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祖国时政 >专题报道>正文

香港回归祖国后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

“东方之珠”:你的风采越发闪耀

2017-06-30 15:29 来源:《祖国》杂志


    201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怀抱20年的重大纪念日。此间,香港将举办530多项庆祝活动。据新华社报道,截止发稿为止,香港港岛、九龙、新界等地的居民都已沉浸在这种欢乐的氛围之中,香港政府在全港摆放约100个街站,宣传各项庆祝活动,将喜庆气氛带入各个社区,广邀市民一同参与各项活动,共庆回归纪念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月26日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成就展。他强调,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世所公认的成就,彰显出“一国两制”强大的生命力。



    6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成就展。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等陪同参观。


    自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以来,中央人民政府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的有关规定,全面落实“一国两制”。《基本法》以政治和法律制度对香港的繁荣稳定提供了双重保障,同时在“一国”和“两制”的双重优势下支持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20年的探索和努力,香港特别行政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安民之基、治港之本”
    《基本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全国性基本法律,也是香港的宪制性法律,规定了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和政策,是“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法律化、制度化,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提供了法律保障。香港回归祖国后能够一直保持繁荣稳定,《基本法》的这一“定海神针”作用无可取代。 5月27日,纪念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在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庆典前,由全国人大组织举办的一场专门关于香港基本法的研讨会议。
    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及现任主管香港事务的多位中央和特区官员到场出席并发表讲话。众所周知,香港基本法乃“安民之基、治港之本”,是“一国两制”方针制度化、法律化、具体化安排。正是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授权与香港基本法的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才得以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才得以生效。因此,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举办此次基本法座谈会,对于香港未来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这次大会肯定了香港基本法的实践成就。作为一项伟大时代的非凡创造,“一国两制”的实施史无前例,香港基本法作为保障“一国两制”顺利实施的宪制性法律,实际上除了规定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外,也影响着香港经济、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宗教、劳工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政策安排。回归后,香港不仅依然保持着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地区的国际地位,同时随着与内地经贸人文交流的日益频繁,香港背靠祖国腹地的独特区位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一系列事实表明,香港基本法在经历了实践的充分检验后已经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是一部能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持续维护香港繁荣稳定发展的好法律。
    张德江就此指出,今后要随实践的发展释放香港基本法定向把关的规范作用,要从维护中央全面管治权和中央授予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两个方面,继续夯实制度基础,完善制度建设,用实用好基本法的科学顶层设计,健全基本法实施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实际上,这也是中央对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进一步补充说明。从此次“定向把关”的表述来看,打牢制度基础,未来香港基本法的实施将更加精准和细化。
    香港基本法实施20年来,虽平稳保障了“一国两制”的实施与香港回归后的发展,但是也遭遇了许多挑战和冲击。然而“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次全国人大的释法事例表明,香港基本法有着前所未有的创新性与包容性,它将在未来的实践征途中不仅进一步释放自身的强大活力,为“一国两制”的顺利实施和香港的繁荣稳定发展保驾护航,还将在世界法典中留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奇一笔!

    香港中联办主任张晓明在2017年中联办新春酒会致辞中说到,“一国两制”不仅是解决历史遗留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一国两制”的实践已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变,生活方式没有变,法治环境没有变,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没有变,香港社会所崇尚的价值观念也没有变。变的是港人真正当家作主了,享有前所未有的民主权利和更加广泛的自由;变的是香港基础设施的升级、城市面貌的更新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变的是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从国家发展中获得更直接、更全面、更有力的支持;变的是香港的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国际影响进一步提升。这些“不变”与“变”充分证明,“一国两制”不仅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的一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历史遗留问题提供的富有传统哲学智慧的中国方案!



