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国家安全>正文

中印两国关系: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2017-06-29 15:36 来源:祖国网

    一个时期以来,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出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变化。对中印关系未来走向的猜测,在各种媒体中也出现了很多歧见乃至截然不同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全面而准确地判断中印关系的发展趋势,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印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印关系的发展轨迹

    自从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以后,中印关系打破了冷战时期形成的坚冰,开始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印之间的“非敌化”趋势十分明显。
    一、高层接触相当频繁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印双方达成了“关于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以及“关于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进入新世纪以后不久,双方宣布达成彼此互不构成威胁的共识。在经济贸易领域,相互投资开始增加,贸易往来更是突飞猛进,贸易规模从2001年的36亿美元猛增到2011年的740亿美元。2003年,作为印度人民党领袖的瓦杰帕伊总理成功地访问了中国,进一步推动了双边关系以合作为基调的发展进程。在曼莫汉·辛格担任印度总理期间,两国的高层互访和领导人之间的见面达到了相当频密的程度。经过多轮谈判,双方于2005年正式签署了“关于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边界问题谈判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2013年,中国总理李克强和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和印度实现了年内的互访。2014年9月,习近平访问印度,莫迪总理在自己的家乡古吉拉特邦隆重接待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印度前夕在印度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提议中印共同“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引领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2015年,习近平在自己的家乡陕西西安热情接待莫迪总理,李克强总理也与莫迪进行了友好的会谈。2016年5月,多年未曾访华的印度总统慕克吉实现访华。2016年年内,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习近平主席特使孟建柱分别访问对方国家。
    二、经贸合作发展迅速
    在两国领导人的促进下,中印双方同意加快探讨和推进铁路、产业园区等领域的合作事项。中印建立的“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运转比较顺畅。中印贸易往来和投资虽然饱受世界经济低迷的压力之苦,仍然保持相对平稳的态势。中国民营企业对印投资热情持续高涨,“特变电工”在莫迪故乡建成并成功运营产业园区,华为、中兴在印度建立了大型研发基地,万达、华夏幸福等大型集团正在以百亿美元的投资规模致力于印度产业城的开发。两国地方合作迅速发展,双方结成的友好省邦和友好城市已经达到13对之多。两国文化交流呈现明显增多,人员往来数量大幅度增加。中国在开放神山圣湖方面向印度释放了充分的善意,赢得了印度民众的高度评价。
    三、两军交流有所恢复
    值得指出的是,两国军队的接触和交流在经历了一些挫折之后也开始恢复。2015年11月,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上将访问印度,2016年4月印度国防部长帕里卡尔访问中国。11月,中印第八届防务与安全磋商在新德里举行。双边的联合反恐训练已轮流在两国举行六次。
    四、多边合作十分愉快
    此外,中印两国领导人还在多个多边场合进行会晤,彼此坦诚交换意见,并对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国际形势交流看法。2016年9月,莫迪总理来华参加在杭州举办的20国集团峰会,一个月之后,习近平参加在果阿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双方在围绕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上坚持相同和相似的主张。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国提出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议后,得到印方的积极响应和有力支持。中印两国在金砖国家合作问题上,配合默契,在建立“金砖合作组织新发展银行”过程中,合作也很愉快。

