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文化中国 >新书悦读>正文

战士的诗心辽阔而温暖

——序王发宾诗集《一颗,滋润大地的雨滴》

2021-07-26 15:52 来源:《祖国》杂志

  读罢王发宾诗集《一颗,滋润大地的雨滴》,我的脑海中一跃而出的是这句话:辽阔而温暖的诗心。


  何为诗心?也就是诗人之心,作诗之心。有了诗心,自会有诗从心田汩汩流出。诗人王发宾说:“诗,是心灵的一种飞翔,诗人一定要给它插上翅膀。对于每一首诗来说,触及事物的灵魂是诗人的根本。”他的观点我是赞同的。诗是心灵的飞翔,诗人要靠诗心为诗句插上翅膀。
  和王发宾结识,源自于他的诗集《战士的心在燃烧》。在中国诗歌网组织的作品研讨会上,王发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下战友一家人,早一天当兵也得叫班长。面对一位入伍之时自己还未出生的老兵,那种尊敬岂止是叫一声“老班长”可以表达的。渐渐地,我们工作中有了交往,诗艺上有了交流,对他的了解也一点点加深。
  我一直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其实不仅仅是诗艺本身,更是诗人本身。换言之,诗如其人。作诗的最高境界,拼到最后就是做人的境界。苏轼为人如不豁达,岂能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潇洒的诗句?如果没有军旅生活的积淀而熏陶出的战士品格,王发宾又如何能写出“部队的生活,火光般闪烁/战友情,刻进了骨头”这样的诗篇?
  说其诗心辽阔,是因为王发宾的诗作,以战士的独特表达方式,写出了军旅生涯,以及退役后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诗集《匍匐在大地的声音》共分为九辑,每一辑各有侧重,但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战士的诗心。他的诗抒情的主人公是一位老兵,由他带领读者去解读辉煌的军史,去理解火热的军营,去诠释军人的使命,去展现铁血的情怀。他的每一行诗,都像籽粒饱满的稻谷,诉说着对军营这块沃土的眷恋;他的每一句吟唱,都像行吟的歌手,去倾吐着对草原般庄严与辽阔的军人职责的热情讴歌。他这样写军营:爱一个兵/如同拥抱一道万里长城/倾听战士的号声/类似一条闪电横空(《神圣的军营》);他这样描写军营对战士成长的锤炼:“熔铁、熔钢、熔顽固的思想/把事物放在这里,都可以/发出光,我看见一株草/熟成一片金色的海洋”(《熔炉》);他这样写军营里的战士:“一颗战士的心/雄浑,壮阔,忠诚/大地是影子,山川是血性/一条河奔涌着历史的涛声”(《一颗战士的心》);他这样形容对战友的思念:“那些从春天里飞出的歌声/结满了压弯枝头的果实/沿着天山弯曲的路径/走进夜空奔腾的黎明//又一次在骨头上刻下记忆/酒杯摇动的山川/时间变成瀑布般思念”(《守候》)……这些诗句给人们一个极其清晰的信息:王发宾的诗句仅仅属于战士,王发宾的诗歌题材专门属于老兵,王发宾的诗歌艺术皆因军旅而生发、成长。诗人的思绪,萦绕着各种身份的军人,也包括退役士兵;穿越过各种生活场景,也包括退伍后老兵们创业的诸多岗位;完成了各种时空的跨越,从入伍到独特的修筑独库公路的经历,再到地方的奋斗打拼……王发宾通过对“泛军旅生涯”的全方位描述,修筑起一道属于本人、也属于退伍老兵的诗歌“长城”。可以说,这道“长城”雄伟庄严,连绵不绝,也风光无限。