    香港中联办主任张晓明在香港青年大讲堂暨庆回归20周年活动上致辞


    香港回归20年来,香港的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保留下来,经济蓬勃、法制健全、社会民生安定。1997年前的许多恶毒预言没有出现过,缺乏信心的走资、移民现象都扭转过来。已移居外国的市民,不少已经回流香港,这都是“一国两制”成功的铁证。“一国两制”的成功,不只是把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保留下来,而且是让香港在发展道路上,提供了一个更广更阔的平台。国家的快速发展,为香港提供了更多利益和机会。总的来说,今天的香港比20年前,方方面面都有长足进步。
    然而香港在稳步向前的过程中,仍面对不少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也有香港本身的独特性。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一国两制”赋予香港更强有力的独特优势。香港在“一国两制”的安排下,不单解决了前途问题,更在困境时找到了出路。“一国两制”在1997年解决了香港顺利回归的问题,面对现时发展中的一些结构上的问题和瓶颈,只要善用“一国之利,两制之便”,问题都不难解决。香港过去20年的成就,可作明证。
    正如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冯巍曾经指出的,20年来,“一国两制”从理论变成现实,在香港落地生根,保证了香港经济社会基本的繁荣稳定,“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是成功的。长远来看,“一国两制”面向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践过程中会有沟沟坎坎,不应低估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挑战和风险。 连续2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封面以“香港之死”为题,预言回归之后香港将不再繁荣。该文章一时间成为西方部分舆论“唱衰”香港的样本。
    如今,鲜活的事实让曾经的预言落空了。回归以来,在《基本法》保障下,香港保持原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香港特区依照《基本法》实行高度自治。
    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在政治稳定、政府效能、规管质量、社会法治、贪腐控制等方面的指标,都远远高于回归之前,特别是法治水平的提升最为引人瞩目:香港在全球的经济排名从1996年的60多位大幅跃升至2015年的第11位,比不少西方大国排名都要靠前。在世界上各个机构的评定中,香港法治表现都名列前茅,司法独立在全球约140个司法管辖中排名第四——这足以说明特区的法治情况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香港始终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并连续多年被有关国际机构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地区”。
    在美国传统基金会发布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中,香港自1995年起连续2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在12项评估因素中,香港在其中8项取得90分或以上;在“财政健康”“贸易自由”和“金融自由”方面,更是获评世界首位;司法制度优质、社会风气廉洁、监管制度高效和市场开放也获得好评。
    数据显示,从1997年到201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1.37万亿港元增长至2.49万亿港元,年均增长3.2%。专家认为,香港作为高度发达经济体,每年保持3%以上GDP增速表现非常不错。尤其是在人均GDP指标上,香港仍处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前列——香港依然是全球最富裕的经济体之一。
    民生是优先发展目标
    2016年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原行政长官梁振英执政第四年,这四年中,他的《施政报告》里最厚重的文字即是“持续关注民生”。比如,在港区政府致力推进的建屋和扶贫等改善民生的施政方略中,私人住宅单位落成量创10年新高,扭转了香港长期以来房屋供求严重失衡的格局,而公营房屋9.31万个单位的建设目标,亦会给予民众安居乐业更为宽松的空间。港府科学设定的“贫穷线”,让整体贫穷人口跌穿百万大关,贫穷率大幅度下降,受惠于“长者生活津贴”者超过40万人,“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让2万个家庭生活得到保障。
    教育投资亦是香港特区政府持续关爱民生的另一个重要承诺。2017年始,港府再向民众送出一个大礼包——将正式落实免费幼儿园教育政策,届时,“预计70%至80%半日制幼儿园学童可实现免费入园,政府每年经常性开支将由现时推行学券计划的41亿,大增逾60%而为67亿”,香港将实现15年免费教育目标,特首梁振英的施政承诺即将成为现实。
    回归祖国以来,香港市民的人权和自由受到《基本法》的保障。随着诸如最低工资水平条例及十五年免费教育等条例的增加,香港市民的权利更是有增无减;香港的体育文化事业发展良好,卫生医疗事业得到改善;香港的人口在过去20年内增加了25%,是全球预期寿命最高的地区。
    今年2月22日,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特区立法会发表2017至2018年度财政预算,2016/2017年度盈余928亿港元,财政储备在3月31日预计为9357亿港元。由于本年度的盈余高于预期,陈茂波表示将以前瞻方式善用当中610亿港元盈余,推进安老、体育发展、科技发展以及青年发展等工作。
    针对香港当前经济情况,特区政府将推出系列一次性减税措施,包括宽减薪俸税及个人入息课税、宽减75%的利得税以及在未来推行5项常态的税务宽减等。其中,“宽减75%薪俸税及个人入息课税,维持上限达2万港元”这项政策就将惠及全港184万名纳税人,政府收入将减少164亿港元。
    在安老扶贫方面,政府会继续投放资源优化医疗和安老服务,并支出733亿港元作为社会福利经常开支,按年增加95亿港元。
    香港市民最为关注的住房问题,也是特区政府施政重点之一。在未来,政府将继续全方位增加土地供应,并为未来建立土地储备。在房屋用地上,2017/18年度卖地计划共有28幅住宅用地,可供兴建约1.9万个单位,其中20幅是新增用地。加上铁路物业发展、市区重建局、私人重建和发展项目,预计2017/18年度私人房屋土地潜在供应量可供兴建约3.2万个单位。

