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关注民生 >民生百态>正文

河南镇平: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2022-04-01 17:08 来源:《祖国》杂志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河南省镇平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殷殷嘱托,认真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共同富裕总目标,牵住乡村振兴“总抓手”,打好巩固拓展“组合拳”,镇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构建“五个链条”,强化责任落实
  镇平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首要任务,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一手抓巩固拓展,一手抓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继续坚持“五级书记”抓巩固脱贫成果工作机制,保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整合全县各级力量接续奋斗。
  在指挥链上,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县长为组长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决策部署、统筹协调。继续发挥行业专班作用,实行定期会商制度,继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
  在责任链上,实行“书记县长负总责,四大班子齐上阵”的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县级领导分包乡镇、联系脱贫村和县乡村“三级书记”抓脱贫成果巩固工作机制,党政正职每周2个工作日用于巩固拓展工作,分包乡镇的县处级领导每周开展一次下乡进村入户活动,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遍访监测对象户和脱贫户。
  在帮扶链上,继续落实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和固定帮扶制度,全县124名第一书记、324名驻村工作队员,6300余名帮扶责任人,一对一帮助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树信心、出点子、找出路,干群携手衔接推进乡村振兴。
  在督查链上,县委书记、县长坐镇,定期不定期随机抽村,调查研究,解剖麻雀。成立督查组和执纪问责组,围绕上级暗访反馈问题、户容户貌整治、帮扶情况等方面,全面督查和专项督查相结合,不间断排查、常态化整改,推动各级干部自觉担当、善抓落实。

  在落实链上,延续脱贫攻坚各项举措,坚持周例会、月观摩、季考评,将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纳入乡村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范围,先后从全县驻村第一书记中提拔使用19人,从县直优秀驻村干部、帮扶责任人、扶贫标兵等人员中提拔使用144人。


 健全常态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强化预警监测。采取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等方式,互为补充、互相协同,建立“数据对接、快速发现、及时监测、动态管理、精准帮扶、动态清零”的防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对“三类人群”随时发现、随时纳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创新监测方法。开发“村振”数字乡村平台,在落实“五个必到”前提下,组织帮扶人员采用微信扫二维码填写上传调查问卷,后台实时监控、指导、督促,确保排查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充分利用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和民政、教育、人社、住建、医保等部门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分类推送给各乡镇、行政村,在动态调整中对符合条件的应纳尽纳,并健全乡村两级工作台账。

  及时开展精准帮扶。所有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带着感情入户见人,持续实施开展一次集中排查、集中算账、集中整改、政策宣讲、打扫卫生、培养“明白人”“六个一”活动,根据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发展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所有监测对象开展精准帮扶。对风险单一的,精准实施针对性措施,防止政策盲目叠加;对风险复杂多样的,因户施策落实综合性帮扶。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把产业作为应对疫情影响、巩固脱贫成果的治本之策,强力推动“镇平人建设新镇平”战略。坚持“三产融合”,持续做大做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河南省农业科技园、杨营农业产业强镇、省级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市级观赏鱼现代农业产业园等5大产业融合园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三链同构”,构建龙头在县产业集聚区、龙身在乡镇返乡创业园区、龙尾在中心村的“龙型”产业格局,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探索建立产业“链长制”推进体系,突破仅由产业部门管产业的惯性思维,由县四大家领导分别担任六大特色产业“链长”,组建藤编、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专班,全县“一盘棋”协同发力,瞄准市场前景好的农业特优项目、产业龙头项目,加大对接县外大优企业,拓宽产业项目融资渠道。完善带贫企业奖补机制,政府重资产投入、企业轻资产入驻,项目业主轻装上阵,加快带贫项目落地建设投产。
  认真梳理传统产业发展趋势,嫁接激活传统产业,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农场+金融+农户”“5+”模式,统筹抓好小麦、金鱼、荷花、苗木花卉、蔬菜、食用菌六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980家,形成“项目+资本+产业+市场”发展格局。利用贫困县资本市场直通车机遇,加强与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想念食品的密切对接,加快推进牧原综合体和“百场千万”工程建设,打造粮食收储、加工、挂面生产、现代化智能仓储物流为一体的多功能食品产业集聚区。
  大力发展玉、鱼、花等乡村“美丽经济”,积极发展食用菌、藤编、假发等居家就业产业。投入7400余万元,建设双孢菇种植基地15个、种植大棚519个,年产值到达1100万元;引进广智工艺品公司发展藤编产业,建成分厂43个,年产值到达2600万元。食用菌、藤编产业带动贫困户就业900余人。对投入7.5亿元建成的113兆瓦光伏扶贫项目,重点探索实行收益差异化分配,今年以来,发放光伏收益5820.6万元。

  继续开展消费帮扶,强力培育专柜、专区、专馆和中国社会扶贫网832平台“三专一平台”建设,建成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农特产品消费帮扶展销馆,展销20大类、150农副产品。继续组织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180家帮扶企业今年累计捐款捐物120余万元。组织带贫企业到农特产品网络平台和中国社会扶贫网购买扶贫产品,推动预算单位采购扶贫产品200余万元。建成22个乡镇电商孵化基地,打造41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推动10个淘宝镇、100个淘宝村、1000个网红“十百千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农副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全县电商总数达到3万家,电商交易额接近300亿元,其中销售农产品4.6亿元。


