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科教文卫 >文化博览>正文

穿越乌江画廊听川江号子

2025-09-05 15:30 来源: 《祖国》杂志

到重庆体验巴渝文化的鲜明个性,莫过于穿越乌江画廊,欣赏“山似斧劈、水似碧玉”的自然景观,在“印象武隆”听质朴粗犷、热血沸腾的“川江号子”。

乌江画廊,原始山水的自然律动

乌江是长江三峡库区最大支流,横贯武隆全境。江水湍急、山峦雄奇,一里一景,风光旖旎,有“天险乌江,千里画廊”之美誉。既然已经来了武隆,自是不能错过这样的美景。

一早我登上了乌江游船。船在江上走,人在船里坐,看着窗外水波荡漾,一时间不禁痴了,仿佛乘着一片落叶飘向时间长河的深处。

离开船舱,踏上顶层的甲板,风就带着水汽扑过来,两岸的青山翠绿连绵。远处的山,薄雾缠绕,让人看不真切。近处,绿意朦胧,带着几分夏日的慵懒,就像被泼了浓墨的画轴,正顺着水流缓缓展开——这一刻我突然懂了,为什么说坐一次乌江游船,像走进了《千里江山图》里。

走到船头,凭栏眺望,清风拂过,衣角微掀。相机快门随意定格,便是一幅人与山水相融的画卷。船行加速,两岸的峡谷越来越近,山崖直插云霄,倒映在澄碧江水中,分不清是山在水里,还是水漫山巅。阳光穿过云层洒向江面波光粼粼。偶尔能看见山坳里藏着青瓦白墙的村落,像从画里冒出来的一角。

凝视江水,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沉甸甸的绿,如同一块巨大的青铜器。那绿绝非一不变,时而深沉如墨,时而澈如翡翠,映着蓝天白云,变莫测。船所过之处,江水被船头犁过,又迅速合拢,形成一道道白色的浪花,如无数银鳞在绿波中跳跃。这绿意浮浮沉沉,一路伴随我们,发出哗哗的响声,在峡谷间反复回响,随即又被更深沉的浪声吞噬。

船移景换,江对面,出现一道半圆形山梁,绝壁靠近江面的地方,有一条人工开凿的凹进石壁的羊肠小路,远远望去,像是刀刃在石壁上划开的一道狰狞的伤痕,那就是乌江古纤道。窄窄的一道石痕,是一代代纤夫用双手凿出,用双脚丈量的生命线。船驶近,石壁上纤绳的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忽而,有如一道闪电划破云层,又有如一声闷雷炸响山岗,一种充满雄性力量和狂野之气的声音从游船的喇叭里传出,这就是纤夫拉纤时唱起的“川江号子”。这一刻,我似乎看到了一队纤夫正在古纤道上拉着纤绳,唱着号子,弯曲着腰,好似背负着这身后沉重的山,双脚有节奏地移动,微微颤抖却注满力量。他们以雄性的律动与原始的交响,演绎一曲石破天惊、贯通天地的号子。这一刻,他们是行吟乌江的诗人,他们是狂野哀号的战士,他们演绎的是人类与自然搏斗的争鸣,嘶吼的声音里充斥着苍凉与悲壮,透出坚韧与剽悍!

前方的山向两侧转开去,江面开阔了不少,江水变得平静而清澈。据导游说,这是因为新世纪初彭水县建起了水电站,让奔腾千年的乌江水在这里戛然静止,变得绿水依依,碧若琉璃,静若古镜。这一段乌江沉静如少女,若不是船在动,我会产生时空凝滞的错觉。我甚至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惊醒这宁静的江水,揉碎了倒映在江中的峰峦画廊。

印象武隆,川江号子的生命呐喊

车进武隆区,我看见了在路边安放的巨幅广告牌,“印象武隆”四个大字格外醒目,上面还有这台大型实景演出的主创人员的大照片,张艺谋的头像排在第一个。

进入大门,便是一条200多米长的彩色灯光铺就的“时光隧道”,隧道旁的墙壁上,闪过一幅幅赤身露体的川江纤夫在激流险滩中艰难地匍匐前行的画面。落座环顾四周,阶梯形排列的近3000个座位已经坐满了观众。看台往下延伸到谷底,舞台被峡谷实景呈“U”形环绕,暮色如铁,山峰雄奇。山风裹挟着草木的清香和谷底的雾气,掠过耳畔,镭射激光投射到对面的悬崖峭壁上,呈现出壮美的天然舞台背景。

