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文化中国 >文化视界>正文

世界现存最大皇家园林 颐和园一个宁静的夏天

2020-08-14 15:21 来源:中国网

四合院中,游人稀少,安静得可以听见叶子飘落的声音,光线穿过古树的叶缝,投射在木质的窗棂、门廊,斑斑驳驳,是270年历史的光阴……这寂静幽深的院落一砖一瓦,见证了清王朝的兴与衰,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在立秋前一天,去了颐和园,时间上凑巧,算是游园与夏天作别,颇感奢侈的体验了颐和园之“宁静的夏天”。

游人不多的午后,昆明湖畔静悄悄,有些潮闷的天气天空不太通透,一层水汽将远山笼罩,隐隐轮廓绵延天际,定光塔是山峦的点睛之笔,西堤托起绿色的彩带用各式的桥相连,右侧是万寿山,金色的建筑群依山而建,宏伟壮丽,是整个颐和园的主体,左侧十七孔桥如虹横卧,连起一座绿岛,微澜的湖面上船只游弋,动静之间,一幅绝美的山水园林画卷,恍惚间穿越到了江南的西子湖畔,当年修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总设计师乾隆皇帝,将对江南美景的痴恋构思到整个清漪园的建设中,从借山于园景;从仿建江南的亭台楼阁,将江南美景美物都“搬”到了京西,造就了京城具有江南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

在乾隆皇帝改建清漪园之前,金明时期,北京西郊一带已有帝王所修建的行宫园林,到了乾隆年间,乾隆以修理水系、为其母祝寿的理由,花巨资完成了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以西湖为蓝本的皇家山水园林布局,

据史料记载,乾隆到清漪园就是游玩,从不在园中留宿,园中理政和居住的建筑很少。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1888年(光绪十四年)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将清漪园改名颐和园,并对园中建筑改建,成为离宫,慈禧曾长时间居住于此。

慈禧太后的御码头建筑匾额上有“水木自亲”四个字,据夏成钢先生的《湖山品题—颐和园匾额楹联解读》一书中释义,语出《世说新语》“梁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山水,便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表达人与自然亲和无间的情怀,也是说明了颐和园自然生态环境之美,历史上对慈禧太后的评价是“凡世间享乐之事,她无所不好”,颐和园之美,自然也深得她喜爱,因此将颐和园作为自己休养身心之处,也有理政的生活,颐和园中的仁寿殿是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在园中居住时,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开展外事活动的主要政治活动场所。

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晚年时,大概是太过迷恋颐和园的山水,拍摄了许多在颐和园中的生活照,有游园的乘船赏荷花的,也有个人写真,还有与外国使节的合影,为颐和园留下了珍贵的人物风貌照。

第一次不是走马观花的“穿园而过”,而是花三个小时悠闲慢步于其中一个角落。阳光渐渐偏西,暑热被湖风吹散,游人在树荫下,在廊亭间,在湖畔,闲坐观山水。有人架起了相机等一抹斜阳;有人在用画笔留住这一刻的时光;文学爱好者则用诗词表达着对颐和园美景的赞叹,孩子们也乖巧安静的欣赏着眼前的美景。

四合院中,游人稀少,安静得可以听见一片叶子飘落的声音,光线穿过古树的叶缝,投射在木质的窗棂、门廊,斑斑驳驳,是270年历史的光阴;两个工人正在对廊亭的柱子以传统方式进行维修,以保证这些珍贵的留存更能经起时间的考验;乐寿堂后面的院落里几株玉兰枝繁叶茂,据说玉兰花为慈禧所喜,窗户边一株反季节的残留着几朵玫紫色,两位白发老人坐在屋檐下,小声谈论着这里曾发生过的历史故事,这寂静幽深的院落一砖一瓦,见证了清王朝的兴与衰,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折叠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93公顷,早已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博物馆”,园林中每一处,在时光中,每一季,每一时,每一刻,都散发着世界园林之最的独有魅力,到北京,颐和园是比打卡的景点,更是去再多次也不会厌的地方。在朋友圈总能看到好友的分享,常流连于园中记录下园林那时花开、那时光影。

大概,能置身于历史珍贵的遗存间,沉心去探寻去感受,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艺术,关于宫廷生活,或是关于大自然,是非常幸运而快乐的事情。

从颐和园回来,在网上查询了一些资料,感觉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太过皮毛,颐和园就像一本关于皇室园林山水建筑的艺术宝典,走进园中,便打开了精彩开篇,一步步引人入胜。已过立秋的季节,秋意渐浓,不能错过颐和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已与友人相约,相约昆明湖畔。(尤紫璇)

(责任编辑  李令佳)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