  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全面摸清脱贫劳动力底数和就业意愿,健全工作台账,持续开展“双业”攻坚,确保脱贫人口有产业、稳就业、可持续。持续加强技能培训。以职业教育、农业实用技术、农村致富带头人、新型学徒制等培训为抓手,对脱贫人口开展精准化培训1200场次,增强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能力。
  切实保障稳岗就业。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支持就近开辟就业渠道。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和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就近就业。调整优化农业协保员政策,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管好用好公益岗位,确保脱贫人口实现稳岗就业,确保公益岗位真正用于需要安置岗位的无法离乡、无业可扶、脱贫不稳“三无”人员。
  大力支持返乡创业。落实优惠政策,搭建创业载体,加强致富带头人培训引导,争取政策支持,让更多的脱贫群众成为致富带头人;鼓励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在外成功人士返乡下乡创业,带动脱贫人口就业,推动“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向“一人创业造福一方”转变。

  用足用活奖补政策。落实好务工奖补政策,用好特色产业、扶贫基地、扶贫车间,最大限度吸纳群众就近就业。2021年累计为12370人次发放外出务工奖励补贴1196.36万元;积极开发、累计安置保洁保绿员、农业协理员、河道保洁员等“八大员”公益岗位17701人次,发放资金10566.26万元。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专项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科学编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项目库,保持财政专项帮扶资金规模不减少。开展清产核资。摸清扶贫项目资产28.16亿元底数,通过开展扶贫项目资产清产核资,解决确认了一批待界定资产、权属争议资产,所有扶贫资产纳入县、乡、村台账监管,资产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有章可循。
  分批开展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样板村创建,落实后续管理责任,规范后续管护运营和收益分配使用。
  认真组织谋划项目库建设,科学编制项目库,优化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投入的比例。今年入库项目110个,资金规模3.5亿元,其中,产业就业扶贫项目11个,投资达到2.2亿元。

  加快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进度。目前,到账衔接资金16001万元,资金对接率100%,项目开工率99%,资金支出8447.9万元,占到账衔接资金的52.8%。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将全县所有乡镇划分为“示范引领、整体推进、巩固提升”三大类,分类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对示范引领乡镇,高起点、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对整体推进乡镇,加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力度,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巩固提升乡镇,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逐步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同时,把县城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载体,把集镇作为乡村振兴的主阵地,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四种类型,科学布局中心村、特色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向中心村集中,基础设施投资向中心村倾斜,分类推进村庄建设。
  突出示范片区建设。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等纳入“十四五”规划。按照“生产空间园区化、生态空间景区化、生活空间社区化”的要求,坚持聚特色、抓亮点、树标杆、搞带动,每个乡镇办因地制宜选定3—5个有产业基础、村庄建设基础、生态基础、文化基础的行政村,实行村庄规划、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生态规划、文旅规划“五规合一”,全县确定出25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先行先试,聚力打造,争创全市领先、全省有名的乡村振兴示范区、样板区。

  谋划重点项目。经过多次申报、梳理、汇总,25个示范片区上报项目703个,计划投资额52.26亿元;其中产业发展类项目137个,投资额19.96亿元;基础设施类项目263个,投资额12.65亿元;公共服务类项目133个,投资额2.34亿元;人居环境类项目94个,投资额4.94亿元;生态旅游类项目48个,投资额5.12亿元;其他类项目28个,投资额7.25亿元。目前老庄镇由河南易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上海旗华有限公司投资、主营一体的太公湖水上演艺项目,投资5个亿,目前已接近完工;雪枫街道由省文投投资主营的七里庄红色旅游片区的村史馆、五户民宿“五治”馆,红色长廊、红色农家乐等项目正在施工;遮山镇由省文投规划的康养片区,韩沟村正在进行污水管网整治,美丽乡村,民宿建设。


  项目化推进集中打造。2022年从十个乡镇片区中选取3-5个成熟度高的集中打造。坚持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四位一体”抓推进。加大招商引资,多渠道筹措资金。使用2022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用于示范片区建设;通过返乡招引、对接、嫁接、合作等方式,招引龙头企业,采取“投资人+EPC”方式与县平台成立项目公司,目前已与省土投、省文投、华核(山东)投资、蒙树集团、应急管理部的科普宣教中心、东方风景、中谷宏业等几家央企、民企进行了对接,有点已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有的还在进一步洽谈;结合实施“镇平人建设新镇平”战略,号召镇平在外成功人士返乡领办产业培育、领办专业合作社、领办民宿,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做实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围绕土地流转、特色产业、劳动力、闲置房屋等成立合作社,健全章程,把合作社做实。实施奖惩机制。片区建设推进引入竞争机制,全力支持规划水平高、项目谋划实、推进进度快的片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工作一月一小考、一季一观摩,结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范围。(刘振伟 李卫国)


责编: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