数据要素x陕西赛区 —— 最具潜力创新奖”;“数能转换定律与实践”在第49届日内瓦发明展上摘得金奖,标志着中国原创的数字贸易理论获得国际认可。 该方案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新型跨境数字贸易大市场 —— 以数据要素为驱动,以我国全产业数据价值为支撑,以蒙方产业园为空间载体,以数字信用服务体系为保障。这一模式将现行美元计价的资本跨境贸易,转变为人民币计价的数字资产跨境流通,为国际合作注入全新动能。根据我国产业工业数据模型测算,仅中蒙畜牧业跨境数字贸易服务市场就可达数千亿到万亿规模,而通用模型的推广应用更将撬动数万亿级市场。 核心成果:“一个模式、两大模型、三大构建” 项目的突破性成果集中体现为“一个模式、两大模型、三大构建”,从根本上重塑了跨境贸易的底层逻辑。 (一)“哑铃模式”:重构跨境贸易协作新范式 基于数字与数据科学理论,项目团队开创性地构建了跨境数字贸易服务的“哑铃模式”。这一模式采用数智化、低成本、体系化策略,在中国端以 "组船造舰" 方式整合资源共同 "走出去";在合作方端打造数字化产业园区,通过产能与产权的跨国合作实现链接。 这种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平权“”—— 打破不同国家在政治、文化、经济体系上的差异,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潮流。与传统跨境贸易相比,"哑铃模式" 彻底改变了“一带一路”传统投资贸易的弊端,通过跨境数字产权贸易和数据流通,让国际合作在主权平等下的更加高效、公平、共赢。 (二)两大模型:从通用框架到专业实践的闭环 基于数能转换定律与数据价值乘数作用,项目构建了两大核心模型,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闭环。 跨境数字贸易服务通用模型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可复制、可推广到全球任何国家、行业、领域及项目。无论是高新技术转移还是优质产能输出,都能通过该模型与目标国的锚定物数字化后进行产权贸易,实现公平公正的双赢合作,预计可创造数万亿规模化市场。 中蒙畜牧业跨境数字贸易服务实践模型,则是通用模型的 "试验田"。该模型充分利用蒙古国丰富的畜牧资源和获得蒙古国国家政府授权的33.8平方千米土地资源数据空间,形成可验证、可推广的专业实践方案。这一模型不仅彻底改变了全球跨境畜牧贸易的传统方式,可创建数千亿到万亿市场规模,更可形成建立新型数字化跨境贸易与服务国际新秩序的开端。 (三)三大构建:打通跨境贸易全链路梗阻 “数字跨境”“数字贸易””数字服务”三大构建,从不同维度破解了跨境贸易的链路梗阻。 “数字跨境”借助数智技术与数据流通,实现不同国家政治与文化的有效链接,打破投资贸易的 "境障",让跨境合作不再受地理、制度、文化与清算结汇的限制。 “数字贸易”利用数据空间,完成数智产能与数据资产的物权变数权转换,形成跨境产权合作与贸易机制。这一构建让无形的数据资产与有形的产能资源都能实现跨境流通,极大拓展了贸易边界。 “数字服务”则依托区块链、Web3.0及大数据技术,开发出GEDIS(跨境电子数据与信息交换系统)跨境数字贸易服务平台。该平台实现了Web3.0与ERP数字化生产链的统一,将工业4.0的效能延伸至跨境贸易领域,在“数、域、能 ”的生态系统中构建起跨境数字贸易服务的国际新秩序。 图1 跨境数字贸易服务的可信产业协同网络
破局之举:解决三大核心难题 针对我国数字贸易发展中的痛点,项目方案系统性破解了三大核心难题,为行业发展扫清障碍。 (一)突破“一带一路”投资贸易瓶颈 在“一带一路”倡议实践中,我国面临投资贸易困境、结算与计价自主可控不足等问题。项目方案通过构建人民币计价的数字资产跨境流通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借助数能转换定律与可信数据空间,实现了跨境贸易结算的自主可控,让我国企业在国际合作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二)化解传统与数字时代的矛盾冲突 传统跨境贸易与数字时代的发展存在三重矛盾:物理世界的有限性与数据世界的无限性、传统产业的排他性与数据产业的共享价值增值性、传统贸易的 "境障" 性与跨境数字贸易的 “平权”性。 方案通过数据价值的乘数效应,用数据世界的无限性弥补物理世界的局限;以数据产业的共享增值特性,打破传统产业的封闭壁垒;通过数字平权方式拆除 "境障",让跨境贸易更具包容性。这些创新从根本上化解了时代性矛盾,为数字贸易发展铺平道路,构建起新型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关系。 (三)提升国际话语权与规则制定权 项目的重大意义还在于提升了我国在跨境数字贸易领域的国际地位与话语权。通过数能转换定律的动力学系统,构建起跨境数字贸易服务新质生产力,形成以人民币计价的自主可控的多边跨境数字贸易服务体系。