一束明黄的灯光照在舞台中央盘腿坐着的佝偻的背影上,他突然撕开上衣,爆发出一声泣血的呐喊“呦呵”!剧情就这样在第九代老船夫和儿子娓娓道来的述说中展开。父亲的故事以川江号子为主线,一段一段承接着每个场景。“嘿咻,嘿咻……开船咯!”一声雄浑的号子,唤亮了山谷里氤氲的灯光;一队队搭着手巾、扯扯儿的“纤夫”,把手里的纤绳,扽直成了指向前方的长枪,他们沉重的脚步声踏出铿锵有力的节奏,似战鼓如雷,和高亢的音乐声一起震荡着山谷。每一队纤夫匍匐着身体共同拉着一根纤绳,他们有节奏地喊着号子,穿过灯光映出的江流,穿过如潮的观众,穿过历史的时光,渐渐地,观众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喊起了号子。演员的号子与观众的号子合为一体,几千人在山谷里异口同声:“跨险滩呦,嘿咗嘿咗,越激流呦,嘿咗嘿咗……”在变幻的光影中,一个个健壮而坚实的脊梁被映照的黝黑发亮。

一声穿透山谷的“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喽喽喂,挑起扁担啷啷扯啷扯,上山岗喽啰哎……”这声高亢的呐喊,唤醒了太阳,唤出了缕缕霞光,随着火红的太阳在高高的山岗上冉冉升起,给天边的山巅和山林都披上了一层亮闪闪的金光,金光映照下的远山、近水,太美了!

嘿呀咗,嘿咗,嘿呀咗,嘿咗,……”川江号子由远及近地回荡在峡谷里。随着音乐在耳畔响起,远处闪耀着一片深蓝色的灯光,那是翻腾的江水,眼前漫山遍野耀眼的红彤彤,那是无遮无拦的太阳在当头照耀。老纤夫说道:“太阳呦,你让汗水在我身上流哇,大山呐,你陡哇,山上的路,要用一辈子去走……” 那沙哑嗓音一下子击中了我。

“没得喽,消失喽……”随着老纤夫苍凉的叹息,谢幕的音乐响起,多个聚光灯照向主舞台。那位赤膊佝偻的老纤夫似用生命在呐喊:“把我们忘了吧!把川江号子忘了吧!!忘了吧!忘了…吧……”

画外音响起:“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川江上渐渐鸣响更多汽笛,川江号子,也渐渐成了绝响。今天,乌江的纤夫,仅存11位,长江上的纤夫,也仅剩下8人。”舞台的灯光次第隐去,川江号子再次响起:“哟呵嘿!川江的兄弟们哟!弓起腰嘿!用力挣唉!莫回头啊!嘿咗嘿咗!……”

川江号子,一个被称为长江史诗的民歌种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却从来不是艺术创作,而是在生死之间的生存密码。老纤夫曾说过:号子见山唱山,见水唱水,明礁暗滩皆是曲调的一部分。号子头不是谁都能做的,他胸中要有川江全图,脚下要知每处激流险滩,江水处处是暗流,处处有尖石,一句唱错,整队踏错,顷刻间绳断人亡。

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夺眶而出,思绪万千。此时,儿子的道白也道出了我们的心声:“这就是我父亲的声音,您听见了吗?他从未走远!”我想对着舞台呐喊:“忘了吗?忘得了吗?忘不了啊!”川江号子从未离去,川江号子仍在!因为这不是悲歌,是生命对逆境的呼号,是生命对现实的不屈,是见山翻山的勇猛,是遇水渡水的倔强。老去的是纤夫,永不消失的,是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沉寂的是川江号子,永不屈服的,是中华儿女钢铁的脊梁!川江号子代表的这种齐心协力团结抗争的精神,早已融入每一个巴渝人的心中,化作群山的肌理,化作城市的灯火,激励着我们在生活的激流险滩中,唱响属于我们的号子:过险滩啰!嘿咗!不怕难啰!嘿咗!加把劲呀,嘿咗嘿咗!莫要停呀,嘿咗嘿咗/唐业翔



责任编辑:李欣欣


上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