  说其诗心温暖,是因为你可以从王发宾的诗作中,读出一位老兵的淳朴、善良、对社会的责任。这是当前诗歌中非常稀缺的一种元素。中华文化的诗歌传统需要诗人传递真善美,传递温暖与明亮。当下诗坛,技艺好的诗作并不算少,但真正传承了中华诗心的诗作并不多见。有些诗人,着魔于西方技巧中;有些诗人,沉浸于自己的生活“蜗居”里。其诗有小聪明,却无大智慧;有小感动,却无大情怀。王发宾的诗作中有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他这样写一位退伍后种菜、卖菜的老兵:“无论干什么事,都很认真/心常与大地相通(《菜篮子的早晨》)。他这样写硝烟中铁骨铮铮的老兵:“听一座山的颤动/会感到一株草的疼痛”(《一座山与一位英雄》)。在回忆戍守新疆的军旅生涯时,作者写道:“总觉得丢下了什么/把天山隐隐牵挂/军营,雪崩,泥石流,和缺氧的头疼/昔日的余晖,从落日中滑过/天山,注定了要爱你一辈子”(《轻轻地向战友问好》),生动地写出一位老兵对军旅生涯的念念不忘。即使退役了,一个老兵还能做到:“用枪口的精准解读锄头的技能/大地翻动着丰收的年景/一颗颗汗水是子弹的激情/在穿透黑暗中获得提升”(《燃烧成一把熊熊的火》)。他这样写军人的情怀:“深冬,漆黑的夜/我们和星星坐在一起/几个战友举起杯/碰响了一个难忘的除夕//你略有醉意,抱起寒冷的/雪山,非要把它化成雪水”(《思念你》)。通过这些诗句,人们可以阅读到军人心灵的崇高,可以体会到军人生活的孤寂,更可以从这种崇高与孤寂中感知到一种温暖,从而更加理解了军人为人民的“岁月静好”而高尚的“负重前行”。
  在辽阔而温暖的诗心中,王发宾也在寻找着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诗歌世界。我认为他的诗,有着像种子萌发般对于诗情和诗意的感知,所以,意境显得辽远、深厚,语言显得质朴、自然。他写戈壁滩上的一场细雨,是这样开头的:“天空在硝烟中静了下来/一朵云,寻找一片草叶”(《一颗,滋润大地的雨滴》);他写老兵的生活与心灵:“大江滚滚,用波涛/沏一壶茶,慰问坚忍不拔”(《风,吹醒了前行的春夏》)。他还用这样写意的笔法去勾勒一位老兵在抗疫一线的心路历程:“天黑了下来/我喜欢站在这里慢慢枯萎/不移动位置,昂着头迎风历雨/像山崖的一株草,自然间的空气//脚印辽阔成一种品德和意志/在血液里流淌着大海的气势/我愿意这样,默默地涌动/在一座城市的心里”。这样的诗句,拂去了蒙在语言上的灰尘,从而闪射出一种新意盎然的烨烨其华。
  当然,王发宾诗歌中的欠缺与遗憾也是有的。个人感觉,他的诗,有时缺乏灵动;有时不够纯粹;有时可见灵光一现,而缺乏贯穿始终的诗歌之光。不过瑕不掩瑜,对于一位老兵来说,这未免过于苛求。相信他能够通过自己的诗歌修炼,达到更加完美的艺术境地。
  对于当代军旅诗来说,我非常赞同朱向前先生所说的:如果说“落寞”是新世纪军旅诗歌一个令人刺眼的关键词,那么另一个关键词“坚守”的出现,则赋予了军旅诗歌一种可贵的品质。虽然新世纪的军旅诗歌在内外环境的夹击之下,出现极为窘迫的生存状况,但是依然有一批诗人坚守在军旅诗坛之上(《新世纪军旅文学概观》)。王发宾正是这样的诗人之一。虽然落寞,却依然坚守。这是一种情怀,还是一种境界,更是一个老兵对于诗歌的真诚与热爱。正如他在诗中所说:“一个老兵很普通/心中却有一片广阔的天空/装得下风雷、星辰”;“一个老兵一座山峰/千万个老兵就是一道万里长城”!
  祝愿王发宾诗集的出版,也期待新时代的军旅诗能够在无数诗人的坚守中再现辉煌。
  最后用作者开篇的一句诗结尾:“战士,胸口总是朝着日出奔流!”

  (本文作者刘笑伟系《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