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 >历史档案>正文

他向着饱受灾难的祖国方向深深一瞥,决绝蹈海“以死劝诫国人”

2018-12-10 15:50 来源:祖国网

他向着饱受灾难的祖国方向深深一瞥,决绝蹈海“以死劝诫国人”

陈天华

    1905年,是陈天华思想冲突最激烈的一年,也是晚清历史上最屈辱虐心的一年;日俄两大列强在中国东北狠打一场,作为主人的清政府只敢远远躲一边旁观。不平等条约一个接一个的签下,英国法国美国纷至沓来。大清朝的丧权辱国,已经麻木成了习惯,暴政压迫下的大清百姓们,更只是默默忍受到得过且过。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被欺压到无比麻木的一年。陈天华的民主共和理念逐渐走向成熟理性,而他的悲观失望却无法排解,最终选择了以身殉道,蹈海自杀。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陈天华,原名陈显宿,1875年出生于湖南新化县一个塾师家庭。他自幼母亲过世,靠父亲辛苦拉扯大,为生活所迫也曾外出做过小生意。但无论如何艰辛,天性好学的陈天华,读书热情却从未间断,甚至沿街叫卖时,闲来也手不释卷。不止读四书五经,弹词小说等文体也常涉猎。也终于感动了家族中有钱的长辈,得以进入资江书院读书,学问日益精进。

    也正是这段艰难求学间,坚韧顽强的陈天华,也在煌煌史册中,找到了一个终生崇仰的偶像:大汉朝冠军侯霍去病。这位少年将军开疆拓土的雄心,封狼居胥的燃情一刻,早早唤起了陈天华胸中沸腾的热血。在被大清朝落后挨打的世道,刺激过很多遍后,他也终于确立了人生的抉择。

    从那时起,他就已然立志,要为这灾难深重的国家民族浴血奋战一生,要如霍去病追亡逐北一般,叫所有曾经给中国耻辱的侵略者血债血偿。满怀这般志气的陈天华,很快从家乡脱颖而出,考取了长沙师范馆。

    曾有人劝陈天华早日成家,他表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并不稀罕寻常的嫁娶,而是期望着遭逢女中豪杰的珍奇缘分。他曾自信地表示:“有了加里波的,自然有玛列侬(加里波的是19世纪的意大利民族英雄,玛列侬是他的妻子)。”但他没有能够等到他的“玛列侬”。

以血指书写救国血书

    1903年,成绩优异的陈天华在公派留日考试中名列前茅,踏上了留学日本的道路。

    也正是这一年,沙俄正步步为营侵占东三省,闻讯后的陈天华咬破自己的手指,以血指书写救国血书。一连写了几十张,最后因为流血过多而晕倒,昏厥之前仍然在呐喊着:“救国!救国!”以一篇壮怀激烈的檄文,号召同学们团结拒俄。随后,他将这些血书寄回国内,企图唤醒国人。满篇激扬文笔,把当时的湖南巡抚赵尔巽都看到泪奔,当场在湖南宣读陈天华的文字。爱国者陈天华的名号,从此传遍四方。

    这是二十八岁的陈天华,无比热血的时刻,然后,就被大清朝凉水浇头:纵是基层官员义愤填膺,但习惯了挨揍的大清朝,面对沙俄的侵略,只是步步退让,反而为了让沙俄高兴,翻脸就残酷镇压各地的爱国运动。亲眼见证同学们惨遭打压的陈天华终于明白:他渴望浴血报国,可这个对内残酷对外怂包的清王朝,才是他理想的最大障碍。

    就是在短暂的痛苦沉浸后,身在日本的陈天华,却突然再以两部惊世神作,昭示了他人生的再度华丽转身:《猛回头》,《警示钟》。

他向着饱受灾难的祖国方向深深一瞥,决绝蹈海“以死劝诫国人”

“吾实不愿久逗此人间世也”

    1903年冬的11月4日,陈天华和刘揆一、宋教仁、杨毓麟等以庆贺黄兴30岁生日为名,举行秘密会议,决定组织革命团体——华兴会 。

    1904年2月15日,陈天华同黄兴、宋教仁在长沙创立华兴会在湖南长沙参与发起秘密革命团体华兴会,并到江西策动军队起义。后来,由于参加黄兴领导的未遂长沙起义遭到搜捕,陈天华不得不再次东渡日本。他进入日本法政大学学习。开始研读西方近代政治社会学说。这些学说,冲击着陈天华的思想,但是一路挫败,也使得他怀疑这在中国能否实现。

    由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日夜忧心,陈天华“情绪悲观,神色憔悴,每与友人提及天下大事,都未语泪先流,有时几乎整天泪眼不干”。

    日俄战争爆发后,实行立宪的日本最终战胜了实行专制的俄国,极大地刺激了1904至1905年间中国立宪思潮的兴起,清廷也不得不摆出了维新立宪的姿态。此间就有杨度等一些有革命倾向的青年也开始转向立宪救国。

他向着饱受灾难的祖国方向深深一瞥,决绝蹈海“以死劝诫国人”

陈天华雕像

    陈天华无疑也卷入了这股时代潮流,虽然没有就此转换到改良派的立场,但他越来越注重国民性的改造,意识到文明有序的革命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国民才能完成,而不是单纯推翻满清政府就能达到。

