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孙元满 “刚开始干的时候,手头缺资金,当时找到了农商银行的客户经理,给我贷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我心里一直都很感激。”回忆起白手起家时的经历,河南省方城县杨楼镇牛世隆村种植大户解女士感慨地说。
如今,解女士通过不断学习、摸索,其种植规模已从原来的5座大棚陆陆续续增加到15座,收入也翻了好几番。
走进方城县杨楼镇牛世隆村,一排排规划整齐、错落有致的蔬菜大棚坐落在田间。大棚里,成熟的西红柿像一个个红色的小灯笼般点缀在绿叶间,藤绿果红,生机盎然,甚是喜人;大棚管理人员正忙采摘西红柿,赶着时间将一筐筐西红柿装运上车。
牛世隆村党支部书记解永福介绍,大棚里种植的主要有西红柿、黄瓜、西瓜。通过发展大棚经济,给村民带来了就业岗位。
方城县杨楼镇牛世隆村发展温棚蔬菜60余座,年收入80余万元,带动群众就业30余人。
“俺们来这大棚帮忙干活,一个人一天60-70元工资,十来个人在这里一起帮忙干活儿,还能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在大棚里忙着采摘的村民说。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近年来,方城县杨楼镇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结合各村情实际,坚持“一村一品”为发展方向,在“大棚经济”上做文章,积极探索蔬菜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使蔬菜大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钥匙”。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