    中印关系的负面因素

    应该看到,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至2015年前后,虽然中印关系中存在的固有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但是总体上处于可控的状态中。边界争端虽未解决但基本保持相对安宁局面,彼此间的战略互信虽然不足但基本保持沟通渠道,地缘政治态势虽然僵持但对抗不甚剧烈,贸易失衡虽然存在但并不尖锐。而最近几年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印度自身经济改革开始收到明显效果,经济增长态势良好,对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特别是莫迪执政以后,印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措施,有力地解放了生产力,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国家,2014-2015年度的增长率达到7·6%。即便在全球经济很不景气的情况下,2015-2016年度的增长率仍保持在6·5%的水平上。这种增速提高了印度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也强化了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印度媒体普遍认为,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印度的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三,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和中国。这种估价一方面增加了印度处理国际事务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对与其有矛盾的国家的强势。在对华关系上,情况也是如此。
    一、主权问题开始突出
    自2012年以来,印度在边界实控线一带不断增加兵力,调遣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不时制造摩擦事件。印度军方指责中国边防军越过实际控制线,“侵入印度领土”。中方对此加以澄清,认为中国边防部队严格遵守两国达成了有关协定,始终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中方一侧活动,始终致力于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为了强化印度对争议地区的主权,印度还多次允许达赖喇嘛到中国不予承认的“阿鲁纳恰尔邦”活动,甚至批准美国驻印度大使到那里访问。今年4月,中方公布在争议区内六个地方的藏语地名。由于对边界争端的谈判没有新的进展,两国无法按照公平合理、彼此均能接受的方案达成必要的妥协,围绕边界问题的利益冲突势必持续下去。
    另外,印度方面还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与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声索挂起钩来。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还说,“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接受一个无视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的项目”。其实,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本意是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更大限度地融进周边及相关地区的发展,促进国内经济的转型发展,保证自身改革开放的深化。从中国的立场上来看,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向西开拓发展的重要通道,并没有直接针对印度的主观故意。
    前不久,中国驻印度大使罗兆辉提出推动双边关系的四点建议,即签署中印睦邻友好条约、争取边界问题的早期收获成果、商签自贸协定,推动一带一路与印度发展战略的对接。其中涉及边界和和主权问题的内容包括中方对早日解决边界争端的希望以及重申对克什米尔主权问题的立场。但是到目前为止,印方并未给予积极回应。
    二、战略互信严重缺失
    2005年,中印两国达成战略共识,即彼此互补构成威胁,双方致力于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此后,双边关系持续向好,国际合作相当密切。从中国方面来看,决策层一直把印度视为重要的战略伙伴和合作对象。王毅外长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表示,中印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中印合作将造福于两国人民。但是,印度战略界对此基本予以认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对中国的“敌性”认知进一步加深。位于金奈的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瓦桑认为,“‘一带一路’计划并不是一项慈善活动,只有中国才是最大的赢家。中国反对印度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在争议地区时常侵入印度,反对印度与越南合作开发海上油田,执意修建中巴经济走廊,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并不是印度的朋友,而是印度经济和安全事务的麻烦制造者。”
    对于中国海军在印度洋海域的活动,印度反应十分敏感,对中国政府向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岛国提供援助十分反感,认为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出现是对印度传统海上势力范围的挤压,中国企图培育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支点国家形成了“绞杀”印度的锁链。印度的战略分析家拉贾·莫汉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并且在印度洋拥有不断上升的重要经济利益,有充分的动机在印度洋建立永久性的军事存在。印度应该专注于应对中国在印度洋力量投放的不可避免性,而不是讨论其意图”,“中国在印度洋上获得军事基地的问题在于‘何时’,而不在于‘是否’”。他向政府建言称,“德里没有能力阻止中国在印度洋加强自身力量的存在,但是德里也同样不愿意‘认可’中国在任何印度认为是自己后院的水域扩大海上影响力。只有一个办法能够走出这一困境,那就是建立起印度自己的综合海洋能力,以巩固德里在印度洋的地缘优势,构建与太平洋国家的伙伴关系,必要的时候在沿海地区与中国展开基础设施建设竞争。
    近年来,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其海外利益也在不断的拓展。特别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后,中国明显加强了与南亚、非洲和中东等地区的战略联系。中国海军在索马里海域的护航乃至在印度洋地区的活动形成了一种常态。长期以来,印度一直把印度洋视为自己的后院,甚至将其视为“印度之洋”。因此对中国海军的出现抱有严重猜疑甚至敌视态度。印度担心,“中国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为掩护,发展作战中转基础设施和前进作战基地,谋求在印度洋获取立足点,挑战印度在印度洋的传统影响,损害印度安全”。
    印度海事基金会主席、海军中将普拉迪普·考西瓦认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计划是‘中国的海上西征’,中国核潜艇和军舰两次公开出现在距离印度很近的印度洋海域,其含义对印度而言是难以接受的。而印度观察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吉坦加里·纳塔拉吉(geetanjali nataraj)和理查·塞卡尼(richa sekhni)则认为,中国试图利用经济手段扩大它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的影响力。因而该计划不过是使用经济手段对‘珍珠链战略’的伪装 ,