    在一次留学生的饯别会上,陈天华边哭边陈述波兰、印度亡国的原因,认为中国实在是汇集了这些国家的弱点,难以计数。说到伤心处,“忽然大哭一声,仰倒在地,口沫交流”。在座的人先是大吃一惊,而后又一起相对痛哭。

    陈天华甚至产生了宁愿死也不愿意目睹中国亡国的悲观想法,他对友人说:“吾实不愿久逗此人间世也。”

“这是颠覆满清的预兆”

    1905年7月28日,陈天华与革命领袖孙中山见面了。陈天华衷心钦佩孙中山,盛赞他“是吾四万万人之代表也,是中国英雄中之英雄也”。

     陈天华的绝望心情为之而一振。他在革命党人中力主追随孙中山,并成为了中国同盟会的发起人之一。

    在同盟会筹备会上,孙中山草拟了一份盟书,大家公推黄兴与陈天华二人审定,确定了盟书誓词为:“××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有渝此盟,任众处罚。”

    众人签署完盟书后,孙中山和各会员一一握手庆贺。忽然,房屋后面的木板倒塌。孙中山立即说:“这是颠覆满清的预兆!”会员们鼓掌欢呼。

    陈天华还积极参与草拟同盟会会章,几乎天天和黄兴一起前往孙中山驻地,共同研究革命问题。

    这一时期,陈天华意气风发,“与数月前整天泪痕不干的情形相比,判若两人”。他再度被磅礴新生的革命气象激发出创作热忱。

他向着饱受灾难的祖国方向深深一瞥,决绝蹈海“以死劝诫国人”

陈天华画像

    1905年11月,对近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民报》正式在日本东京创刊。孙中山亲自撰写了发刊词,提出了著名的“民族、民权、民生”诉求。“三民主义”第一次见诸报端,有关民主革命的重磅文章也随之一气抛出。

他向着饱受灾难的祖国方向深深一瞥,决绝蹈海“以死劝诫国人”

    创刊号共刊载17篇文章,陈天华一人就占了7篇之多。他的共和思想也日益明晰。

以死劝诫国人,“坚忍奉公,力学爱国”

    1905年底,陈天华关于民主共和的思考达到巅峰之际,他的生命却因为一个偶发事件走向终结。

    日俄战争结束后,战胜国日本要求清政府从速转让沙俄在东北强租的土地、铁路、矿藏等,作为交换,日本政府于11月2日颁布了“取缔规则”,即《关于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约束留日学生参与反清政治活动。

    “取缔规则”颁布后,因为干涉了中国留学生的行动,遭到了强烈反对。其整顿留学教育的积极意义被湮没了。

    不幸的是,陈天华担忧的状况果然出现了。留学生内部意见混乱,行动散漫,留日学生总会干事杨度不再出面,推给干事曾鲲化,曾亦不肯担负其责。当时肄业于日本实践女校的秋瑾无奈痛哭了一场,痛斥中国人办事虎头蛇尾,表示此后不愿意再与留学生共事了。

    大规模的抗议行动仍在进行中。12月7日,《朝日新闻》报道:“东京市内各校之清国留学生八千六百余人集体停课。”该报评论:“此盖由于清国留学生对文部省命令之解释过于偏狭而生不满,以及清国人特有之放纵卑劣性情所促成,惟其团结之力则颇为薄弱。”

    《朝日新闻》对中国人的轻蔑言辞极大地刺激了陈天华的神经,但这又并非空穴来风。悲观愤懑的陈天华于当天写下了著名的《绝命辞》,希望以死劝诫国人,“坚忍奉公,力学爱国”。

    1905年12月8日,日本东京大森海湾,一位长发飘飘的三十岁中国青年,向着身后灾难深重的祖国的方向最后深深一瞥,然后走向白浪滔滔的海面,直至身躯被波涛完全吞没。这沉默的殉难,仿佛一声寒冬里的惊雷,不但引发了日本新闻界的热议,更震惊了麻木中默默忍痛的大清王朝。

他向着饱受灾难的祖国方向深深一瞥,决绝蹈海“以死劝诫国人”

“这是湖南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

    陈天华的灵柩经黄兴、禹之谟倡议筹办运回长沙,各界不顾官方阻挠,决定公葬于岳麓山。1907年5月29日举行葬仪时,长沙全城各校师生纷纷参加,送葬队伍达数万人,绵延十余里,凄凄哀歌。送葬队伍由朱张渡、小西门两处渡河,“适值夏日,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缟素”。军警站立一旁,亦为之感动,不加干涉。后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第4号上评价,“这是湖南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

他向着饱受灾难的祖国方向深深一瞥,决绝蹈海“以死劝诫国人”


他向着饱受灾难的祖国方向深深一瞥,决绝蹈海“以死劝诫国人”

陈天华墓

    陈天华蹈海决绝一跳后,越来越多的青年在他的感召下,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有鉴湖女侠秋瑾,有当时沉默,之后弃医从文的鲁迅。而12年后,一位即将赴日留学的青年还不忘此事,写下一首诗表达怀念之情,“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而这个人,叫做周恩来。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