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文化中国 >华夏鉴赏>正文

古滇王国之重器——牛虎铜案的构思浅析

2022-08-24 11:18 来源:《祖国》杂志

  牛虎铜案,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出土时,因器身是牛与虎的造型,而牛背上呈现一块平整似案板形状,推测此件器物应属祭祀用器物,它很有可能是古滇国贵族在祭祀时用来盛放祭品的礼器,因此被命名为“牛虎铜案”。

  牛虎铜案,1972年出土于玉溪市江川县李家山24号墓坑。高43cm,长76cm,重17公斤。主体为一头站立的大牛,四脚作案足,隋圆形的牛背作案盘,一只“猛虎”扑在牛的尾部,大牛肚子下横站着一条怡然自得的小牛。


  牛虎铜案造型奇特,构思新颖,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堪称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1995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宴会厅展示了八件国宝级文物,牛虎铜案就属于其中一件,如此分量的国宝,当然受到世人的瞩目。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对牛虎铜案的描写,歌颂它表达的是博大的母爱;有强敌来犯时,母牛以身伺虎来保护自已的孩子。更有学者大胆推论,牛的勤劳朴实与虎的凶猛睿智,二者结合生下的小牛一定特别勇猛,因此它表现的应是一种生育崇拜。但是,仔细研究发现,铜案的主体大牛具有高耸的驼峰和很大的垂肌,由此推断它不是一头母牛,而是是一头公黄牛;大牛肚子下的小牛,从成熟的牛角可以看得出它并不是一头牛犊,而是一头成年牛;大牛尾后的 “老虎”从比例上来看,它也不是一只老虎,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濒危动物叫“猇”。
  在云南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种非常凶残的动物叫“猇”,形体比狗稍大,喜食牛杂。它攻击牛时,先是跳到牛臀上,嘴咬牛尾,一爪伸进牛的肛门并紧紧抓住,把牛的肠子拖了出来,大牛轰然倒地,“猇”就可以安然地享用美味了。不得不说的是,这个传说与牛虎铜案的构型十分的接近,真正体现出了艺术来源于生活之美。

  从康熙字典中查到“猇”:《说文》“虎鸣也。” 指猛虎怒吼声,另指神兽禺猇。


  仔细对比以上两张图片发现,从体型特征来看它的真身应该是头豹子。豹子的体型与虎相似,但较小,头圆、耳短、四肢强健有力,爪锐利伸缩性强,具有性情机敏,智力超常,隐蔽性强等特征,生性凶猛。据考证,云南在解放以前,豺狼虎豹还非常多,豹子进家偷食猪鸡牛羊的事情并不鲜见。
  在古滇国青铜器上的很多构型、场景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物、常态与常景,有专家认为,古滇国青铜文化,犹如一卷清明上河图长诗,画卷般的在现出了古滇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形态。
  古滇国人为什么要铸造这样一件东西,它代表的意义和内涵究竟是什么?
  现在还没有更多的考证,但从出土的众多兵器来看,古滇国的战争非常频繁,与周边部落的争夺,与西汉王朝的对抗,都需要一定的军事力量,从李家山出土的三骑士贮贝器来看,古滇国已经具备骑兵装备。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来推测牛虎铜案的内涵:大牛,是古滇王国首领的象征,小牛是古滇王国的子民的象征,“虎”是对古滇国造成严重威胁的强敌,有可能是周边实力强大的部落。也有可能是西汉王朝遇到强敌时,王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护卫自己的子民,使王族的血脉生生不息。无敌来犯,王和子民的利益有制度在控制和调节,使整个王国秩序井然!所以大牛和小牛的神态里,你看不到惊惶和恐惧,反而是一副悠然自得,气定神闲的表情。在构型中“虎”的形象也并没有被丑化,而是引发人们对这个奇异构型的思考,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其庄严、智慧、稳重、大气、力量,正是体现出古滇国人对自然生存法则的认同和超越。
  可以这样说,牛虎铜案这件庄严的礼器,体现出了古滇国人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巫傩祭祀活动的虔诚,更让我们加深了解古滇国的自然崇拜观,牛崇拜与虎图腾。
  近来有研究者认为,牛虎铜案是古滇国人生产方式由渔猎转向农耕的暗示,古滇人一方面沿袭崇尚着自然环境索取的较原始的自然主义,另一方向兼容迈向了自耕自种、自给自足的较先进的农耕文化,此论点有待考证。
  作者:玉溪市博物馆王春玲,文博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