    为鼓励青年拓宽就业渠道,投入创业大潮,陈茂波表示,将预留100亿港元支援香港的创科发展。在硬件配套方面,政府将斥资82亿港元,让香港科技园公司建立先进制造业中心及数据技术中心。为鼓励更多私人资金投放于本地的创科初创企业,政府将推出20亿港元的“创科创投基金”,透过大约1对2的资金配对比例,与风险投资基金共同投资在香港创立的初创企业,为香港科技初创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香港政府发表的《2017年第一季经济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的本地生产总值初步数字按年实质上升4.3%,升幅高于上一季的3.2%(修订自先前估算的3.1%),也高于预期3.1%。
    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筹谋“一带一路”
    1997年,香港GDP相当于内地的18%以上,而现在只相当于3%左右。专家认为,香港占比降低,主要是因为中国内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整个经济总量变大了,而不是香港经济在走“下坡路”。香港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改变,在有些领域还得到了巩固和提升。
    回归20年来,香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从区域金融中心和转口贸易港,变成物流管理中心,又逐渐发展成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是靠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以及进行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和金融等方面的活动。20年来,香港的主要贸易伙伴从欧洲、美国转变为中国内地。目前,内地占了香港贸易总额的50.8%,而美国和欧洲只分别占到7%和4%——香港的贸易发展对内地的依赖越来越大。
    数据显示,2016年香港上市公司首次公开招股(IPO)集资额达248亿美元,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集资中心之首。与此同时,香港不仅仍是内地最大的外商投资直接来源地和内地企业最大的境外融资中心,还日益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平台。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与提升,与国家对香港的重视密不可分。国家“十二五”规划首次将涉港澳内容单独成章,“十三五”规划更明确强调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个中心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功能,支持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继“沪港通”“深港通”开通之后,广为期待的“债券通”也获批,将连通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债券通”是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里程碑,会进一步增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及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
    6月11日,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的“创新合作:‘一带一路’下香港的功能定位与转型”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的精彩观点,为香港筹谋“一带一路”,把握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出谋划策。国务院港澳办港澳研究所副所长何德龙表示,“一带一路”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和广泛的影响,香港作为中国具有独特地位和功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香港的内外发展环境、因素必将在“一带一路”新格局下得到重塑。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建议,香港可以借机成为“一带一路”金融中心,将投资融资全球化;将香港定位为跨国公司总部贸易中心、大宗商品交流中心,文化、教育和科技创新的交流中心;将香港企业在全球的布局引导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国务院侨办文化司副司长梁智卫建议,香港要发挥其优势,发展成为“一带一路”的高端专业服务平台、集融资平台,同时建设产业跨境合作和转移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交流平台、积极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多功能航运中心和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认为,在工业发展初期,香港经济发展主要靠外来资本,在内地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下,通过“前店后厂”模式带动了香港的GDP。在新经济形势下,他提出“前台后室”的新区域合作模式:将香港的具备利伯维尔场经济、国际视野和“一国两制”政策这些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前台”,支持“后室”内地的产业转型,同时,依托“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带动香港的企业走出去,把外商资源、基金引进到香港。

    香港素有国际运营中心、自由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之称,其还拥有廉洁高效的政府、专业的工商业人才队伍、天然良港和强有力的软硬件基础设施。陆港合作,有广阔的共赢空间。回归20年来,香港的特殊作用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产生新内涵。随着国家推进“一带一路”,香港的国际化地位更加凸显,有利于引领、协助内地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杨晨 郑杰川(本文部分资料由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下属单位港澳研究所提供)


(责任编辑:周金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