这一中国方案不仅成为跨境数字经济发展的国之“重器”,更助力我国从全球贸易规则的“参与者”转变为“制定者”,打造中国延安跨境数字贸易服务规则制定者的国际地位。 信任体系与通道设计:构建数字贸易“基础设施” 跨境贸易的核心难题始终是“钱怎么出去、怎么回来”的信任问题。项目方案通过重塑跨境数字信任体系与通道设计,构建起全新的信任基础设施。 (一)三位一体的协作生态 方案以CID(资产化锚定实体权属)和DID(金融化贯通收益流转)为核心,通过确权认证、生产存证、结算分账三大共识机制,打通资产端至金融端的直连通道,构建“数据确权 - 流程协同 - 价值流转”三位一体协作生态。 这一生态实现了“物理资产数字化上链→链上权益标准化拆分→跨境交易实时清算”的全链路闭环。与传统模式相比,其优势显著:以分布式共识替代中心化担保体系,降低信任成本;消除多层中介壁垒,CID确权至数字权益封装仅需3步,大幅提升效率;通过数据互验 + 流程互锁,从源头防控“黑天鹅事件”风险。 (二)GEDIS 系统:可信产业协同网络的核心载体 依托GEDIS系统的CID/DID 双轨标识体系,项目构建起可信产业协同网络,贯彻“一通道,两中心,三机制”的设计思想。双方中心针对“六大核心标准” 达成共识,通过 GEDIS共识中枢实现“六维主体融合机制”,形成 “数据互通 - 流程互信 - 价值共享” 的跨境协作生态“数、域、能”闭环系统。 该系统以数据互通为基础实现全链路信息共享,以规则机制驱动的智能合约保障跨主体流程互信,通过CID物理资产锚定与DID收益权流转实现价值共享。这种生态系统让跨境贸易的各个环节都处于可信状态,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三层系统与三链耦合:保障全链路安全可控 项目设计了三层系统构成的跨境管理闭合系统,包括跨境实操层、清算分配机制和大数据预警机制,将 “三端”(生产端、服务端、金融端)与 “三链”(生产链、服务链、结算链)整合为有机整体。 基于 CID/DID 双标识体系与标准化规则接口,系统实现服务链、生产链、结算链的三链可信耦合,构建 “市场 - 金融 - 监管” 三位一体生态。这一设计实现了“三重穿透”:打破行业隔阂、消除地域限制、穿透信息壁垒;推动监管升级,通过多币种协同清分实现全链路可审计、可追溯及纠纷仲裁;促进效能跃迁,推动中蒙产业链 - 供应链从传统协作向数字化服务贸易综合体转型。 图2 规则即能量的数、域、能的规则能量闭合系统
数能转换定律:创新背后的核心驱动力 项目所有创新的理论基础是 “数能转换定律”。这一定律通过 “数、域、能”的发现与发明,完成了物理世界与数据世界的统一,为跨境数字贸易服务模型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数能转换定律的动力学系统,在跨境数字贸易中体现为数据生产要素与新质生产力的相互作用:通过数据空间与可信价值数据的持续价值增值,产生 "数据价值乘数作用";这种乘数作用通过华缘链不断延伸,推动跨境社会、科技、经济效能呈指数级增长,最终形成中蒙畜牧业数千亿到万亿、通用模型数万亿的市场规模。 从 “万物皆数” 到 “万数皆能”,数能转换定律尊重数字与数据科学的 “第一性原理”,解决了传统产业排他性与数据产业共享增值性的矛盾,用数据世界的无限性突破物理世界的有限性,为跨境数字贸易注入持久动力。 未来展望:从技术突破到全球实践 随着数字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项目团队下一步将深入贯彻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战略,依托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相关研究课题与技术评价成果,加速成果转化。 核心目标是构建跨境数字贸易清算分配系统的 “中间件”,实现DID与CID的绑定,让实体资产(RWA)的数字化产品在华缘链上运行,完成从技术转化、规则制定到场景落地的全流程。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的推广,更是中国规则与标准的全球化实践。 可以预见,随着项目的落地与推广,一个以数据为驱动、以人民币为支撑、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型跨境大市场将加速形成。这不仅是贸易形态的革新,更将推动全球数字经济 “双循环”的健康发展,为世界贸易注入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助力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共赢的全球贸易新秩序。(文、高志亮 李栋)(第一作者系长安大学数字与数据科学中心,延安数字贸易跨境服务中心;第二作者延安数字贸易跨境服务中心,西安华缘集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