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文化中国 >国学讲堂>正文

伊川书院:宋代理学的源头活水

2022-01-18 17:50 来源:《祖国》杂志

  在长达1200多年的中国书院史中,有一座对宋代理学的产生、传承、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书院,那就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程颐亲手创办的被誉为理学渊薮的伊川书院。


 修葺一新的伊川书院
  【一】
  程颐,字正叔,河南洛阳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官宦世家。十四岁时与胞兄程颢一起受学于宋代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十八岁即心怀天下上书朝廷,劝仁宗皇帝“以王道为心,生灵为念,黜世俗之论,期非常之功。”二十四岁进入国立最高学府太学读书,以一篇《颜子所好何学论》受到宋代理学先驱、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胡瑗赏识,胡瑗破例授予他“处士(有才德不愿做官)”身份。两次廷试落榜后程颐拒绝参加复试,从此他便以“处士”身份潜心研究孔孟之道。
  程颐太学学习期间,即开始接纳后来成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的吕希哲为开门弟子。科举失败后,他在洛阳家中开馆授徒。随着声名愈加显赫前来求学者日夕盈门,程家小院置锥之地已经无法容纳。就在程颐一筹莫展之际,他遇上了生命中的一位贵人,那就是曾历仕四朝出将入相的著名政治家文彦博。
  文彦博是山西介休人,幼时就留下“灌水浮球”的美谈。二十一岁进士及第,此后几十年在北宋官场上左右逢源官运亨通。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已在朝中担任宰相的文彦博托付好友司马光一手操办,将父亲文洎、母亲耿氏之墓从山西老家迁葬至河南府伊阙县(今伊川县罗村)。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九月,文彦博以太尉身份再判河南府。这年秋天,他在洛阳与年高德劭的范镇、张宗益、张问、史炤等人组成“五老会”,并时常与名满华夏的道学家邵雍、程颢、程颐结伴而游。
  元丰五年(1082),程颐为了办学的事给文彦博写了一封求助信,信的内容是想利用龙门山胜善寺旧址创办一所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的书院。为了说服文彦博同意,他在信中还引用了唐代王龟“构书堂于西谷”的典故。让程颐意想不到的是,文彦博在收到他的信件后马上回复。回信中文彦博高度评价程颐的学术造诣,说他“斯文己任,道尊海宇,著书立言,名重天下,从游之徒,归门甚盛。”同时告诉他龙门山上虽然葺幽但很荒凉,不适合建造书院。最后文彦博决定把自己在伊阙南鸣皋镇的一座庄园和千亩良田无偿赠给程颐,让他在那里创办书院,著书讲道。
  程颐凭着文彦博的一纸书信,在鸣皋镇文氏庄园上鸠工庀材修房造舍。因鸣皋镇东临伊河,南望九皋(山),他把传道授业的学府取名伊皋书院。此后四方学子慕名而来云集程门,伊皋书院培桃育梨声名远播。据程颐之孙程晟所记:书院有正房五间,为著书讲道之所;东西厢房各三间,是弟子们居住的地方;大门一间,上有先生亲书匾额“伊皋书院”。书院落成后,除赴京担任帝师的一年多和被流放四川涪州(今属重庆管辖)编管的几年外,程颐逝世前的二十多年主要在这儿讲学著书。据程颐自述:“吾四十岁以前读诵,五十岁以前研究其义,六十岁以前反复演绎,六十岁以后著书”。由此可见,他的《程氏周易传》《书解》《诗解》《论语解》《孟子解》和《春秋传》等理学著述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他那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体系也是在这里形成的。勿怪后人形容伊皋书院,“乃得与洙泗并称,为学道渊源之所。”
  【二】
  宋哲宗即位后,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入朝为相。经其推荐程颐被任命为崇政殿说书,专门负责给年幼的哲宗皇帝授课。后来由于洛党、蜀党之争程颐主动辞职,回到他自己创办的伊皋书院继续从事理学研究和传道授业活动。

  元祐七年(1092)冬季的一天,程颐因为熬夜著述正在午休,这时伊皋书院迎来了两位千里迢迢前来拜师的学子。一位是福建将乐人杨时,一位是福建南平人游酢。杨时少年聪颖,人称神童。八岁能赋诗,九岁能作赋,十五岁开始攻读经史,二十三岁金榜题名。游酢少年颖悟,过目成诵,早年研读儒家经典,二十九岁蟾宫折桂。他们俩先投于程颢门下研习理学,程颢病故后听说程颐学识渊博便相约到洛阳拜见程颐。当他俩跨进伊皋书院大门,得知先生午间小憩尚未睡醒。杨、游二人虽拜师心切,但为不打扰先生休息他们就恭恭敬敬地侯立门外。这时寒风吹过阴云密布,片刻间竟下起鹅毛大雪。过了约半个时辰,程颐从梦中醒来,当他得知杨时与游酢还纹丝不动站在雪地等着求见时非常感动,他从杨、游二人身上感受到了尊师重道的浓浓诚意与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从此视作得意门生,悉心传授,答疑解惑。


