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 >红色记忆>正文

王俊岚:百唱不厌《大刀进行曲》

2019-07-17 11:02 来源:《祖国》

《祖国》记者程东建 通讯员彭世繁   王俊岚是从河南西华县走出来的抗日战争女八路。她在每年抗战胜利纪念日和丈夫麦新的忌日,都会歌起那首《大刀进行曲》,抒发她的喜悦和悲伤。特别是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时,党组织把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和荣誉证书交到王俊岚手中,她无比高兴、无比激动,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这位95岁高龄的老八路,又慷慨激昂地唱起了那首充满民族激情、让人热血沸腾的《大刀进行曲》。

王俊岚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艺,是《大刀进行曲》的热爱者、追随者和传唱者。她与《大刀进行曲》作者麦新,从相见、相知、相爱、 结婚,情投意合,感情深厚,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

为抗战背家赴延安

王俊岚家庭条件优越,父母也十分疼爱她,支持她求学,闯出人生新路。1934年,王俊岚从西华县考入开封静宜中学,1937年转为高中部学习。“七七事变”日寇大举侵华,16岁的王俊岚热血沸腾,参加了抗战服务团的学生队。第二年,为了更好的报效祖国,早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王俊岚在没有与家庭通信、商量的情况下,与几个革命青年一起奔赴延安。王俊岚到延安进入抗日大学学习,成了一名八路军战士。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后转到鲁迅艺术学院深造,并担任党支部书记。

延安是革命的圣地,王俊岚一生永远都不会忘记,因为,这是她革命生涯的起点,在这里她学到了革命理论、文化艺术。她先后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鲁迅艺术学院学习革命思想理论,学习抗日战略战术,学习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和文化艺术。她虽然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下乡村宣传抗日,上街喊宣传口号、张贴标语,她样样走在前面,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

王俊岚到延安是背着家人的,时间一长,加上年龄小,难免想家。于是,王俊岚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请父母原谅女儿的不辞而别。到延安是为了抗战,为了把日寇赶出中国!我有决心和信心,不夺取抗战的彻底胜利,不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女儿决不回西华。

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王俊岚的家书转战千里,终于平安到了她父亲手中。她父亲看完信,流着激动的泪水说:“这是万金难买的家书”。父亲对女儿的所作所为极为满意,遂写信大加赞赏,并表示坚决支持女儿的爱国行动。信中写道:岚儿抗战在陕北,不胜倭寇誓不回。喜汝坚持持久战,莫负英明总指挥。

程迈与麦新的爱情故事

在延安,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王俊岚把她的名字改为“程迈”,她和几个女同学住在一个窑洞里,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学习,她们学习革命道理,学习马列思想,学习文化演唱艺术。

1940年10月,有一个当时中国抗日军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青年来到了延安,给程迈带来了新的生活和乐趣。来者就是当时最流行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的作者——麦新。麦新到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党支部书记、延安作曲协会干事会干事,与程迈一起工作。

程迈早就会唱《大刀进行曲》,很敬佩这首歌的作者麦新,二十来岁就能写出这么有影响的作品,真是不简单!麦新初到延安给程迈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已是冬天,他穿了一件陕北老乡们穿的光板羊皮背心,大家都说他不像文化人,可是有知识分子气质”。而程迈重视麦新的是进步的思想、真诚坦率和宽阔的胸怀。

程迈对麦新由崇拜、相见、相识、相知,到相爱。他们俩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一起谈理想,一起话未来,宝塔山下、延河岸边,都留下了他们的倩影。

1942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程迈和麦新举行了简朴而热闹的婚礼,马可当司仪,吕骥是证婚人,张鲁吹着喇叭助兴,夫妻俩还唱起了《大刀进行曲》。这几个人在文化艺术界可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张鲁的《北风吹》已成为不朽作品;吕骥创造的《开荒》《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曾风靡延安;马可的一曲《南泥湾》和《咱们工人有力量》也成了永远的经典。婚后,程迈才知道,麦新来延安是周恩来同志批准的。

共同的革命志向,共同的爱好,给两个新婚年轻人增添了无穷无尽的力量。麦新先后创作了《春耕小曲》、《保卫边区》、《毛泽东歌》、《红五月》、《志丹陵》等几十首歌曲。

《大刀进行曲》的忠实传唱者

1945年7月,党中央为了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号召延安的干部奔赴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程迈、麦新被安排跟随陈毅奔赴华中地区开展工作。

7月30日,程迈、麦新踏着雨后的泥泞,去鲁迅艺术学院看望吕骥等老战友。麦新与吕骥在上海共事三年、在延安五年。话别时,麦新向吕骥依依不舍而又语气坚定地说“离别在今日,相见胜利时”。告别延安后,程迈和麦新心中都感到无限留恋。

延安宝塔山越来越远了,走在行军的路上,麦新对程迈说:“又一个伟大的时代到了,现在我还只有31岁,抗战前搞了两年音乐工作,抗战中搞了八年,再来个十年、二十年,那时我才50岁。愚公移山,我此志不改”!

第二天,绵雨不断,他们无法行军,只好住在四十里铺。

谁也想不到,时局突然骤变。就在程迈和麦新他们东进的路上,日本投降了!党组织又决定程迈和麦新等同志立刻随干部工作团去东北。

干部工作团每天要行军五六十里,麦新不顾行军劳累,经常去打前站、号房子;程迈也每到驻地,再累也要帮助炊事人员烧火、做饭。

经过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程迈和麦新来到已是冰雪覆盖的内蒙科尔沁草原最偏远的开鲁县。在这个土匪猖獗的小县,麦新先后担任城关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亲自编辑油印《开鲁快报》,宣传党的政策,发动农牧民起来搞土改。

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程迈、麦新和另外一对夫妻,同吃同住在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土房里,晚上睡觉时只是在中间隔上一道布帘。程迈感到,和大家在一起过这样凑合的日子,心情也很快乐,常常有说有笑。

谁也没有想到,这样快乐的时光很快就戛然而止。程迈永远清楚记得那个令她悲痛的日子:1947年6月6日,麦新开完县委会议和两名通讯员回驻地的途中,突然遇到土匪袭击。紧急关头,麦新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他命令通讯员带着党的文件突围,他断后掩护。视死如归的麦新,只身和敌人拼命,打死了几名土匪,一颗子弹也击中了麦新的腹部,他全然不顾,继续抵抗。最后,子弹打完了,土匪团包围了他,用刺刀刺他,用枪托、皮带打他,让他投降。麦新坚贞不屈,被敌人活活打死,牺牲时年仅33岁。

麦新牺牲了,程迈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麦新的遗志,继续去完成麦新没有完成的革命事业。

革命胜利了!新中国成立了!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