    为了抗衡中国在印度洋的存在,印度在某些大国的“鼓励”下,也试图建立在太平洋地区的存在。正如拉贾·莫汉所言,“正是在日趋紧张的海上局势中,印度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在南海问题上,印度表示强烈支持航行自由及和平解决领土争端的原则,态度与美国如出一辙。”为了对付中国的“战略威胁”,印度采取反制措施,积极向美日靠拢,与美国、日本等国一道,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水域多次进行海军联合演习。参演的规模不断扩大,演练的科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去年以来,由于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申请遇阻,以及在联合国把默罕默德军列入恐怖主义名单提案遭到搁置,印度便迁怒与中国,一些战略学者纷纷把中国描绘成为“印度崛起路上最大的障碍”。在大众媒体上,公开指责中国为印度威胁的言论在经过多年的相对沉寂之后重新抬头。
    而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它对印度与美国、日本的关系也开始产生疑虑,因为印度只是把中印关系定义为“发展伙伴”,绝口不提战略关系或战略伙伴。中国也看到了印度与美日等国强化安全与战略关系的背后含义,开始认真考虑这些关系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三、三角关系更趋复杂
    这里特别需要提及中印美关系。印美关系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10年11月,奥巴马访问印度,强调与印度建立更深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2012年1月,美国国防部出台关于“再平衡战略”的文件,其中特别提到美国将对印度进行长期的战略投入,使之成为“地球经济和泛印度洋地区的安全之锚”2013年6月,美国国务卿克里访问印度时,明确提出印度是“再平衡战略”的关键部分”。随着印美关系的快速升温,双方的国防合作不断增强。2015年,美国发布《前沿、接触、准备: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的文件。在这个新版的海洋战略中,美国强调亚太再平衡的战略部署,强调盟友和伙伴的关键作用,目的是全方位地遏制和打压中国,维护其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印度在这个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卡特访问印度,双方签订了新的10年防务合作协定。根据协定,美国将帮助印度建造航空母舰,为其提供最先进的技术支持,并与后者合作制造航空发动机。这标志着双方关系的实质性提升。2016年,莫迪访问美国,奥巴马与其确认印度是美国“主要的防务伙伴”,据认为,印度具备接触美国99%防务技术的资格。2016年8月29日,印度国防部长帕里卡尔访问美国期间,双方签订了《后勤保障协议》,规定美印将共享军事基地。这是印度自1971年以来首次与他国签订如此性质的协议。它表明,美国竭力拉拢印度的用意,也表明印度向美国进行战略贴近的决策。
    四、战略理念出现变化
    早在2012年,印度发布了《不结盟“2·0”》的战略报告,提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将是印度最重要的外交和安全挑战,中国是直接冲击印度地缘政治空间的主要大国”。尽管如此,印度政府当时的对华政策还是比较看重对华关系的,并采取不少积极举措。不过,近几年印度的战略理念发生引人注目的进一步蜕变。人们可以发现,印度的安全理念已经悄然地从“战略自主”向“战略结盟”方向转变。
    印度最有影响力的智囊人物拉贾·莫汉认为,印度需要防范中国主导亚洲地区的前景。他认为,由于中国比印度崛起的速度更快,因此随着中印战略差距不断扩大,印度只能通过维系力量平衡来缩小差距。拉贾·莫汉认为,“虽然印度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比中国小得多,但是印度可以通过在次大陆、亚洲乃至世界建立关系以塑造地区和世界力量的平衡。”他还说,“从地缘政治的逻辑来讲,印度与美国的安全合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莫迪在靠近美国及其亚洲盟国以增强印度综合国力以及解决印度和中国之间业已扩大的战略能力差距方面,比他的前任更加果断。”“当选总理以来最令外界惊讶的事情之一,莫过于毫不犹豫地拥抱美国。”“从莫迪自己竞选的视角来看,美国是国际政治中的“北方邦”。如果你把世界上最大的强国搞定了,那么你追求更大的政治目标就变得比较容易了。莫迪清楚,深化印度与美国的关系将会显着地增加自己对巴基斯坦、中国、欧洲、日本和俄罗斯的回旋余地。”“莫迪和奥巴马完全有理由证明他们对彼此的政治投入注定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莫迪全力以赴寻找办法为重塑印美伙伴关系增添动力,认为这是印对内对外战略的核心。”“莫迪希望对外政策部门忘记的理念中,就包括不结盟和战略自主。……如果说战略自主是一个防御性的概念的话,那么莫迪现在则主张印度要在世界上获得超越国界的“战略影响”。
    拉贾·莫汉作为长期以来一直紧密跟踪印度外交动向的资深战略分析家,对莫迪总理的外交政策的分析应该是入木三分。而另一位学者拉贾·曼德拉则干脆提出,印度应当放弃“战略自主”,与大国结成军事联盟,以便向中国施压近年来,这种主张在印度战略圈内正在逐步取得压倒地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印度政府的战略思维确实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的进度也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制衡,包括长期秉持的不结盟理念,包括国内民众的思想意识,也包括美国与中国关系的松紧程度。

    关于中印关系的若干思考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努力使周边同我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
    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的核心位置,居于印度洋航路的中心位置,人口、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南亚的75%、63%和78%。其综合国力正处于稳步增强的过程中,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大。中国认为,印度是中国西南方向山水相连的近邻。其面积浩大、人口庞大、权重巨大、影响重大,是中国周边外交、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的重要对象。中印关系的走向对中国的南亚地区外交、大国关系博弈、国际舞台合作、双边关系改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中国政府坚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真诚希望妥善处理对印关系,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强彼此间的战略互信、政治互信和军事互信,希望双方尽量减少战略误判,减少安全疑虑,减少边界摩擦。同时希望双方以前瞻性的视角,多做建设性的工作,避免突发式的摩擦,避免零和式的局面。

    中国和印度互为邻国,彼此对对方均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双方应该充分认识到: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只有良好的双边关系和密切的合作才是处理双边关系的应有之道。(作者:马加力 盘古智库印度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俊强)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