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贾小凯 清晨的阳光洒在河南省镇平县曲屯镇社会综合治理中心“党员先锋岗”的标牌上,几位调解员正俯身倾听,言语间消解着村民的眉头紧锁。近年来,曲屯镇党委以党建为强力引擎,统合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信访办等多方力量,将基层治理的“千条线”精准纳入党建引领的“一根针”,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实现质的跃升。
一组数据无声胜有声:2022年法庭受理曲屯镇民事纠纷案件140件,至2024年已大幅降至不足百件;更引人注目的是,今年上半年接到的52起县平台“双推送”纠纷案件已悉数办结,化解率达到100%。高效的庭前调解机制,极大减轻了法庭压力,让宝贵的司法资源得以向更复杂案件倾斜。
这一显著成效,得益于曲屯镇探索出的“党群连心桥+庭前调解”工作模式。该模式深度融合基层党组织力量与专业调解资源,以154个村居网格为前沿阵地,党员先锋与调解员、法律顾问组成联动小组,变被动受理为主动排查,变单兵作战为协同攻坚,织就了一张牢固的基层善治之网。
翻阅调解卷宗,桩桩件件都浸润着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徐大婶与侄子张某因屋后地坪铺设与一棵椿树归属问题僵持四年,今年初矛盾升级闹至镇上,综治中心、司法所迅速启动庭前调解程序,调解员巧妙架起“连心桥”,通过追溯亲情、明晰物权、调和邻里之道,促成双方和解。这场四年积怨在诉前成功化解,避免了冗长司法流程。
随着调解口碑的树立,群众信任度与选择意愿显著提升,“镇上能解决就不打官司”已成为共识。五龙庙村的蔺姓兄弟因弟弟外出27年后返乡索要土地及这些年的粮食补贴,双方矛盾激化甚至持械相向,村干部第一时间将其引导至镇综治中心。面对这起高风险的“民转刑”隐患,“警司访+”联合调解机制迅速响应。调解员多次入户,情理法并用,最终促成兄弟和解签约,一场潜在的诉讼乃至刑事案件消弭于无形。
从昔日矛盾频发到如今“疙瘩”锐减,曲屯镇的实践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扎根田野的鲜活写照。镇党委副书记吴家银表示:“我们始终要求党员下沉一线,让组织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这一扎实成效也获得了县法院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曲屯模式实现了关口前移、力量聚合,其高效率调解显著节约了司法成本,为全县基层治理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径。”
在曲屯镇的土地上,党旗在调解室、在田间地头、在百姓心头飘扬,引领着基层善治之路。每一次矛盾的消融,都是党建伟力在乡土中国最细微处的生动回响。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