  清代宫廷画家孙祜创作的《程门立雪图》
  杨、游二人学成南归,开创了“道学南传”“承洛启闽”的传播二程理学之先河。杨时首先整理汇集了《二程粹言》,分作《论道》《论学》《论书》《论政》《论事》等十篇,这为后来朱熹研究二程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奠定了基础。之后他一方面辗转东南兴教立学创办书院,另一方面又著书立说阐发二程思想。所以后人在评价杨时时,说他是“上接濂洛之传,下启罗(豫章)李(延平)考亭(朱熹)之绪者。”游酢传播二程理学也不甘人后。程颢担任扶沟知县时曾聘请游酢担任教谕(学官),他利用与程颢接触广泛这一优势将其平时言行记录整理成《明道先生语录》。朱熹后来编纂的《程氏遗书》《伊洛渊源》等书,都采用了游酢提供的史料。杨时和游酢都与朱熹有着师承关系。杨时的一传弟子为罗从彦,二传弟子为李侗,三传弟子即朱熹;游酢的一传弟子为胡安国,再传弟子为胡宪,三传弟子为朱熹。此后,朱熹以程颐理学为蓝本,然后融入周敦颐、张载、邵雍等理学家的思想,最终形成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程朱理学。到了宋理宗时代,程朱理学登上正统学说宝座,统治中国思想界长达八百年之久。
  二程诲人不倦的一生究竟培养了多少弟子,目前尚无准确答案,然而据伊川书院碑记载,载入史册籍籍有名的多达九十三人。在这九十三人中,除了杨时、游酢、谢良佐和吕大临被称为程门四大弟子之外,还有两位对二程理学的传播与发展也做出了突出贡献,那就是程颐晚年在伊川书院精心培养的张绎与尹焞。张绎字思叔,今河南宜阳县人。程颐从涪陵(今重庆境内)编管回洛不久又被奸臣蔡京陷害,在昔日弟子避之若浼时,张绎却义无反顾地主动向程颐求学。程颐去世时,洛阳地区的朋友和门生怕受连累都不敢前去送葬,只有张绎和尹焞等四个弟子无所畏惮亲自送他入土为安。此后他放弃仕途潜心整理程颐著作,从而使伊川先生将要毁灭的著述得以薪火相传。
  尹焞字彦明,河南洛阳人。他跟随程颐近二十年,终身不应科举,在程门弟子中最称力学笃行。据《河南程氏外书》记载,程颐写成《易传》搁在身边七八年没有让其流传,临死前才将它传授给尹焞和张绎。 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洛阳尹焞全家遇难,只有他被门人抬到山谷中保全了性命。绍兴四年(1134)尹焞辗转来到涪陵,在程颐曾经著述的北岩寺定居下来聚众讲学。在这里,他费尽周折找到《伊川易传》并亲为之作序。此后他又编著了记载程颐言论的《师说》一书,为二程理学在四川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促进了洛学的持续发展。
  【三】
  元初程朱理学成为国家正统哲学,然而自程颐去世后伊皋书院便曲终人散少有问津。历经二百余年,房舍坍塌殆尽,只有遗迹尚存。
  大德年间,蒙古族将军克烈士希驻防鸣皋镇。克烈士希允文允武,驻防期间他同后成为中书右丞的著名理学家陈天祥、后成为翰林学士的著名理学家姚燧、以及后成为翰林学士的著名文学家卢挚等人时相往来过从甚密。受这些人影响,加之克烈士希读伊川先生《易传》《遗书》有得,感慨万千,立志兴学。目睹书院惨状他自筹资金,招募民工,在伊皋书院旧址重修复建。历时十年,修成大成殿、立礼殿、讲书堂、九贤祠等建筑百余间。就在陈天祥等人准备推荐克烈士希进入翰林院时,他却积劳成疾驾鹤西去。克烈士希的独子慕颜铁木,时人称之“贤而有文”。他继承父亲遗志,复建稽古阁,大量藏书。延佑三年(1316)春天,慕颜铁木通过应奉翰林文字(翰林院主管文字官员)蒲道源将修复书院之事上报朝廷。元仁宗大为赞许,亲赐名“伊川书院”,并命翰林直学士薛友谅撰文,集贤学士赵孟頫书丹,参知政事郭贯篆额,刻石立牌,以记其事。
  由于仁宗皇帝赐名,地方政府极为重视。划拨学田千亩,选拔博古通今学养丰厚的地方贤达王古宝为山长。王古宝崇尚程朱理学,道德文章享誉一方。上任后他延聘师儒,订立学规,招收生徒,开山授课。四方俊秀纷至沓来,伊川书院重现生机。无奈此时的元朝气数将尽,河洛一带战乱频仍。及至大明王朝定鼎南京,朝廷下诏求贤,河洛地方以“贤良方正”举荐王古宝入京见驾。朱元璋见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言动恂谨,举止端庄”,便留作詹事府侍讲,授翰林正字,给太子懿文当老师。明朝统治者虽然重视程朱理学,但自从王古宝离开之后,伊川书院再次一蹶不振。

  清代,随着二程兄弟的地位被推到“汉唐诸儒之上”,伊川书院也代有修复,不过这些修复已经不以传播理学为目的。然而由于伊川书院在历史上曾对宋代理学的产生发展起过重要作用,所以伊洛地区被誉为“理学名区”。本世纪初期,河南省人民政府不仅将伊川书院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下拨巨资将其修缮一新。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原地区的“尼山”“邹鲁”,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作者李耀曾系河南省二程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伊川二程文化园管理处党支部书记。)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